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有哪些好处?

何事男儿不读书


不得不说,雍正帝秘密建储是一个创举。

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的帝位传承一直秉承“立嫡立长”的方式,这有一定的好处:古人的寿命一般比较短,立长子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下一任皇帝的年龄不会太小,能够掌控朝局,不会大权旁落,保证皇室的正统。但是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嫡子长子不能保证每一个都那么贤明果敢,对于皇权的渴望以及对朝政的管理能力,对国家大事的处理能力也是参差不齐。这也就导致了很多短命王朝往往败送在二代帝王的手里。立太子的结局,往往会让太子成为众矢之的,汉武帝太子刘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太子外的其他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不惜大开杀戒,导致朝局动荡,国家危难,百姓陷入水声火热之中。

清朝的地位传承一直到康熙年间依然采用立太子的方式,虽然立二皇子胤礽为太子,但因为其为皇后赫舍里所生,所以地位要比皇长子胤惿尊贵,立为太子并无不妥,但也为后来的太子三立三废,九龙夺嫡等一系列事件留下伏笔。以致于康熙死后留下一地鸡毛,骨肉相残。

雍正帝正是鉴于自己的遭遇,开创性的设立秘密建储,在雍正帝驾崩之前,没有人知道后继之君是谁,一方面不会造成皇子们直接的争权夺利,另一方面也阻止了党派林立的状况,大臣们不敢胡乱站队,只能效忠与雍正帝。

当是尽管秘密建储让雍正选择了乾隆这样的君主,但是他做梦也没想到乾隆好大喜功,闭关锁国,目空一切,奢侈浪费,把好端端的大清盛世拖入了万劫不复之地,雍正帝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精挑细选的后继之君会慢慢葬送了大清的江山。

以上纯属胡说八道,如有不对,反正我也不改。


听涛29576322


雍正秘密立储之前的皇位继承。

皇太极,“天命元年,太祖以上为和硕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为四大贝勒。上居四,称四贝勒。太祖崩,储嗣未定。”以汉文化政治传统,立嫡立长,轮不到皇太极。实际上,在几位有军功的成年兄长竞争下,皇太极继位并不顺利。 顺治:”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丁丑,多罗郡王阿达礼,固山贝子硕托谋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礼亲王代善与多尔衮共谋。阿达礼,硕托伏诛。“

康熙:”世祖崩,帝即位,年八岁,改元康熙。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上述三帝即位的共同点,没有明诏立储,都经历了残酷的权力斗争,八旗勋贵的力量参与其中一起竞争,以及,若是以汉文化政治传统而论,这几位都不是储君人选。

康熙立储君,遵立嫡之法,而幼年即被立为储君的太子在出色的兄弟竞争中,最终败北。两立两废,其间满朝几无人独善其身的储位之争,无庸赘言。明确的储位与满族政治传统不相符合,而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在位时间超长帝王。漫长的在位时间中,皇子不能无所事事吧,一个个领差办事羽翼渐丰,迟迟等不到皇位更替再加兄弟虎视眈眈的太子坐不住,其他皇子也就跃跃欲试。表面效法汉礼立嫡立长定储君,却无法与满族政治模式兼容。这种矛盾又由于康熙在位时间过长,皇子也都非同一般的有实力,而被放大。

待到雍正即位,面临是否立储的两难处境。立,则循何法?雍正即位无嫡出皇子,若循康熙之例,以汉式政治法度立储,老三弘时当为储君人选,这便无法照顾到在出身上是满族,以才能贤良而论更得先帝赏识的老四弘历;不立,则三位先帝即位之不易,尤其是雍正自己亲历的手足残酷竞争,恐怕会再次上演。

雍正秘密立储,首先是结合他所处政治环境背景(清入关已久,再加有先帝之例,汉礼不得不循,而满族的绝对优先权力仍需坚持)和皇嗣具体情形(无嫡,长不及幼)的权宜之计,更深层的原因是平衡汉式政治传统及满族的政治优先地位的结果。既立了储君,又可选则皇帝结合各种因素最中意的皇子。

这一制度得以在此后几朝施行,得益于再无康熙一朝这样众多有才能也与勋贵结盟的皇子们出现,储君之位继承还算顺利,在清朝之后没有继续执行,最简单的原因是,连皇子都没有了还怎么立储君,只能从亲王之子中甄选继承人。

以上是对清朝储君具体情形的分析。

至于先前为何不执行此制度,排除同样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元朝(元朝即位乱到皇帝世系表我从来没记住过…)等等,历代汉族政权,若执行秘密立储,首先要通过法礼关,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没那么容易打破,在汉政权中,立嫡立长是理所应当,欲想破除,其中阻力由明万历朝争国本可见一斑。

