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朱德在山西抗戰期間與四川親友的信函

本文摘自《黨史文匯》,作者:林品強。

 核心提示:近來,國以(已)亡三分之一,全國抗戰已打了月餘,我們的隊伍已到前線,我已動身在途中。對日戰爭,我們有信心並有把握打勝日本。如理書等可到前線上來看我,也可以送他們讀書。我從沒有過一文錢,來時需帶一些錢來我用。自別後了你,我的行動諒是你們知道的,不再說。

解讀朱德在山西抗戰期間與四川親友的信函

朱德寫給前妻陳玉珍的信

從1927年以後的10年間,朱德成為國民黨懸賞緝捕的“要犯”。國民黨當局的封鎖,使朱德與親友隔絕了書信聯繫。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朱德出任八路軍總指揮,從此以後才得以與四川親友書信往來。烽火歲月裡,家書抵萬金。民族的存亡,親人的牽掛;戰鬥的艱辛,打了勝仗的喜悅;拋棄一切,為祖國為民族求生存的抗戰決心,被一封封書信連接起來。

“我們有信心並有把握打勝日本”

1937年9月上旬,朱德率八路軍總部奔赴山西抗日前線。途中,他寄四川南溪的前妻陳玉珍並給四川親友的第一封信:

玉珍:

久別甚念。我以革命工作屢(累)及家屬,本屬常事。但不知你們究受到何等程度,望你接信後將十年情況告我是荷。理書、尚書、寶書等在何處?我倆(兩)母親是否在人間?你的母親及家屬如何?統望告。

近來,國以(已)亡三分之一,全國抗戰已打了月餘,我們的隊伍已到前線,我已動身在途中。對日戰爭,我們有信心並有把握打勝日本。如理書等可到前線上來看我,也可以送他們讀書。我從沒有過一文錢,來時需帶一些錢來我用。自別後了你,我的行動諒是你們知道的,不再說。

此問近好。

劉鍾 九月五號

這封信的信封上,朱德親書:“四川南溪縣探交陳平南先生轉陳玉珍女士啟,玉緘。”又批寫:“來信交山西河北八路軍總指揮部轉。”發信郵戳是“民國廿六年九月六日。” 收信郵戳是 “四川南溪九月二十五日”。從信封上“探交”二字可以看出是朱德多年來沒有與對方聯繫過,更不知道對方下落。陳平南是陳玉珍的弟弟,在封建社會里,男人的地位和名氣大於女人,由他轉交是理想的人選。信封上批註的來信地址,說明了朱德所率八路軍總部住址沒有固定的地方,這是戰鬥的環境和需要所致。事實上,八路軍總部當時在山西境內遷徙達60多處。

信中內容主要有三:一是朱德誓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英勇奮鬥,他把受到敵視,株襲平型關陣地,發生激戰,要求八路軍配合作戰。這時,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正向平型關附近開進,朱德與彭德懷立即電令林彪、聶榮臻率領的一一五師即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24日夜,第一一五師主力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右側高地。25日7時許,第一一五師主力在平型關附近對日軍第五師團(即坂垣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一部發起伏擊,激戰至13時,戰鬥勝利結束。此役殲敵1000餘人,毀敵汽車79輛、摩托車三輛,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品。這是中國軍隊在全面抗戰開始後打的第一個大勝仗,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樣一次震驚中外、令日寇膽戰心驚的戰鬥, 在朱德這位運籌帷幄、身經百戰的指揮員面前,也只能算作“小勝仗”而已,表現出他和人民軍隊藐視敵人的膽略和正義之師抗戰必勝的決心。

“為國為民族求生存,決心拋棄一切”

平型關戰鬥一結束,朱德便率領總部的一些同志到一一五師駐地總結這次戰鬥的經驗教訓,做出了我們與日寇的戰爭“在戰略上,我們打的是持久戰,在戰術上,我們打的是速決戰,而混合使用運動戰和游擊戰”的論斷。隨後,朱德根據中央的部署,迅速將八路軍各部由集中配置改變為分散配置,實行大規模戰略展開。他指示各部充分發動和組織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機動靈活地襲擊,不斷消滅敵軍。

1937年10月中旬,朱德指揮八路軍同國民黨友軍配合,展開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作戰規模最大、對日軍打擊最沉重的一次戰役——忻口戰役。在這一階段,朱德日夜辛勞,奔忙於總部和各部及友軍之間。在此期間他又收到了陳玉珍的數封來信,辛勞之中,他於1937年11月6日給陳玉珍回信:

玉珍:

由南溪來信數封均收到,悉一切情形,又家中朱禮書來信亦悉。

許明揚近到我處,見面亦談及家中情況。十年來的家中破產、凋零、死亡、流亡、旱災、兵災,實不成樣子。我早已看到封建社會之破產,這是當然的結果。尚書死去,雲生轉姓,後事已完,我再不念及。惟兩老母均八十,尚在餓飯中,實不忍聞。望你將南溪書籍全賣及產業賣去一部,接濟兩母千元以內,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終餘年,望千萬辦到。至於你的生活,望你獨立自主的過活,切不要依賴我,我擔負革命工作晝夜奔忙,十年來堅苦生活,無一文薪水,與士卒同甘苦,決非虛語。現時雖編為(革)國民革命軍,仍是無薪水,一切工作照舊,也只有這樣才能將革命做得成功。近來轉戰華北,常處在敵人後方,一月之內二十九日行軍作戰,即將來亦無寧日。我這種生活非你們可能處也,我決不能再顧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我雖老已五十二歲,身體尚健,為國為民族求生存,決心拋棄一切,一心殺敵。萬望你們勿以護國軍時代看我。

