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汉成帝无子,群臣为嗣君问题暗战,孔光又被人玩了一次

小说:汉成帝无子,群臣为嗣君问题暗战,孔光又被人玩了一次

元延四年,汉成帝诏令中山王刘兴和定陶王刘欣来朝。

不过这次见面有点古怪,刘骜见面就问刘兴随从怎么只带了师傅?刘兴被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刘骜又拿同样的问题问侄子刘欣,刘欣引用国家法律典仪,把诸侯拜见天子时,随从人员的身份和数量说得清清楚楚。接着刘骜又让刘兴背《尚书》,刘兴磕磕巴巴也憋不出几句。后来,刘骜请吃饭,刘兴大概高兴过了头,皇帝早早吃完了,坐在那里等他胡吃海喝,离席的时候,袜带松了,袜子成了堆在脚面上的抹布,刘兴也浑然不知。这让刘骜对这个弟弟很鄙视,太没有礼数,没有教养了。

可能刘兴和刘欣都没意识到,这次见面实际上是汉成帝对他们的一次面试,他准备选拔储君了。

相对于刘欣在这次测试中的满堂彩,刘兴很败胃口。他就是个纨绔子弟,跟精于经术的刘骜肯定不是同类人,从小一起长大的刘骜应该早就心知肚明,非得让年近四十的弟弟和十几岁的侄子一起背课文、考礼仪,这本身就很滑稽。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汉成帝召集大司马王根、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等五人,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会议的主题就一个:选举皇太子!

这一年汉成帝刘骜43岁了,辛勤耕耘了一辈子,到了发现膝下依然没有一儿半女。非但如此,过度辛劳的他还被赵合德掏空了身体,说不定哪天就挥挥手潇洒地走了。皇嗣问题不得不考虑了。

在观摩高级会议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继承法。在西周以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继承法,各个朝代的帝位继承没有统一法则,如商朝就遵循“兄终弟及”,哥哥死了弟弟接班。周朝出了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叫姬旦,周武王的弟弟,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周公,他创立了“宗法制”,宗法制是礼法的一部分,实际上孔子的思想就脱胎于周公,周公也是孔子一辈子的偶像。

宗法制规定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继承法规——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男人妻妾多,所以儿女也多,如果继承法不当,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骨肉相残,家庭分崩离析,国家更是如此。嫡长子继承制的第一条就是,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别惊讶!中国自周公以来就是“一夫一妻”制的国家,从来没有过一夫多妻。别急,听我把话说完,中国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不一样吗?呵呵,老兄,你是从床笫角度说的,我是从社会结构角度说的,它们有本质区别。

在嫡长子继承制里,“妻”是家庭唯一的女主人,“妾”在家庭里的地位不是主人,甚至不是人,是主人的“财产”,所以当主人去世后,儿子可以将父亲的妾赶出家门,甚至当礼物赠送别人。“妻”称为“嫡妻”,“嫡妻”生的儿子叫“嫡子”,“嫡子”这一族就叫“大宗”,大宗之人也简称“大人”。“妾”也叫“庶妻”,生的儿子叫“庶子”,“庶子”这一族就叫“小宗”,小宗之人也叫“小人”。“庶妻”没有家庭地位,“庶子”呢?对不起,同样没有家庭地位。“嫡长子”是父亲的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其他的儿子们只能靠大哥的赏赐分享一些残羹冷炙。

为什么要有这么个嫡长子继承制?从制度上根绝非嫡长子的非分之想,保证“大宗”势力的长期优势性。实事求是地讲,周公的这个制度很厉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也为封建社会统治稳定建立了强大的基础。西方同样经历了世袭王权统治,但从来没有哪一个王朝能像中国那样统一强盛,跟继承法的差异是有很大关系的。

汉成帝刘骜来得够干净,既没有“嫡子”,也没有“庶子”,到死连个摔火盆的都没有,怪谁呢,自作孽!但作为皇帝,家产太大了,必须有个继承人。

会议上提出了两个候选人:定陶王刘欣和中山王刘兴。刘欣是定陶共王刘康的儿子,汉成帝的侄子,刘兴是汉成帝的三弟,开篇就讲过。

阳朔元年,汉成帝身体不好,那期间曾经想立刘康为嗣,结果大将军王凤坚决反对,刘康被迫回到封地定陶,第二年就病死了。多危险,要是刘康刚继位就死,留下个刚断奶的娃娃和粗鄙的母亲,这国家还有得好吗?不过现在刘欣已经十七岁了,作为接班人年龄不是问题了。

表决一开始天平就向刘欣倾斜。王根、翟方进、廉褒、朱博四人一直推荐刘欣,理由很简单,“昆弟之子犹子也”,“为其后者为之子也”,这是《礼经》上说的,尊圣人之教当立刘欣为嗣。刘欣是汉成帝的侄子,兄弟的儿子等同于自己的儿子,把刘欣直接过继给汉成帝,顺理成章的太子。

汉成帝满意地点点头,他也意属刘欣,他那三弟刘兴太不成器了!这时候让你入京,心里一点数都没有,毫无礼节,被三好生刘骜看不起。汉成帝刚想宣布结果,御史大夫孔光不知趣地搅局了,他推荐刘兴,理由是就四个字“立嗣以亲”,这也是礼法,中山王是成帝的亲弟弟,从血缘上来讲是最亲的了,“兄终弟及”也是古人重要的继承法。

汉成帝很不高兴,他责问孔光,礼法上还有一句“兄弟不得相入庙”怎么办?意思是说,假如刘兴继位了,哥俩都百年之后,谁入庙享祭呢?礼法规定兄弟俩不能同时入庙,我是铁定无后了,弟弟有后,难不成把我赶出祖庙做孤魂野鬼?孔光哑口无言!