综上,储君之位需要商榷才有秘密立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这又与清朝具体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玖玖猫DT


清朝之所以会有秘密建储,那是因为清朝的皇子们都太优秀了,这也是因为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皇子皇孙们都要去上学,而且是从早到晚,天不亮就进了书房,天黑白放学,一年只有过年、万寿节等几天的休息时间。赵翼曾如此评价: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拉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等,薄暮始休。然者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惟诗文书画无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

优秀的人难免会有野心,所以清朝的皇子夺嫡之争也是很激烈的,康熙在应对九龙夺嫡的局面时曾经说过,我死了以后你们肯定把我扔一边去,自己束甲相争去了。

开创秘密建储的雍正,也是经历了康熙后期九龙夺嫡的时期,所以才开创了秘密建储。这一制度有以下好处:

第一,不立太子,主动权在皇帝手里。因为立了太子之后,如果太子有问题再废太子势必动摇国本,所以那还不如不立太子,所有的皇子都要接受考察,谁能力最突出谁当储君。这也是比较公平的,毕竟都有能力,都有野心,那你们就公平竞争,多多表现吧。

第二,其实也是保护皇子。康熙立胤礽为皇太子是因为康熙爱屋及乌,因为觉得对不起赫舍里皇后而格外宠爱胤礽,如果胤礽表现乖巧的话,就不会有雍正什么事了。但是大家都很优秀,又都有野心,所以胤礽就成了众矢之的,兄弟们必须除之而后快,结果是出了一个镇靥胤礽的破事,雍正不可能不吸取教训。所以秘密建储也是对中意的皇子一种保护,使之不会被别的皇子弄死,毕竟自古无情帝王家。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清朝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的一点,就是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也就是不公开立太子。这是雍正吸取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教训而定下的规矩,而后沿袭。

有人说,秘密建储制度好处多多,是中国封建王朝最为完善的继承人制度,这种制度有效防止了太子形成权力集团,从而给皇帝造成威胁,避免了朝堂分裂,也最大程度杜绝皇子之间的骨肉相残,保证皇位传承的延续性。

但是好处说的再多,也抵不过一句问句——为什么之前的朝代都想不到这个“好办法”?

是因为前朝的人智商都不足吗?

当然不是!

实际上,在我看来,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正是中国封建制度正在走向灭亡的的反映。

为什么前代都不实行秘密建储制度?

首先是皇帝们觉得没必要,搞那些神神秘秘的有什么意思呢?立个太子还要躲躲藏藏,昭告天下不好吗?万一太秘密了,像秦始皇一样诏书都没发出去就嗝屁了,那时候下面的有人像赵高一样搞个阴谋,把钦定的继承人给一刀咔擦了,那可怎么办?

其次是大臣们不允许,比如宋朝皇帝就认为,他们是与“士大夫共天下”,也就是说天下不是他皇帝一个人的天下,是与所有士大夫共有的,既然天下不是皇帝你一个人的天下,那太子肯定不能皇帝你一个人做主了,必须要多听听下面人的意见。

后来士大夫越来越过分,以前是立太子要听下面人的意见,到后来变成了立太子必须要经过大臣们的同意!比如万历皇帝为了立太子这事儿还跟大臣们干上,结果干不过,一生气二十多年不上朝,这就是著名的“争国本”事件,最终皇帝那点傲娇还是被大臣们灭了,无奈地只能立自己不喜欢的长子朱常洛做太子。所以,你说前代的皇帝想秘密立储?看大臣们不喷死你丫的!

最后是当皇帝也是要学习和培养的嘛!你早点立太子,就相当于皇帝的实习期,那时候太子要上朝见习,偶尔还要代皇帝做一些事情,熟悉一下流程,如果做得不对,皇帝批评一下,也算是前任和后任之间的传帮带扶。而且太子公开,他的言行就会受到各方监督,至少提前让群众检验下这个储君合不合格嘛。如果不立太子,或者秘密立太子,那时候那些皇子还不一门心思地搞阴谋,夺皇位,谁想认认真真干实事?

但是清朝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

清朝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不像前代还受制于文官士大夫集团。对皇帝来说,所谓的大臣,不过是一群家奴罢了,你们也配在我立太子这件事上置喙?

