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域改造 打造台州“制造之都”的温岭模块

2019-03-15 11:15 | 温岭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王悦

“现在协议签了,一切都定了,就等通知什么时候腾空搬家了。”这几天,天气晴好,横峰街道马鞍桥村村民徐夏林正坐在门口晒太阳,和邻居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十分惬意。

他所在的这一片区域,墙上都已写了一个“拆”字,不久后,这里将变成一片废墟,然后重新起航,迎来新生。

马鞍桥村,是温岭全域改造产业升级实验区建设第一批启动征迁工作的村子之一。

村民签约3901户,总签约率98.7%,其中3个村签约率100%。这是去年一年全域改造工作交出的成绩单。

一年全力拆迁,两年产业入园,三年基本建成。台州市委常委、温岭市委书记徐仁标在全域改造产业升级工作动员会上定下的目标,如今已赢得了“开门红”。

10个月11个村,全域改造首战告捷

作为著名的鞋乡,横峰街道名声在外,但是,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一系列弊端也逐渐暴露。产业“低散危”、环境“脏乱差”,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全域改造工作应运而生。只有通过全域改造、全域整治,大拆大整、大破大立、重建重构,才能实现产业优化提升。

2017年,我市全域改造产业升级实验区建设强势启动,在横峰大道沿线区域,通过改造村庄和产业,大力度整理土地和河道,大步伐建设道路和设施,实现城中村改造、传统鞋业改造、环境综合提升的“两改造一提升”目标,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产城融合的示范区,为全市各区域的改造提升提供样板。

实验区建设范围涉及横峰大道两侧的横峰、城东两街道15个村,人口1.81万5837户,土地1.42万多亩。

为了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参与全域改造工作的所有人员脚下生风,几乎每天都奔跑在路上,“硝烟味”弥漫在办公室里,他们在跟时间赛跑,在跟自己较劲。

2018年3月份,国土、建设规划、司法等部门入驻全域改造工作组,拆迁工作全面启动。

10个月,11个村,全部顺利签约。全域改造这一支“铁军”,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温岭速度”。

逐步腾空,全力复建

3月13日,在围绕全域改造推进召开的又一个工作例会上,相关部门正紧张安排着复建工作。倒排时间,加快腾空拆迁,抓紧报批各项手续,全域改造拧紧的发条今年也并没有丝毫松懈,进展顺利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今年的工作,对于全域改造指挥部成员王永进来说,意味着更加繁琐,也需要他和同事们更加细致,“要考虑的东西更多,各方面的审批环节、程序都要顾及。”王永进说,横峰与城东街道加起来共14个村,复建工程刻不容缓。

接下来,横峰街道第二批拆迁的8个村将分批开始腾空,百姓的未来梦,越来越近了。“既能保障村民安居,又能保证工业不流失,这对我们百姓来说是大好事。”对于推进全域改造,促进产业升级,村民们满怀期待。

截至目前,全域改造一期住宅安置小区237亩,桩基已全面进场施工;产业园区先行区块32亩已建到地上第二层,一期155亩已完成土地平整,进入试桩阶段;一期水域占补平衡工程已在施工;191亩复垦项目已完成招标;横峰大道、中华北路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川安路施工图正在设计中。

转型升级,再创活力温岭

“要始终牢牢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扎实、创新氛围浓厚的独有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化升级,再造产业新优势,迸发发展新活力。”不久前,台州市委常委、温岭市委书记徐仁标在三级干部大会上说的话振聋发聩。

全域改造产业升级实验区建设,是我市全面深化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持续做好稳增长、优结构、促转型各项工作,全力促进工业发展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

无序竞争、缺少自主品牌、招工难、厂房紧缺……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温岭鞋业,也开始遭遇“冬天”。架台机器就开工,租间民房便办厂,原本“低小散”的发展模式,一度让温岭鞋业欣欣向荣,如今却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

2018年以来,我市整治淘汰“低散危”鞋企6600余家,实现了无证照鞋企全面淘汰、民房内鞋业全面退出,完成10个鞋业重点村整村拆迁协议签订,鞋业转型升级示范园一、二期187亩启动建设。

温岭经济正试图甩掉过去“低端、落后”的帽子,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地走“抓大扶中育小推上市”的转型之路,建设工业强市,打造台州“制造之都”的温岭模块。

2019年,全域改造工作预计完成600亩安置住宅出让,400亩产业园区出让,横峰大道、中华北路开始施工,12万平方米水域占补平衡、复垦项目等配套工程跟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