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馬峪川裡藏著個鳳凰山,鳳凰山上出“鳳凰”


登封市,馬峪川裡藏著個鳳凰山,鳳凰山上出“鳳凰”


鳳凰是中國人心中的吉祥神物,所以,在全國各地的地名中,帶“鳳凰”的就特別多。

不說南京的鳳凰臺,曾因李白的一首詩而名傳千古,也不說湖南的鳳凰古城,因沈從文的《邊城》而成為了當下中國數一數二的旅遊勝地。但在我們嵩山,我所知道的就有三處叫鳳凰的。

一是嵩山七十二峰中就有一個叫鳳凰峰,唐宋時期,它是人們登太室山的必經之峰,當年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正是從此峰上去的。宋時登封縣令樓異曾為此峰作詩曰:“當年翔鳳此徘徊,曾為真人覽德來。今日飛鳴天外過,紛紛燕雀不須猜。”

二是我老家所依的北山,在地方誌中叫“馬嶺山”,而我們當地又多叫她鳳凰嶺,且她看上去正如一隻鳳凰,左翅懷抱,右翅展出,因此我們這裡有一句俗語:“鳳凰單展翅,三舉二進士”,是說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能出三個舉人兩個進士。

第三處,就是我這次遊的“鳳凰山”了。這地方我以前沒聽說過,出發前聽朋友介紹,位於登封市徐莊鎮的四十五里馬峪川腹地。

登封市,馬峪川裡藏著個鳳凰山,鳳凰山上出“鳳凰”


提到徐莊鎮,無法不說馬峪川。因為徐莊鎮的人大都在四十五里馬峪川裡住著。

馬峪川還真是個適合人居的地方。

整個一條大川東西方向,北邊是長長的箕山,西邊和南邊是小熊山和大熊山。若站在嵩山峻極峰上往南看,先是箕山如案,再就是聳入雲天的大熊山和小熊山。大熊山小熊山也是登封與禹州、汝州分界嶺,若從南陽往北看嵩山,你看到的一定先是大熊小熊山。

說它適合人居,是四十五里馬峪川,說是一條大川,其實群山之中,哪裡會只有一條呢?只是從西而東,地勢漸次開闊平緩,幾十條小川最終匯成了一條大川而已。所以,那幾十條小川中,到處都住著人呢。他們大多一個同族同宗,幾十戶人家,背山面水,在山野間開墾出田地來,常年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特別是在山花爛漫的春天,山居老宅,門前屋後,處處“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要多適意有多適意。

登封市,馬峪川裡藏著個鳳凰山,鳳凰山上出“鳳凰”


陽春三月,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是該到這群山環繞的馬峪川走走,況且還有個令人心生吉祥的鳳凰山呢。

3月23日,週六,按照約定,八點我們從登封市區出發,不到一個小時,就從237省道拐入了一眼望不盡的馬峪川,又約有十多分鐘的路程,便到了一個叫安溝村的地方。

這裡正在施工,看上去是一個大廣場,迎接我們的是二十多歲一個小夥子,叫孫曉峰,他說,這裡正在建設馬峪川旅遊度假村,主題是紅色遊和休閒遊。

休閒遊不用說了,自然的風光裡,再增添此娛樂休閒的設施,美景令人賞心悅目,娛樂可以放鬆身心,這似乎在哪個有山水的地方都能做到。可紅色遊就大不同了,它必須是一片經過革命洗禮的土地。

馬峪川的確是這樣一片土地,講豫西抗日革命史,繞不過這個名字。

1944年4月,侵華日軍發動河南戰役,國民黨40萬大軍不抵數萬日寇而潰敗,不到兩個月,豫西大部分地區淪陷。為此,中共中央審時度勢,於當年7月提出開闢豫西抗日根據地指示,並組建由皮定均任司令員、徐子榮任政委的八路軍豫西抗日遊擊支隊,於9月從太行山區強渡黃河,最後於登封南部的箕山、大熊山、小熊山及馬峪川立足,與豫西地區的日、偽、頑各種勢力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其中,馬峪川是游擊隊活動的核心區域。