其实,从学问角度,孔光肯定要比刘骜高深得多,入庙问题他不可能不知道。可孔光为什么非要推荐“乐二代”刘兴呢,他没说出口,我猜是因为刘欣那个凶猛粗鄙的奶奶定陶太后,当年的傅昭仪,有她在就是帝国的灾难。但这话没法说出口,这话一说出来,等于把自己放在与定陶太后势不两立的地步,万一刘欣真的成了太子呢?自己还活不活了?

其实,按汉成帝的个人恩怨,他不应该投刘欣的票,当年就因傅昭仪差点丢了皇位。一个“兄弟不得相入庙”让他不得不举手投降,况且刘兴实在不入法眼。

结果,刘欣高票当选,成功地坐上太子之位。蹊跷的是,孔光因说错了一句话,坐电梯下楼了。有这么严重吗?顶多一句错话而已,本来就是朝议嘛,没有反对意见还“议”个鸟?按说以汉成帝对孔光的信任不至于此,可但是,贬不贬孔光皇帝说了不算,皇后赵飞燕和昭仪赵合德姐俩说了算。这姐俩收了贿选礼,同时收礼的还有王根(不排除朱博等)。

背后当然就是那个沉寂了二十多年的傅昭仪。当年,傅昭仪没扳倒王政君母子,灰溜溜地就国定陶,这期间儿子刘康还早早病故。但这一切都没有浇灭她一颗“追求上进”的心,“皇位”我还在为你努力!汉成帝一直无子,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她发挥了策划能力强的优势,一通糖衣炮弹,包括赵飞燕姐妹,甚至连王根都成了他的俘虏。

什么玩意!一本正经地引经据典,其实就是合起伙来玩孔光呢!人可悲的不是死,而死死了都不知道怎么被玩死的!

孔光,字子夏,生于公元前65年(汉宣帝元康元年),卒于公元5年(汉平帝原始五年),孔子十四世孙,其父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

孔霸师承夏侯胜,夏侯胜是“大夏侯学”的开创者,专研今文尚书学,因而以父为师的孔光,也是今文经学派。著名的古文尚书十二篇,是孔氏十一世孙孔安国从孔府夹墙所得,由此孔安国开始古文尚书研究,同为孔门后人的孔霸孔光父子却是今文学派。

孔光自幼随父进京,孔家后人,学问没的说,所以20岁就做了议郎,拿到600石年秩,中级官员,这个起点,让扬雄们情以何堪。

后来他被光禄勋匡衡赏识,举荐为“方正”(即贤良方正,汉代官员选拔的一种方式),任谏大夫。谏大夫是光禄勋属官,职在议论朝政,评定是非,一句话,年轻的孔光在朝中有发言权了。

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乘早。孔光这么早,估计连他老祖宗孔丘都得惊掉下巴。

早真的就好吗?恐怕不一定吧?少年得志的孔光,意气风发,大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味道。少年人嘛,当有阳刚之气,所以该说的话就要说,包括对皇上......于是被贬出朝廷,为虹县(今安徽五河县)县令。

孔光刚直啊,老子不伺候你这个昏君,辞职!回家当园丁,教授经学。孔光短暂的官场生涯结束了。

谁知道,孔光再次出现在京师竟然是十几年之后。再回到京城,一切都变了,老皇帝作古了,刘骜即位了,孔光也三十多岁了,以博士身份再次回到朝廷。

博士其实只能算是预科班,充当皇帝的顾问,偶尔接受临时任务办办差。孔光主要负责在检查冤狱、教化民风、赈济灾民方面,帮皇帝出出主意,跑跑腿。这时,孔光的能力体现出来了,他很快对汉代的法律制度、礼仪典章烂熟于心,并且每次出门公干都很圆满。孔光再次扬名,他被汉成帝任命为尚书仆射、尚书令。

此后十多年的时间,孔光因为办事周密谨慎,从不出差错,一步一步稳稳地攀登:诸吏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给事中,领尚书事、后为光禄勋。中二千石俸禄,绝对高薪了。光禄勋是九卿之一,再向上就是三公了。这时,孔光大约50岁。虽然没有了年轻时火箭的速度,但也没有搭升降机。

史书上说,这段时间孔光“观旧事品式,明习汉制及法令,凡事守法度,修故事”,一切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谨慎到什么程度,一个故事可以窥见:曾经有人问孔光温室殿中所植都是何种花木,孔光也环顾左右而言它。涉及皇家秘密,半个字不说,哪怕是对家人。还有半点初出道是愣头青的影子吗?

而且凡皇帝所问,他必“据经法以心所安为对,不枉事应合,亦不敢强谏力争”。他谨守“辄焚削底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奸忠直,人臣之大罪也”。从此分得清大小王了,有进步。

这时的孔光是“三不主义”信徒:不结党、不求人、不养士。

汉成帝很喜欢这样的孔光,于是再给他换套制服:迁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相当于副宰相,就是后来的大司空,大汉帝国董事长以下的三把手。

似乎,再稳稳,丞相的乌纱帽很快会到自己头上,甚至大司马的位置也是可以想想的。谁曾想,孔光因一句话竟又做了一次升降机。

下章提示:刘欣被立为太子,为一句“感谢话”,有人丢了官。某天早上,汉成帝突然毫无征兆地驾崩了!请看下文《石榴裙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