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01

那个被踹的小女孩

这两天最让人气愤的新闻,想必大家已经有所耳闻。

杭州一个小女孩童模在拍摄过程中,当街被自己的妈妈踢得一个趔趄,妈妈口中还在骂着什么。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事情发酵后,女童的妈妈在网上发表道歉声明,称当时是天快黑了,女孩还往马路上跑,她一时焦急才踹上去的。

但舆论并没有买账,反而挖出了更多关于这个3岁小童模以前被责骂的视频。

在一则视频中,小女孩在拍摄中有点走神,突然一个巴掌在她面前恐吓地挥了一下。虽然没打到脸上,但她吓得立刻身体紧绷,马上像条件反射一般摆出模特的标准笑容,对镜头挥手、摆pose。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另一则视频中,小女孩站在墙角,妈妈蹲在她面前像是在训斥什么,还用手中的衣服架子抽打了她一下。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讨论更是拓展到了童模产业链不为人知的一面。儿童摄影业内的人爆料和过往的报道都表明,童模可以成为利润相当可观的摇钱树,而家长为了督促自己年幼的孩子像个维多利亚时期的童工一样勤劳,不惜让孩子过量工作,甚至上手体罚

这次的当事人小女孩,也疑似以前就被目击过工作中被妈妈重重地击打后背。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最让人心酸的是一段采访中,记者问这个小女孩喜不喜欢穿这些漂亮的衣服,喜不喜欢做童模,童言无忌的她说:不喜欢。一旁的妈妈见状赶快把话题岔开了。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网友心疼这个小女孩被踢踹、受委屈,当然不光因为她长了一张那么可爱的脸蛋。

正是因为这张可爱的脸蛋,她成了野蛮生长却缺乏监管的童模业里的佼佼者,成了大人利益世界中的一棵摇钱树,却不得不因为自己还是个孩子的天性而遭到体罚,又在这些责罚和打骂中被强行剥夺天性

02

“谁还没挨过打似的?

在对这个孩子遭遇的声讨中,也有一种声音认为,舆论太小题大做了。

“你们那么义愤填膺地声讨家长打孩子,可是自己长大过程中难道就没挨过打?”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没那么严重吧,家长打孩子要是算家暴,那全中国得有多少家长被抓起来。”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类似这样的看法是认为,家长打孩子不过是很多中国孩子的必经之路,大家不也都长大了吗。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的确,“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几代人中非常常见的教育理念,许多人小时候大到被棍子皮带抽、被扇耳光,小到被打屁股,都经历过不是一次两次。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也有网友自省自己小时候实在是淘气得可恨,现在想想自己不挨打都说不过去。

小孩做错事当然需要父母来批评和惩戒,可是,正常的惩戒和肆意的粗暴,总不能一概而论吧

就像网友回忆起自己以前的经历所说,来自家长

超出了分寸的暴力、什么都用棍棒说话的做法,只会在小孩心中长久地留下阴影。就算这种挨打很常见,也是不可取的。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许多人虽然并没有被当成童工压榨过,但也能对这个被踢的小女孩共情,就是因为那种委屈地挨打后无助的感觉,和当众受罚的自尊受挫,到现在还记得。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说来真的很奇怪,在这件事上,有些人的“同理心”这东西好像完全反过来了。

正常的同理心应当是:因为我也经历过这种痛苦,所以以后看到别的小孩被那样对待会很难受、很同情,希望他们不要遭受这些。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却变成了:我知道这种感觉啊,我当时也这么过来的,现在不也好好的,你就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吧?

可是,个体因此受到的影响和伤害,并不是旁人轻飘飘的一句“谁还没挨过打”就可以合理化的。

也无人有这个权利,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不正确的做法开脱。

03

“很普遍”等于“很正常”吗?

说起来,现在的很多事情中都会出现这几句新晋和稀泥金句:

“谁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大家都这样,这不很正常吗?”

