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大師!細述金庸小說中的中醫藥

轉自陝西中醫藥大學

一代武俠小說泰斗金庸

於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

享年94歲

緬懷大師!細述金庸小說中的中醫藥

“人生在世,去若朝露。魂歸來兮,哀我何悲。”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傳出,我們這些年少輕狂過的武俠迷們,緬懷先生用的最多的也是這句話。

“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神鵰俠侶》本就講的是一個離別的故事。

送別金庸先生,是剎那間這個世界缺失了色彩,那些曾經的五顏六色奼紫嫣紅,突然都失去了顏色。

//

金庸小說中的各大名醫

//

妙術神針 馬丹陽

緬懷大師!細述金庸小說中的中醫藥

《馬丹陽星十二穴主治雜病歌》“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消心腹痛,善治胃中寒。”金庸先生《射鵰英雄傳》中丹陽子馬鈺,便是馬丹陽。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馬鈺是一個敦厚誠真、淡泊清淨的俠士及醫者。除了早期追隨先師王重陽奔走抗金外,他因不願參與江湖紛爭,追逐俗世虛名,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隱居在終南山重陽宮中閉關修煉,探究武學源流,參悟醫道玄理,從不多在江湖上走動。而神鵰大俠郭靖最終能武功蓋世,名滿天下,卻得益於與他的一段奇緣。除《射鵰英雄傳》外,在後來的《神鵰俠侶》中,他也還有出現。

獨擅灸法 胡青牛

緬懷大師!細述金庸小說中的中醫藥

胡青牛,號稱蝶谷醫仙,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神醫。因向來不救非明教中人,又得名“見死不救”。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是煉丹製藥的祖宗,胡青牛的名字來源於他的座騎青牛,其醫術之高可想而知。金庸小說中的名醫總和異派邪教有扯不斷的關係,殺人名醫平一指如是,閻王敵薛慕華如是,見死不救胡青牛也不能免俗,是位明教中人。

診脈聖手 平一指

緬懷大師!細述金庸小說中的中醫藥

平一指,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人物。脾氣古怪,人稱“殺人名醫”,即認為生老病死自有老天的道理,所以“醫一人,殺一人;殺一人,醫一人”。平一指生平最恨之人是他的岳母,在江湖中人面前趾高氣揚。最後由於無法醫治令狐沖的怪症,口吐鮮血,死於五霸岡上。

亦毒亦藥 程靈素

緬懷大師!細述金庸小說中的中醫藥

程靈素,金庸小說《飛狐外傳》中的人物,為醫學名宿“毒手藥王”無嗔大師之關門弟子,名字由《靈樞》、《素問》兩本醫學經典而來。程靈素繼承了毒手藥王的遺作《藥王神篇》,成功培育至毒七心海棠。她機智聰敏,料事如神。可惜她身段瘦小如幼女,面有菜色,只有一雙眼睛又大又亮。為救胡斐,犧牲自己替他啜毒而中毒而死。

秒殺搶奪連城訣的武林高手 丁典

緬懷大師!細述金庸小說中的中醫藥

丁典,金庸武俠小說《連城訣》中的主要人物。金庸筆下的 “情俠”,為人義薄雲天,又號“菊花劍客”。他本是荊門武林世家的一名子弟,意外之中救下被三個徒弟追殺的鐵骨墨萼梅念笙,梅念笙見丁典為人質樸,便將絕世武功《神照功》和寶藏秘訣《連城訣》傳授給丁典。

逍遙派掌門 虛竹

緬懷大師!細述金庸小說中的中醫藥

虛竹,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男主角之一。本是少林寺內的無名小僧,性格木訥老實、但記性甚好。相貌醜陋,又不善於詞令。但為人忠厚善良,待人坦誠。虛竹不僅得到到了無崖子的醫術,能對付丁春秋的毒,治好了天山童姥的斷腿,給阿紫換眼睛。給阿紫換眼睛這金庸所有書裡最精密最神奇的手術,必須要有超高的醫術才能完成。

號令群雄抗元 張無忌

緬懷大師!細述金庸小說中的中醫藥

張無忌,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二至四卷(第11回到第40回)男主角,中土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忍受寒毒煎熬七年,福緣際會,融合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極拳劍和聖火令神功四大蓋世武功為一體,當世無敵。此外還精研醫術和毒術,術絕塵寰。為人仁俠仗義,一生救人無數,常制服敵人而不殺害。實力懸殊,曾一人決戰數個至數十個頂尖高手。

號稱武功古今天下第一 掃地僧

緬懷大師!細述金庸小說中的中醫藥

掃地僧,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一個人物。隱居於少林寺藏經閣內,對少林所知非常,瞭如指掌。掃地僧在蕭遠山父子與慕容博父子相遇時現身,對於蕭遠山、慕容博、鳩摩智和天竺僧波羅星竊取少林絕技之事,點出他們在佛法修為不足之下強練上乘武功,造成他們身體上的隱疾。他能令蕭遠山慕容博假死,然後救活,沒有強大的醫術做後盾也是不可能的。

天下“五絕”之一 黃藥師

緬懷大師!細述金庸小說中的中醫藥

黃藥師,外號“東邪”,是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角色。黃藥師武功造詣非凡,已臻化境,為金庸小說中武功絕頂的高手之一。而且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五行八卦、奇門遁甲、琴棋書畫,甚至農田水利、經濟兵略等亦無一不曉。對於藥理,他研製出了九花玉露丸——調配這藥丸要湊天時季節,極費功夫,所用藥材多屬珍異,以及無常丹。

