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拆迁前的吉林市太平街

纪录拆迁前的吉林市太平街

太平街位于吉林市船营区致和门立交桥北侧。致和门是清代吉林城西北角的一座古城门,城门早已不存,只把古韵盎然的名字却传给了立交桥。立交桥南北贯通的一条道路是登高过岭的越山路,下桥上岭的波谷地带属于一鼓作气冲锋的起点,于是人们往往只在意眼前的高,却忽视这最低处的西侧,太平街就横亘在峰峦叠荡的北山脚下那片静谧之中。

纪录拆迁前的吉林市太平街

石狮子原来就立在大树与校门之间。

太平街入口偏北是吉林市回族学校。吉林老城致和门和北极门相邻甚近,二门迤北至今仍被叫做北关,这里是吉林市回族市民的聚居之所,故而解放后设有回族学校。这座学校虽然偏僻,旧校舍却颇有来头。话说1934年,伪满当局在江畔修筑江堤,将原来位于东莱门外始建于康熙初年的的关帝庙拆除。经当时吉林城佛教会决定,将东莱门外的关帝庙迁至西关致和门外另建新庙,同时在新关帝庙的西侧还建有菩提寺。新关帝庙的位置正是太平街这所回族学校的校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城里城外一片欢腾,然而这所关帝庙并没有迎来更旺达的香火。1946年,国民党接收大员带着一众跟班儿占据了古城吉林,这所关帝庙竟然成了国民党驻扎大兵的营房。1948年吉林解放后,被国民党士兵弄得乌烟瘴气的关帝庙再也没有恢复享受信众香火的神祗,而被人民政府用作改造灵魂的教养院。1950年教养院搬迁,这里正式成为小学的校舍,德胜小学和回族小学先后在此。一座供奉旧神灵的庙宇,变成培养社会主义新公民的青青校园!

纪录拆迁前的吉林市太平街

翟宏先生拍摄的太平街附近古宅残迹。

2019年早春,获悉太平街附近即将拆迁,而市区内最后残存的一些仍为民居的青砖古房就在太平街上,于是前去探访。

纪录拆迁前的吉林市太平街

解放前,致和门外原本是荒草地,后来虽有关帝庙、清真寺等建筑,却因靠近坟地遍布的“黑砂岭”,所以人烟并不稠密。不过在太平街上,还是有一些青砖起脊的古老房舍,比如沈家老宅和王家老宅。这些老宅虽没有城内宅院那般贵气奢华,且旧时院落早被后来的胡同街道切割得不成样子,却在今天残颓之时仍可感受到弥漫其间的古风雅韵。行走其间,青砖古宅和红砖平房杂糅,房舍、棚厦栉比,房上的烟囱和偶尔的行人在路面上晃动的投影……在落日余晖泼洒和参天老树掩映下,让这片吉林城最后一大片平房区的生活节奏竟然慢了下来——映入眼帘的恍然是上世纪8、90年代的吉林城市风韵。

纪录拆迁前的吉林市太平街

翟宏先生拍摄的太平街附近古宅拆迁即景

太平街的拆迁改造已经悄然开始,许多房屋已经只剩下房架,一些旧时的小菜园没有被翻垦,满满堆放着碎砖、破门窗等建筑垃圾。一些拾荒者游荡在这些垃圾堆上寻找可以利用的旧物,零星可见几个本地居民也在搜集破门窗做烧柴引火之物。询问他们太平街沈、王两家的旧事,他们的回答是简单而飘渺的;谈到我感兴趣的青砖房舍,他们也不屑且无奈着指着小瓦上蒙着的防漏塑料布给我看。对大多数太平街的居民而言,尽快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要比探究历史文化更贴近生活……

纪录拆迁前的吉林市太平街

翟宏先生拍摄的太平街附近古宅拆迁即景

离开太平街前特意去回族学校,希望看到两个清代关帝庙前的石狮子,然学校门前空空如也。学校的老保安绘声绘色地描述说那对石狮子有一人多高,一公一母,公的踩绣球,母的踩一只小狮子。大约在1998年学校翻新教学楼和改建校门时,狮子被北山上的佛教协会拉走了。老保安的说法和太平街的住户说法接近,只是时间略有差池,我极力希望他能把时间再确认一下。可他也如我刚刚接触过的那些太平街居民一样,没有给出我期待的答案,在这个太平时节的午后,他只是不停地感慨,如果那对石狮子要是留下来的话,应该能值很多钱吧……

本文所用部分图片为翟宏先生拍摄并授权在本文中使用,如有他用,须经授权。在此对翟宏先生一直以来对本人的支持和鼓励致以由衷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