前代皇帝一死,啥都没了,比如明英宗遗诏说要自己的钱皇后和自己合葬,结果落实起来一波三折,最终还没落实到位。万历遗诏说要立郑贵妃为皇后,结果人一死,这事儿也被当做一阵风给过了。死了的皇帝就是过期作废,毫无权威可言,谁也不爱搭理。

但是清朝这种事怎么可能发生?那群唯唯诺诺的大臣又如何有勇气违背“圣旨”?所以清朝皇帝不怕他死后有人政变,更不怕有人在立太子这件事上有人反对。谁敢反对?

乾隆有一句名言,叫“本朝无名臣”,他不需要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不需要心有丘壑的贤人,他需要的只是传达他的意思然后不折不扣去执行的奴才。这样,一切权力都归与他一人,家国一体,朕即国家,太子这么碍眼的东西当然不需要了!

而且皇子间互相斗争但又互相牵制,多有利于皇位的稳定?这么和谐的制度,当然是完美了!皇子们想当皇帝,不要去争取群众,也不需要去建功立业,只要一心一意讨好皇阿玛就行了,多简单!

这样,所有的军国大事一切都围绕着皇帝转,物极必反,这种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包括皇帝自己,除了奴性,还能有什么?这样的国家,又会有什么前途?


御史书苑


,在秘密立储制度之前,满清皇朝几乎没有一个皇帝的继位是顺利的。

建立秘密建储制度,这是雍正皇帝吸取康熙朝时九子夺位的教训,而定下的规矩,从此而后沿袭,成为制度。

秘密建储的好处就是免得皇子们攻击太子的局面,让所有的皇子都有机会成为太子,促使他们谨慎谦虚,勤奋苦读。

还有就是不会在朝中形成太子党,使太子大臣们过早形成势力,威胁到皇帝的权力。


陈志明先生


纵观清朝的的历史,在秘密立储制度之前,几乎没有一个皇帝的继位是完全顺利的,从皇太极的“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到胤禛继位前的九子夺嫡,每一个皇帝继位之初都是凶险万分,即便是被称为千古圣君的康熙皇帝驾崩后,留给雍正胤禛的也是一个烂摊子。由于清朝一直保留有后金的八旗制度,所以每个有争储希望的皇子后背,都有八旗势力的支持。这种情况极易引发内讧和火并,非常不利于王朝延续。再加上前皇帝驾崩时往往身体是奄奄一息的状态,所以被篡改遗诏的可能性确实存在,这也是雍正即便是到今天仍有人质疑其继位的合法性。可以说给新继位的皇帝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还有一个弊端是,谁先被立为太子,谁就先成为大家集合攻击的对象,最惨的牺牲品就是皇太子胤扔。太子的任务是协助皇帝处理朝政,但是由于其他皇子以及其背后大臣的不配合,阳奉阴违,甚至当面对着干,所以事情做起来非常的困难,这也让太子显得办事能力很差。

雍正继位之前深受清朝的这种制度的危害,登上皇位可以说差点扒了一层皮,所以他是非常讨厌这种制度的,这也是他创立秘密立储制度的原因。秘密立储是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由前皇帝生前先写好遗诏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才公开由谁来继承皇位。具体方法是: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这种方法的好处有两点,第一是保护未来的储君,因为储君不再是公开的太子,所以谁也不知道未来大位将属于谁,所以争储的皇子之间不知道具体的矛头指向谁,达到了保护储君的目的。第二是防止篡改遗诏,两份遗诏互相印证,完全一致的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同时也达到了给继位者正名的作用,因为继承人没有争议了,也就堵上了打着各种旗号造反的人的嘴。

这种制度的第一个受益者是乾隆,这也为乾隆潇洒的一生奠定了基础,早期没人政权,给他足够的时间来稳固自己的势力。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他父亲雍正皇帝。


正史野史都是史


秘密立储相对于之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实是个很大的进步。

从西周封建开始,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为什么要立长不立贤,很大原因是贤的标准不好定,而嫡长的标准一目了然,也是为了避免兄弟之间不必要的内部争斗。

但是,就算是嫡长子继承制,皇子之间明争暗斗,依然是头破血流,就没有几个嫡长子是顺顺当当接位的。从汉高祖戚夫人的枕边风,到玄武门之变,到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打来打去,好不热闹。雍正亲身经历了九子夺嫡,又看到了自己儿子又开始争来争去。就想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事实确实也证明,相比之前的立太子制度而言,大大减少了皇子们之间的内斗。




杨大眼看历史


1. 避免太子党过早形成,威胁皇权。

2. 避免形成诸皇子攻击太子的局面,理论上诸皇子都有机会,促使他们戒骄戒躁,不断上进。

3.储君已立,让全国上下放心,不会出现权力真空期。


江上神思者


能够有效的保护继承人,防止过早的成为众矢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