从城市群到都市圈的变革:都市圈时代已来临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以及现代城市化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此时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化都市圈的发展将会对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防范风险等方面具有较大意义。

本报首席记者 梁文艳报道

从城市群到都市圈的变革:都市圈时代已来临

在我国正步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都市圈以超大、特大城市为支撑点,以通勤高效、城乡一体、协同发展为特点的现代化都市圈正在崛起。

谈起都市圈的发展,一切还要从2018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说起。

那么,相比城市群,都市圈是何种空间形态呢?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都市圈在地域上是集中分布的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是大都市的联合体。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坚持功能互补、共建共享。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增强连接性贯通线。产业发展方面,要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包括推动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边城市(镇)疏解、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及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

在公共领域方面,《意见》提出,要突出均衡普惠、整体提升,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别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加强都市圈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推动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常住人口全覆盖等。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以及现代城市化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前一段时间监管部门提到了收缩城市等)此时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现代化都市圈的发展将会对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防范风险等方面具有较大意义。

新全球化智库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全球特色小镇联盟秘书长乾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都市圈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相互协同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这种趋势将会打造各区域向高质量发展。

各地牵手“谋大业”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编制实施城市群规划也都已经出台。而事实上,自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向现代化都市圈发展的进程也在加速。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指出,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探索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都市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

在国家顶层设计下,当前,我国除了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等城市“联动”外,南昌、南京、西安、郑州、武汉、成都等城市已经在加速布局现代化都市圈。

从城市群到都市圈的变革:都市圈时代已来临

记者注意到,江西省近日印发了《关于支持大南昌都市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称,从建立协调工作推进机制、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体系等9个方面出台50条措施,全力支持大南昌都市圈发展。

据了解,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及该省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共八个城市共同签署《关于建立南京都市圈城市政协联动机制的协议》。与此同时,八市还共同构建都市圈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

南京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都市圈首先是产业创新圈,没有产业联动,都市圈就没有核心纽带。因此,南京都市圈建立都市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联盟、研究会、商会等合作组织作用,强化企业间科技创新网络联系,促进联盟开放创新与国际合作,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而大西安都市圈将由西安、咸阳部分区域及西咸新区为主组成。具体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空间战略,打造大西安“三轴三带三廊一通道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加快功能布局优化与疏解,推动西咸一体化,增强主城区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国际交往等核心功能,完善阎良、临潼、鄠邑等副中心城市功能。

乾泉说,一方面,通过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可以完善和补充治理水平落差和能力不足,提高优化治理现代化城市治理能力、治理结构、治理体系和治理效率,抹平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资源分配不尽合理的问题。

另一方面,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有序开发,能够提升现代都市圈治理决策的高度、科学决策水平和现代治理的系统化布局。最重要的是,避免了传统的行政性壁垒、地方保护主义、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要素流动性壁垒和城乡二元化落差等“城市病”。

王辉表示,今后,现代化都市圈将成为政府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以现代化大都市圈带动城市群发展的战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短期内,可以通过人口集聚来释放强大的消费市场。

消除阻碍要素流动

虽然,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在稳步推进,但当前我国一些地区的城市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以及区域协同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

“当前,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夹杂着新的‘城市病’,从公共领域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差别较大,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也显露无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产城、产镇、产教、科教、文旅和一二三产融合不足,产业结构单一趋同、市场创新乏力,区域内产业规划同质化严重导致新的产能过剩等。”乾泉说,因此,必须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能够带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一次产业与人口的优化调整。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9春季论坛: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理论与对策”上,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周南表示,在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都市圈是地理概念,首先它是经济圈,推动都市圈建设时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做的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做好空间管控,最重要的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消除阻碍要素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各种不合理障碍。

其次,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推进都市圈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各地方要结合自身特点,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当地都市圈建设。

最后,要处理好普遍要求和因地制宜的关系,比如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统一市场,这是一个大方向,各地方都要做。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每个都市圈发育程度不同,因此,各个都市圈要充分考虑现实基础,科学确定都市圈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防止一哄而起。

有业内人士认为,打破都市圈的发展壁垒,不仅需要城市之间的协同,而且需要跨省协同。比如在南京都市圈有1/3的面积属于安徽省。跨行政区域,在都市圈的建设中很是常见,因此,都市圈的培育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强调,东部地区一些都市圈已经比较成熟,但中西部地区的都市圈大多数尚在培育当中。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充分考虑不同都市圈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差异性,科学确定都市圈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因地制宜推动都市圈建设。

“在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建立和完善现代信用治理体系。同时,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亦即,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提高都市圈建设过程中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都市圈开发建设,要有公平的竞争环境、诚信的市场环境和‘亲’‘清’的营商环境,‘公平、诚信、亲清’文化也是塑造都市圈新时代商业文明的基础。)”乾泉表示,构建现代都市圈建设投融资平台是关键,项目开发建设中的投融资的模式很多,如设立开发基金、发行金融债券、融资租赁、政策性贷款、商业融资等手段很多。但作为规模化政策性融资的最重要的手段,首当其冲的还是要利用好PPP融资现代化经济治理工具。通过PPP改革成功实践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项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PPP改革发展与城市治理现代化交互推进的正反馈效应。

中国产经新闻

新增长时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订阅:cien_offical

微博:@中国产经新闻

投稿[email protected]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 “阅读原文” 阅读中国产经新闻数字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