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在初級教育階段,需不需要體罰?

馮國華的發言


體罰,存在諸多難以消除的不良影響,所以,體罰的教育方式不可取。

首先,體罰會給孩子身心帶來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又不能很好的理解被體罰的原因,那麼必然會對她內心的安全感帶來巨大挑戰。

其次,很多體罰,在孩子看來,有暴力的意識。這種意識會在孩子心裡埋得較深。那些心裡脆弱的孩子,影響會更大。

再有,對於叛逆期的孩子來說,反抗心理特別強,越是體罰越是抗拒。這樣,反而讓教育的原本目的,向相反反向發展了。

教育,需要耐心,雖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教育,需要方法,雖然沒有萬能方法,但還是要用心用愛去慢慢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





秀一老師


我所理解對學生的體罰,就是記憶裡,被老師踢兩腳屁股,拍幾下後背,罰站,教鞭打手板,當然也有打耳光的。那時候受體罰的大部分都是淘氣的男同學。也有個別老師打女生,一般打手板,女老師還愛用手擰臉蛋,擰胳膊上的肉……

想想那時候,好像明白了我為啥是聽話的乖學生,為啥很努力學習了,原來是真的怕捱打。而且被老師打了也白打,最好別讓家長知道,家長知道還得多挨一頓打。

那是八十年代哦,現在可不一樣了。能動文的絕不要動武,不能文解決的更不要動武。自己家的孩子氣急眼了拍幾下沒問題,拍完了還得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為啥捱揍。

至於老師對班級的學生,建議最好不要打。對調皮搗蛋,不好好學習的學生,適當的罰站,有分寸的打幾下手板,可能還行,其餘的體罰就算了。其實,對孩子來說,怕捱揍的那種擔心比真正打在身上更有威懾力。

以上僅為個人意見


兔只兔子愛生活


前提也說了,是在舊教育中,所以我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可能更適用於舊時代,在網絡發達的現代,如今我們的孩子比古代的小孩更加早熟,古代的時候小孩犯了錯,或者有言行不端的行為時,打一頓可能比較有效,但是現在的小孩都有自己的小思想小想法,孩子也有自己的是非觀,你打孩子一頓,孩子不一定會覺得是自己錯了,反而有可能,甚至說極大的可能,他會覺得家長打他是不對的,在這種情況下,體罰孩子就會變得非常非常不合時宜。

對於嚴師出高徒這一說法,我覺的“嚴”並不一定在於”罰“,而是在於”法“。

我從八歲開始學習書法和國畫,我的師傅就是出了名的”嚴師“,我的師傅對我們特別的嚴格,但是師傅卻從來沒有體罰過我們。

其實我們看看那些古代出了名的嚴師就會發現,這些嚴師都有一套自己很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因為這些教法才被人們稱之為”嚴師“和”名師“的,而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學生如何體罰,才被人稱讚的。

體罰是懲罰的一種,而懲罰也是一種教育方法。

如果要說”體罰真的一無是處嗎?“我覺得這句話本身就很有問題,要說棍棒底下真的就沒出過孝子嗎?當然出過,出過的孝子還不少,但我不覺的這些孝子真的是棍棒打出來的,但是他們誠然是在棍棒底下出的。

<strong>懲罰作為教育的一種方法,當然不是一無是處的,但是不能拿”體罰“代表”懲罰“。

懲罰的意義在於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思過才是讓學生進步的最好方式,但是懲罰的方式有很多種,體罰並不是其代表。

教育中,不能重獎抑罰,獎罰要平衡

我們的新教育中,全名禁止體罰學生,不少老師直接將其理解為”不能懲罰學生“。

於是鼓勵式教育順勢就成了當今人們最推崇的教育方式,有句老話叫”打一巴掌給一個棗“,獎罰平衡才能教育出好學生,一昧的獎勵、鼓勵學生,對學生的”思過“是沒有任何好處的,一個不懂得反思的學生,永遠不會取得真正意義上的進步。

懲罰和獎勵都要順應社會的發展,古代的時候獎勵學生可能是給一個棗,那現在我們給學生一個棗還有激勵作用嗎?古代的時候懲罰學生是拿戒尺打手掌,是體罰,那現在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就一定有效嗎?