特別是到了1945年2月,王樹聲、戴季英率領河南區黨委、軍區機關從延安來到登封后,就在安溝村的鄰村孫橋常駐。於是這裡就成了當時豫西抗日的總指揮部,也是當時中共河南區委、八路軍河南軍區的所在地,史稱豫西“小延安”。

作為豫西抗日革命的聖地,足以說明這個地方老百姓思想和覺悟進步,如今這裡的老人說到當年的事情,仍是倍感自豪。在一個老人的指引下,我們參觀了當年司令部的舊址,如今是豫西抗日革命紀念館。我們還參觀了當年王樹聲將軍做“倒地運動”動員時所背靠的那棵大槐樹,她如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在一輪輪歲月交替中,見證著這片生生不息的熱土。

登封市,馬峪川裡藏著個鳳凰山,鳳凰山上出“鳳凰”


正在施工的廣場西邊山坡上,有一個像古代城門的建築,剛建的,門額上描金書寫著三個大字:鳳凰寨。

孫曉峰說,廣場西邊這座不高的山丘名為鳳凰山,山頂上有個石寨,就是鳳凰寨,是馬峪川休閒度假區主打的自然景區。

這時節登山,天氣春和景明,不熱不冷;景色呢,更是山青水秀,百花爭發。沿著通往鳳凰寨的道路一直往上走,先是一層層梯田裡,桃花正在吐蕊,間或有幾棵怒放的,給人以驚喜。曉峰說,請我們這些文友們來,正是想讓先體驗一下,出出點子,或寫些文字,為3月30日要舉辦的第一屆桃花節做些準備。過了成片的桃林,便是未經修整的原始山路了,雖崎嶇羊腸,卻更有著自然之趣。

大家一邊走,一邊被路邊的風景所吸引。這個驚呼紫花地丁的冷豔,如一個長在深山無人知的絕美村姑,讓人驚喜愛憐;那個讚歎石縫間山綿棗的堅強,這被登封人譽為“人參果”的東西,在初春時節,早早生出幾根細而綠濃的葉子,總讓人感覺到一種蓬勃的力量;還有人指著對面山坡上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禁不住吟起不知何人寫的詩句來:“東君無意披錦緞,西子多情浣彩紗”。也是的,除了用錦緞和彩紗做比喻,還真想不出再好的來。

很快,鳳凰山頂到了。山頂西高東低,平坦如砥,四周不知是歷史上哪個兵荒馬亂時代,山民們為了躲閉兵災匪患,就地取材,鑿下山頂的山石,沿著崖邊壘起了一圈堅固的石牆,因在鳳凰山上,故取名曰“鳳凰寨”。如今山寨多處已經殘斷,有了豁口,看地勢,山寨的大門應設在東面,由於其他三面全是懸崖,西邊最為陡峭,從下面攀爬上來,幾乎沒有可能性,所以這邊原本就沒有壘石牆,自然天險,易守難攻。

大家正散在寨子各處遊玩之時,突然,曉峰站在山寨西部凸出的連山巨石上,招呼大家過來,讓看位於鳳凰山南邊和西北,與鳳凰山相連又略低於此的山丘,然後問大家像什麼。

“像鳳凰的兩隻翅膀。”有人驚喜道。大家也紛紛咐和。

是的,真的很像。我們足下的鳳凰山頂,正是鳳凰的頭冠,逶迤而東的山體直到正施工的廣場,是鳳凰的身子,而向南和向西北綿延的山丘,恰似鳳凰的翅膀,而且南邊的山丘突然起峰,如鳳凰的左翅隆起的翼角,欲張未張的樣子,動感十足,西北的山丘則綿延平緩,又如鳳凰右翅已舒展開來。

看著這栩栩如生的鳳凰,我禁不住問大家,這隻鳳凰因何立於這四十五里的馬峪川中?這是正欲飛走呢?還是剛剛落下?

