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里仁---7

《論語讀後感》里仁---7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三年不改變父親的主張,可以稱得上孝啊

這句話加上個前提,才合乎道理,前提就是這個主張符合社會法制,道德規範才行。如果父親是叛國者,強盜土匪,做兒子繼承父業,這能算是孝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是喜悅,一方面是憂懼

隨著父母的年齡增大,做子女的要了解每個年齡段容易發生的問題,提前預防,雖年事已高,但身體仍好,當時喜悅,憂懼的是年齡越來越大,問題自然會多,在一起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孔子說:古時候承諾不輕易表達出來,羞恥於自己做不到

上古時候是氏族社會,基本上都是親戚居住在一起,再者物質匱乏,為人都是很質樸,不必要花言巧語。隨著社會的進化,人口混居基數越來越大,物質也進步很大,為了獲得財富和地位,虛假承諾當然是越來越多,所謂的共患難易,共富貴難。現代社會更甚,到處都充滿美麗的謊言,一不小心就會有損失。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孔子說:因為約束自己而有過失的人很少啊

無欲則剛,能約束自己的人就能控制住內心的慾望和貪念,有所節制,就能避免生活中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應該木訥於言語而敏捷於行動

任何規劃都需要行動來付諸實施。光有雄偉的言論而不去行動,是做不成任何事的。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德行不會孤單,必定有其它德行相鄰

有德之人,肯定不會只有一種品德,譬如夫子講得“君子不器”,仁人君子必定是多才多藝之人。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子游說:侍奉君王反覆勸誡,是自取其辱,朋友之間反覆勸誡,關係就會變得疏遠

這是為人處世的原則之一。孔子說的父母可以幾諫,子游說的朋友,君王則不可,這就是親疏的關係。成人之間幾諫基本都沒啥好果子吃,每個人活了幾十年,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認知,想徹底改變別人是非常困難的。說了不聽,不如靜觀其變,等他覺悟了再來找你,再進言,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