對於我們的新教育,體罰被禁止自然是有道理的,但禁止的是體罰,而非懲罰,要問“體罰是否真的一無是處”,我覺得不如問”懲罰是否真的一無是處“。


易查分


我認為適可而止的懲戒是可以的,而不是體罰!

“體罰”和“懲罰”應該有個衡量標準!

為了教育好孩子,讓孩子有“敬畏之心”,適當的懲罰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決不能讓孩子受到傷害!

現在的“體罰”和“懲戒”基本上是“混餚一體”了!

甚至罰站都要算作“體罰”!

我認為只要是沒對孩子構成傷害的,並且事後進行過心理溝通安撫,心理開導的為了幫助孩子學習的措施(比如:罰寫,罰站,用戒尺打三下屁股……等等!沒有構成傷害的措施)不應該算作體罰!

當然,“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有點極端了,不適合現在的孩子!但是適當的“懲戒”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懲戒”好比“紀律原則”,沒有嚴格的紀律規範,怎麼能夠培養好優秀的隊伍呢?

可以理解成“恩威並施,溫暖且嚴厲的愛!”的這種教育理念!才可以教育好孩子!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我是育兒領域愛好者,如果你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的朋友關注我吧!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感謝您的支持🙏🙏


親子教育文化


談到體罰孩子,我們就會對體罰孩子的老師恨得咬牙切齒。雖然早有“嚴師出高徒”的古訓,但是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之中體罰是被法律明文禁止的,而且現在很多家長是非常支持教師體罰孩子的。其實即便沒有法律明文禁止,當前也少有教師體罰孩子。

個人觀點來看,互聯網曝光出的教師體罰孩子,把孩子打的渾身青一塊兒紫一塊兒,甚至出現生命安全問題的例子,已經超過體罰的概念,應該屬於人身暴力侵害範疇。對孩子的體罰應該有度,而且實施之後對孩子應該起到一定的教育而非恐嚇作用。

總結一下:孩子學習上出現問題,不能夠一味地交給家長,也不能一味的放縱孩子,而是應該採取家長和學校都認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不排除體罰的應用,但體罰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洩發某些人的私憤,而是更注重對孩子的教育意義和效果。可惜,當前教師已經很少有人去體罰孩子,哪怕適度。


妙語盒子


小孩在初級教育階段適當的懲罰是必須的,體罰儘量不要,雖然熊孩子太淘氣,有些家長會忍不住想揍。

根據我親身體驗,體罰就是打板子,罰站、被砸粉筆頭等。懲罰就是當我犯錯了,老師家長與我談心,寫檢討書,或者就是扣零花錢等等。

體罰只是是懲罰的一種方式,其目的也有區別的,體罰只能從肉體上使小孩記住教訓,而懲罰更側重精神層面上教育。

小孩在初級教育階段適當的懲罰是必須的,為什麼呢?小孩在初級階段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適當的懲罰可以幫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做了是要付出代價的,讓孩子保持敬畏心,可以更好的幫助他們樹立正確是非觀。

同時要注意方式方法。當孩子犯錯了,有些家長喜歡當著人前懲罰孩子,雖然孩子還小,不知道什麼是羞恥感,也會有抗拒心理,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當然,孩子事情做對了,還是要表揚的,因為表揚有時候比懲罰的教育效果更有效。


樂享羽翼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觀念深深影響著我們,據調查,我國69.8%的人都受過體罰,小時候捱打都成了習慣,作業沒做,老師讓站外邊;不聽話,家長打。

暴力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與其打罵孩子還不如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和陪伴,女模那麼小就已經賺錢養家了,況且每天工作量還那麼大,在本該享受童年的時候就已經接了很多商演。

希望對你的問題有幫助


南圖教育


體罰得到了一時的服從,卻給孩子埋下了一顆不法暴力犯罪的種子。

所以堅決不允許體罰;

但是,如果你受到孩子的不法暴力攻擊,你最好是在第一時間打回去,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端正孩子的行為、觀念,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1439867901


我同意嚴師出高徒。現代教育中的體罰應該是指惡意的過度懲罰學生,這是不可以的。但是教育中是必須要有懲罰的,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班主任說教育


不提倡體罰 但再一定時期或特定條件下 可以視作一個必要的手段,但不是目的 更多的是引導和教育為主。

這個“一定的時期”不好把控,家長在體罰的時候一定要理智,你可以這樣想“當你感覺自己體罰孩子心很痛而不是爽快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