望你獨立自主,決不宜來前方,亦不應依賴我。專此布覆。並望獨立。

朱德 十一月六號

山西昔陽縣國。兩兄在川,祈努力統一戰線工作是荷。

此敬禮

朱德 十二月廿六號復

許小魯、劉挹清均系儀隴人,是朱德青少年時期的同學,許曾任國民黨部隊的旅長;劉挹清曾在川康綏靖公署做事。 朱德這封信就是從山西洪洞縣八路軍總部寄到四川成都的川康綏靖公署的。朱德與戴與齡、許小魯、劉挹清等同學就學於席聘三先生私塾時,經常聽席聘三先生講述太平天國革命和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八國聯軍瓜分中國的悲痛歷史,萌發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在順慶府中學堂學習時,學堂監督張瀾、教師劉壽川等都是曾留日歸來的維新派人物,他們常給學生灌輸救國救民思想,讓他們閱讀鄒容的《革命軍》、嚴復譯的《天演論》等進步書刊,培養其救國救民的思想。後來,他們便各自投入推翻封建帝制的洪流中去……

朱德為國為民族求生存,拋棄了自己的一切。家鄉人民在他的誓言召喚下,在他的行為帶動下,在他的精神激勵下,採取各種方式,投身到救國救民的抗日統一戰線中來。

1937年9月,朱德致親屬的信中寫道:“如欲愛國犧牲一切能吃勞苦之人無妨多來。”11月,在致他同窗老鄉戴與齡的信中寫道:“抗戰數月頗有興趣,日寇佔領我們許多地方,但是我們又去恢復了許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敵人後方北平區域,日夜不停與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勝仗。”

在朱總的號召和前線勝利消息的激勵下,家鄉青壯年踴躍應徵入伍,隨川軍北上抗日。據儀隴縣誌記載:“在抗日戰爭中,全縣有13353名青壯年參軍,其中數千人為國捐軀。”不少儀隴籍戰士在山西抗日前線,聽過朱總司令給川軍所作的報告和觀看了以丁玲為首的西北戰地服務團為川軍演出的抗日文藝節目,鼓舞將士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狠狠打擊日寇。入伍以後有不少戰士被提升為排、連、營、團職軍官,尤其是八路軍中的許多儀隴籍官兵都是抗擊日寇、完成各項任務的楷模。如儀隴籍戰士陳學陶,1939年從炮兵技校畢業後,歷任炮兵團排長、連長、營教導員等職,在太行山區參加過數十次戰鬥,在“百團大戰”中立功,被晉升為山炮大隊大隊長;儀隴籍戰士黎德祥,模範完成各項任務,後任八路軍山西、河南先遣隊司令部電話班副班長、班長、排長、通訊參謀 、第五軍司令部架設幹事、第八軍電訊局局長,每次戰鬥中,他都及時、正確無誤地完成了通訊任務,還在“百團大戰”等著名戰鬥中立功受獎。

1938年春,朱德給馬鞍場舊友寧相齊寫信,希望家鄉能組織一支擔架隊,奔赴前線,支援抗日。消息傳開後,不到半月,馬鞍場和附近的青壯年就有2000多人報了名,選了1000人組成擔架隊。如此龐大的隊伍要上前線,經費是一個大問題。於是,便派人到成都,請求儀隴同鄉會予以募捐。這消息被《中央日報》公佈後,遭到國民黨政府的制止,使擔架隊未能如願成行。朱德知道儀隴招民伕失敗,又去信正在瀘州的戴與齡:“與齡老弟,抗戰一開始,前方很需要人,希望你在後方招募三千民伕來參加抗日戰爭。”與齡接信後積極動員組織青壯年,並多方籌集路費。但不久又收到朱德的信說:“我們在前線已把群眾發動起來,當地人民踴躍參軍支前,你就不要再招民伕了。”此事至今還在家鄉人民中流傳。

抗戰期間,朱德從前線寄發給四川親友的這些信函,從字裡行間體現了朱德受命於國家、民族危難之際,把黨和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個人一切的崇高品德和精神境界;充滿了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熾熱的愛,對侵略者刻骨的恨;寄託了對親人的思念、囑託、希望與要求;充分表現了朱德總司令努力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拋棄一切,驅逐日寇,為國為民族求生存,矢志不移的堅強信念;同時,這些信還真實地展示了八路軍將士與敵人浴血奮戰、進行艱苦卓絕鬥爭的英勇悲壯的歷史畫面。讀來讓人感嘆不已,激奮不已,應成為千古流傳的至理書信。

如今,這些信件分別陳列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和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充分發揮著特殊的“以物育人”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