這一問,竟使大家的想象力大增,個個心中的典故、傳說都與鳳凰有關起來。有人說嵩山曾多次發生蝗災,鳳凰是為民除害,從遠方飛來吃蝗蟲的;有人說這隻鳳凰是聽了嵩山仙人王子晉的簫聲,如痴如醉而忘了歸去;還有的說是大禹“三過家門而無入”,妻子塗山氏又身懷六甲,只好讓其妹妹化作鳳凰去找丈夫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個個再仔細想象構思了去,都是比鳳凰還美的故事。

大家正說的熱鬧,素有“嵩山地仙兒”的常松木兄說,看看周圍的形勝,北邊是箕山,西邊和南邊分別是小熊山、大熊山,東邊呢,是當地人說的蛤蟆谷堆,離鳳凰山最近,如鳳凰下的一隻圓圓的金蛋。剛才大家都紛紛想象出了一個個美麗的故事,讓我說呢,不管這隻鳳凰因何而來,由於她的身子太大,所以,她肯定是飛遍了嵩山的千山萬嶺,才找到這麼一個四十五里的大川能容下身子,於是就收起一隻翅膀緩緩落了下來。說到這裡,松木兄又遙指著大熊山西部的山頭說,大家看,大熊山大熊山,其名字就是由那個山峰而來,它的形狀正如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熊仰臉向上爬的姿勢,彷彿是鳳凰突然飛落,驚嚇之下慌忙躲閃一般。

聽著松木兄的講解,看著這些惟妙惟肖的山體形象,大家的遊興一下子湧向高潮,個個都紛紛拿出手機開始狂拍,直至曉峰說中午為大家備了些粗飯薄酒,山下喊著讓快下去,大家才歡聲笑語中出了寨子。

登封市,馬峪川裡藏著個鳳凰山,鳳凰山上出“鳳凰”


中午飯席上,聊著風景,說著閒話,不由問到了曉峰,是什麼原因讓他有了開發馬峪川旅遊的想法?

原來,曉峰就是安溝村人,是在鳳凰山下長大的,其父曾任一個國企的領導,並在家鄉開過煤礦,所以他算是典型的“富二代”。

他說,他上大學在北京,畢業後在鄭州工作,根本沒有回家創業的想法,可他的父母經濟上富裕之後,卻一直有個心願,想為家鄉做點貢獻。

可從哪裡入手呢?如今提倡“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想想自己的家鄉,不僅有著美麗的鳳凰山,還有著豫西抗日根據地的司令部舊址,這麼好的旅遊資源,何不在此打造一個紅色生態旅遊區呢?父母的心想到這了,可年紀也大了,旅遊業是個朝陽產業,離不開年輕人的參與。所以,不管從孝敬父母、故鄉情懷,還是紅色宣傳、新興旅遊產業建設,哪一方面他都義不容辭。所以,在父母提議下,經過反覆思考,他決定回來,完成父母的心願,也為家鄉出一點力。

曉峰的回答,讓我聯想到了與鳳凰山相鄰、現已對外開放的另外兩個景區--情人穀風景區和大熊山風景區,它們和馬峪川景區一樣,都是由當地的企業家投資建設的。我們應該為他們點贊,他們在改革開放的大好政策下先富了起來,但他們沒有忘本,他們用自己掙到的錢,又反哺家鄉,帶領家鄉人共同富裕,使家鄉變得更美,這種情懷和精神值得宣傳和弘揚。特別像曉峰這樣的“富二代”,不僅家裡有錢,而且心中有夢,青春、陽光、大愛,時時處處顯現的,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鳳凰山上出鳳凰,像曉峰這樣的,配得上這山名,正如飛出山溝溝又飛回來的一隻金鳳凰。

離開時,曉峰隨即又向我們發出了桃花節的邀請。

桃花節,3月30日,屆時,鳳凰山上,滿山怒放的桃花,如為這隻鳳凰又換了一身的彩羽,其色斑斕,其狀欲飛,怎一個美字了得?

大家紛紛表示,來,一定來,不邀請也要來的。


登封市,馬峪川裡藏著個鳳凰山,鳳凰山上出“鳳凰”


登封市,馬峪川裡藏著個鳳凰山,鳳凰山上出“鳳凰”

【作者簡介】趙呆子,原名張國昌,登封人,1970年生,1993年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兼及詩歌、小說等。在各種媒體刊發表作品300餘篇,獲各類徵文、大賽獎數十次,有多篇作品入選各種選本。另長期致力嵩山文化研究,主編《嵩山古詩詞》,華夏文明探源工程《大嵩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二十四節氣》撰稿人之一,公開發表有關嵩山文化論文數十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