//

金庸小說中的中醫文化

//

金庸武俠小說以大量篇幅反映了中醫藥文化包括中醫理論、診斷學、藥物學、針灸學、病症與治法、養生、醫家、醫著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大部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醫藥文化的特色和精神,但作為小說家言,其對中醫藥的描寫也有許多不實和誇大之處,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江湖醫學系。

01

武俠小說與中醫藥的關聯

武俠小說所描繪的江湖世界,其實或多或少也是現實世界的一個縮影。江湖中人賴以生計的職業手段各有不同,其中有地方豪強、漁夫樵子、書生秀才、僧尼道人等等,不一而足,但無論是誰,大多都會武術功夫,否則就無法在江湖上立足。除了武功以外,還有一門技術是武林人士的必修課,這就是醫藥知識。《射鵰英雄傳》中指出:“初練粗淺功夫,須由師父傳授怎生捱打而不受重傷,到了武功精深之時,就得研習護身保命、解穴救傷、接骨療毒諸般法門。”與金庸齊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梁羽生也認為:“古代凡習武之人,多少懂點中醫的道理。”

02

金庸小說中的中醫學理論

1)氣學說

氣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理論,認為氣是自然界萬物的物質本元,宇宙、自然、人體等都是由氣這一精微物質所構成。具體到對“氣”的理解,可作出多種不同的分類和闡發,在《黃帝內經》中,“氣”的含義多達25種以上。如在自然界,有“四時之氣”、“正氣”、“邪氣”、“戾氣”、“毒氣”等;就人體而言,有“元氣”、“真氣”、“精氣”、“宗氣”、“營氣”、“衛氣”、“正氣”、“陽氣”、“水谷之氣”、“臟腑之氣”等。

2)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源於《周易》,八卦、六十四卦都是由陰爻、陽爻組合而成。與氣學說一樣,陰陽學說也是中醫學、養生保健、武術氣功等的重要基礎理論。中醫的四診八綱,首重陰陽,其臟腑、經絡、病機、辨證,無不以陰陽為其統率。在武術氣功方面,最能體現陰陽學說的莫過於太極拳,太極拳的創始和拳理闡發,是以陰陽學說為總綱。綜觀太極拳的行拳走架,其一招一式,無不體現出陰陽動靜、虛實變化之妙。

03

金庸小說中的診斷學

中醫的學科體系,號稱“理法方藥”、“四診八綱”,其中的“四診”,包括望、聞、問、切,是疾病診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難經·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如《倚天屠龍記》中胡青牛為常遇春診病,先搭脈,然後解開衣服看了看,就知道他所受的傷情。張無忌治何太沖五姨太被銀環蛇咬案中,聞曼陀羅花之香味而推測有毒蛇活動。

04

金庸小說中的藥物學

藥物是金庸小說中的重要內容,包括治療性藥物和毒性藥物,既有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也有各種劑型的成藥,如丸、散、膏、丹、粉等等,同時對於藥物的藥性、配伍、炮製、運用等方面也有很多分析說明,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05

金庸小說中的針灸學

大概是由於學武之人大都要學習點穴功夫的緣故,武林中人與經絡、腧穴、針灸似乎有一種天然的聯繫,以至於在江湖世界裡,各種針具超越了作為治療疾病的工具的範疇,搖身一變成為眾多武林高手的拿手兵器,如《書劍恩仇錄》中“綿裡針”陸菲青以“芙蓉金針”擊殺蒼蠅、《笑傲江湖》中東方不敗以繡花針力鬥三大高手、《倚天屠龍記》中天鷹教徒以“蚊須針”刺傷俞岱巖、《神鵰俠侶》中李莫愁所用“冰魄銀針”、小龍女所用“玉蜂針”、《天龍八部》中桑土公所用“牛毛針”等。

06

金庸小說中的病症與治法

1) 骨折筋傷

武林中人所患病症,不外筋傷、骨折、脫位等急性外傷和遭受外力攻擊所致內傷兩大類。對外傷的治療,以止痛、止血、接骨、骨關節手法復位等為治法,用藥以活血祛瘀類為主。如《倚天屠龍記》:“張無忌左臂斷折,疼痛難熬,一時找不到接骨灰止痛的草藥,只得先行接上斷骨,採了些消腫的草藥敷上,折了兩根樹枝,用樹皮將樹枝綁在臂上。

2) 臟腑內傷

書中對內傷的治療,多以內功行氣之法,如《射鵰英雄傳》中的《九陰真經》專門有“療傷篇”,講的是若為高手以氣功擊傷,如何以氣功調理真元,治療內傷。

3) 中毒

毒藥是江湖人士攻擊敵人和防身自衛的一個重要工具,在受到毒藥侵襲即中毒後,有兩類治法。一是常規解毒,即一般的毒藥都備有相應的解藥。如十香軟筋散、悲酥清風等,中毒之後,只要及時使用解藥,可以立建解毒之功。二是以毒攻毒,有些毒藥即使沒有解藥,也可在自然界找到相應的藥物以解毒。

4)點穴

點穴是武林中人的一項重要技擊方法,在金庸小說中,點穴之法,輕則使人動彈不得、失語禁聲,重則使人臟腑受損、危及性命。既有點穴之術,就有解穴之法,這與下毒解毒的道理是一樣的。普通的解穴,若多用推拿按摩手法,如《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鹿鼎記》等書中所載的“推宮過血”、“推血過宮”之法。

07

金庸小說中的養生思想

中醫養生學的內容豐富,包括飲食起居、情志調攝、導引按摩、娛樂休閒、個人衛生以及性生活等方面,在金庸小說中,則主要在道教的氣功養生方面有所反映。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出現的全真教,屬道教的北宗,又稱“全真道”,與白玉蟾創立的南宗“金丹派”相對。

俠之大者,含靈救苦

醫為俠道,進無止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