“谁还没______过啊,怎么就你……”

似乎只要自己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并且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潜意识判定为这“正常”得不值一提。

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破口大骂、压榨劳力的事情被曝光,会有人说,现在的科研圈不都是这样拿学生当廉价劳动力吗。

似乎只要大多数人都接受了这个现状,就没必要当个异类去指责这其实有问题。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在老师体罚、辱骂学生的新闻下,如果行为不是特别过激——即许多人以前上学时也见识过这样的行径,便会有人说,“我觉得还好吧,上学时候老师不都这样吗?”

甚至有学生心理崩溃自杀,一样会有人惊讶地说:“不至于吧,谁上学的时候没这么被骂过啊?现在小孩也太脆弱了。”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涉及职场的问题,也是共沉沦的重灾区。

最近程序员集体抗议996的事情就很典型。当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变着法儿压榨人的制度而发声,那些反对的声音却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不止IT行业,现在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

,怎么就你那么爱抱怨啊?”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或者看不惯他们已经获得的利益:程序员的收入已经够让很多人艳羡了,其他那些更被压榨、更辛苦的大有人在,你还站出来嚷嚷就是矫情了。

殊不知当变相压榨人的制度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它再普遍,也不能被视为没有问题的“正常”劳动关系。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婚恋的问题上,用个人经验去绑架别人的感受更是常见。

比如,当社会上呼吁普及无痛分娩的声音越来越多,总有“过来人”们对此不屑一顾,用过往的个人经验否定技术进步的必要性:以前人生孩子不都那么过来的?

再说下去,就要嫌你娇生惯养吃不得苦了。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遇上另一半出轨、赌博、花天酒地等等婚姻问题,过来人可能会劝“忍一时海阔天空”,就像那个谁、还有那个谁

当年都是这样过来的

这种谆谆教导的基本逻辑都是,反正那么多人都是接受了事实挺了过来,你忍忍也没什么。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所有这些和稀泥发言,本质上都是在帮别人承受的痛苦找到合理性,为继续相安无事的现状找借口。

可是这是否存在一个幸存者偏差?“过来人”都能侃侃而谈“都这么过来的,有什么大不了”,可“没过来的人”却没有发声。

那些对人格尊严的贬损、对身心的压榨、不公正的待遇,即便广泛存在以至于大家习以为常、默默承受,可这绝不代表它就是正常社会秩序该有的样子。

经历了这些却还要为之张目,恐怕只是看到自己不是某些“优良”传统最后一代的继承者,心里有点窃喜吧。

04

“你说便是你错”

这种思维,还会体现在如何看待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上——当哪个环节被曝光有问题,人们会习惯性地用大环境普遍的状况,来寻求一些“反正也无能为力”的安慰感

比如当快捷酒店被曝光卫生问题,会有人说:“反正这些店都是这样的,膈应你就住更贵的。”

当某个演员必须要配音才能演戏,有人会说:“也没必要只狙他,现在明星不都这样吗。”

听起来是一种对某些事实并不意外的无奈,可是大家却渐渐淡忘,有些事情在一开始,是“意外”的,是“不正常”的,怎么就慢慢地成了无可撼动的大环境?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甚至,还要指责最先指出这个事情不对劲的人,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我们在批评这种思维的时候,常常会引用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的名言:从来如此,便对么?

却很少提到它的下一句,其实更让人无力:“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有人分析这种“过来人”心态,是在体验到这些不正确的事之后,要找一找是不是大家都是一样的处境,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忍耐。

它的本质,大概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每一个个体的苦痛,耐受度都过高了。

肉体的安全,精神的自由,人格的尊重,这些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该习以为常的东西。若是指出某些我们一直在承受的东西是错的、是落后的,反而要被指责“你装什么外宾”。

可是,这恰恰说明问题:一个人对自尊要有多轻视,才会不敢承认

自己受到的伤害和不公正并不是一个世界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甚至要批评、阻碍其他人争取正确的待遇?

今天人们为挨打的小女孩鸣不平,为抗议996的程序员声援,为那些不公正的事情发声,只是想争取一点点变好的可能——

“过来人”是经历了很多,可是有些事已经、今后也不必这么忍辱负重地“过来”。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朋友圈

或点击底部右下角的“在看”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