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师,如何才能避免成为庸师?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做老师,最怕的就是在琐碎的教学中渐渐变得庸俗起来,成为学生眼里的“庸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如何才能避免避免成为“庸师”?

做老师,如何才能避免成为庸师?


“读”领风骚

做老师,如何才能避免成为庸师?


书少非君子,无“读”不丈夫。”读书的境界分为五层,即:以书为神,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敌,以书为徒。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借由阅读,我们可以在今生今世之外,还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那么怎么“读”呢?要把握读书的四个要点,即:阅读要博、阅读要深、阅读要精、阅读要思。“读”而不博,则如偏食一般,必然导致营养不良;“读”而不深,好比走马观花,无法吸收好书里的精华;“读”而不精,则浮于表面,无法在学问上做到精深;“读”而不思,则无法把别人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永远活在别人的思想中。可以说,“读”乃至大量地“读”是教师发展的必要途径。

以课堂为核心

做老师,如何才能避免成为庸师?


教师的阅读和学习的提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课堂教学,课堂就是教师坚守岗位的前沿阵地。浙江的一位特级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夯实教师基本功这块,为了练好普通话,他买来了著名播音员和朗诵家的录音带,反复地听,反复地练习,甚至把练习的录音放给别人听,请求别人帮忙纠正。对于拿不准的字音和声调还随时查阅字典,竟然翻坏了5本字典!为了更好地掌握上好课的技巧,这位老师认真听身边每位优秀老师的课,还认真收集书刊上刊登的教学案例,借阅名师的上课录像,不放弃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甚至自费去聆听讲座和名师的观摩课。最终,在大量的模仿后,他不再满足于邯郸学步,逐渐将别人的东西融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各种教学比赛中逐渐崭露头角!

专业写作是教师发展的快车道

做老师,如何才能避免成为庸师?


加拿大的学者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一书中写道,“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写作是为了检验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常老师认为,进行专业写作,教师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收获则是专业发展、教育的智慧和教育的幸福。在我们熟知的名师中,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无不在教师专业写作上有较高的造诣,并在专业写作中受益良多。当然,相信很多的教师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总是觉得没什么好写,于是专业写作每次都变成了“三分钟热情”,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常老师则提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招儿:那就是“逼”自己写,哪怕没有思路,即便是写上“今天不知什么原因我没有写”也是好的。在专业写作上,文字严谨的常老师甚至用上了“快车道”这样的词儿,想来专业写作在教师的发展中的确作用巨大。

学会管理和时间管理技能

做老师,如何才能避免成为庸师?


我们常常以为那些优秀的教师在工作中必然每天都事务缠身,疲于奔命。可一些名师却用自己的观察告诉我们,事实并不如此。恰恰相反,那些优秀的教师,往往都十分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把工作和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反而是那些没有掌握管理和时间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老师们,每天忙忙碌碌,甚至常常加班熬夜,既累坏了身体又没能把工作做好,可谓是吃力不讨好。所以常老师十分推荐老师们去学习管理及时间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介绍了帕累托法则(即80/20法则,指20%的时间可以完成80%的工作,或20%的工作就能达到80%的绩效)。我想,现代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我们运用到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技能,尤其是教书育人这项复杂的工作。

成为好老师不容易,愿与同行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