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盟国三巨头在一起拍照的时候,罗斯福坐中间是怎么原因?

志超0210




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确实是同盟国三巨头,他们的合照中,罗斯福坐中间,丘吉尔坐右边,斯大林坐左边。

看起来,斯大林和丘吉尔仿佛是罗斯福的左膀右臂。

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罗斯福坐中间?如果不是丘吉尔带人抗住了德军,德军的“海狮计划”就实现了;如果不是斯大林号召全苏联挡住“德国战车”,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成功了。

因为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国



人类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靠实力说话”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美国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这并不妨碍它的超速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综合国力就已经开始领先全球各大强国了。到二战时,美国的GDP已经是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了。

现代战争,打仗打什么?无非就是资本和装备,谁经济实力更强,谁装备更好,谁取胜的概率就更大。当然,有人会说“小米加步枪”也能赶走帝国列强,这话有道理,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精神的影响力会大大降低。



(二战胜利广场)

作为全球的超级大国,美国对英国、苏联的支持,对于他们抗住德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这样的“超级后勤大佬”,两国绝对是非常尊重。

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是一种感恩的礼仪,从礼仪角度来讲,“照相时让尊者做中间”是礼仪到位的表现。三国领导人中,谁是“尊者”?自然是美国的罗斯福。

所以说,罗斯福能做中间,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的强大,以及美国对英国、苏联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因为罗斯福的个人魅力



罗斯福是个非常受人尊重的领导,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够连任四届的总统,可惜,他在第四届任内去世了。

罗斯福第一次担任总统时在1932年,美国刚好处于经济大萧条,美国大多数银行倒闭,1300多万人失业,3400多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工业生产水平是1929年经济危机前的56%,当时的美国民众对生活失去信心,全国各行各业非常低迷,人们被笼罩在经济大萧条的压抑氛围当中。

罗斯福一上任就表达了带大家走出危机的想法,通过他独有的方式“炉边谈话”,用亲民的方式,用他富有磁性的声音鼓励大家,相信国家。除了用不同的方式恢复大家的信心外,罗斯福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说白了,就是增加更多的国家控制,让市场那支“看不见的手”少一点自由发挥,特别的阶段,需要用一些特别的手段,罗斯福做了,结果还不错。



就这样,美国民众在罗斯福的带领下恢复了信心,恢复了经济,大踏步地向前迈进了。人们对于罗斯福是如此地信赖,以至于罗斯福连任四届美国总统。剩下的所有总统,没有任何一位连任过三届,这是大家的信任。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罗斯福这位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其实不是一个身体健全的人,他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只是他的小儿麻痹症是在1921年得的,当时已经39岁了,医生的判断是,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但罗斯福硬是用坚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通过游泳、锻炼,最终依靠拐杖站了起来,然后坐着轮椅重新进入到了他的政治事业当中。

对于这样一位身残志坚,德高望重,意志超强的人,就算不是总统,坐到中间大家也是很少有异议的。

所以说,罗斯福的人格魅力,对于他在同盟国中的位置,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三人坐一起,无论是国家影响力,还是个人影响力,都促使罗斯福坐到了中间。

向三位伟大领袖致敬,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同时,致敬中国全体抗战将士,是他们的努力和坚持,牵制了二战亚洲战场的日本,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蓝风破晓


在二战即将胜利的1945年2月4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三个国家:美国,苏联,英国在苏联黑海北部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举行了著名的雅尔塔会议。也正是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国主持了利益分配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


雅尔塔会议,也成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一次会议。众所周知,为了留念和新闻报道,也可能是习惯,三国的最高领袖,也是二战三巨头在一起拍了不少照片。

不过,这些三巨头在一起的照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坐在正中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反倒没有固定座位,两个人或左或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三巨头坐在一起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始终坐在中间呢?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这肯定不是巧合,因为三巨头在一起的照片并非一张,而显然,所有的照片都罗斯福坐在中间。而对于不同座位所代表的意义,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一致的,正中间当然是最重要的位置。罗斯福为什么能坐居中央呢?

第一,罗斯福能够坐在中间,当然是美国的实力使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真正向世界展露了,什么叫工业强国,二战四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工业生产能力超过了其他全球国家的总和。经过下饺子后的美国海军更足以单挑全世界。


因此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即将战败,损失惨重的英国在不负世界霸主之名。苏联的钢铁洪流虽然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攻击力,但是苏联经过惨烈的苏德战争之后,最精华的地区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再加上战争导致的2000多万人的死亡,苏联此时的国力,显然无法与美国相媲美。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才是唯一一个只得其利而未收其害的国家。远隔大洋的美国根本没有遭受战火的任何侵扰,却因为世界大战而成为世界工厂。因此,雅尔塔会议期间,美国的国力以绝对优势成为世界第一。而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当然当仁不让的成为最有底气和话语权的人。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包括雅尔塔会议期间,英国和苏联依然有求于美国,尤其是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和苏联提供的海量资源更成为这两个国家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外援。苏联和英国才能在惨烈的战争中支撑下来,并逐步反攻,也与美国无与伦比的军工生产能力和租借法案密切相关。

而在雅尔塔会议期间,虽然盟国已节节胜利,但是此时的英国和苏联,依然离不开美国的海量物资支持。所谓拿人手短,有求于美国的英国和苏联自然让要让罗斯福坐在中间。


第三,英美苏三国的矛盾也决定了,只能由罗斯福坐中间。如果罗斯福不坐中间,谁能够坐中间呢?斯大林吗?这显然不可能受到英国和美国的支持。尤其是斯大林所代表的苏联,实行的是与资本主义截然不同的制度,更不可能受到英美等国的同意。

因此,斯大林虽然有地主之利,苏联也在欧洲战场付出了最大的牺牲,他依然不可能做中间。那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首相丘吉尔,有可能坐中间吗?更不可能。

首先就二战的贡献而言,英国虽然接受了美国大部分的援助,但无论是对于德国的牵制还是消灭法西斯军队的数量,都远不如苏联。

而此时的英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力也开始大幅衰落,仗之成为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也出现明显不稳的情况。因此,此时的英国虽然拿着日不落帝国的架子,但其国力和实力,已经远不如之前。英国自然也没有了与苏联和美国较量的本钱。

因此,相较而言,国力最为强盛,对英国和苏联帮助最大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得到了英国和苏联的认可,坐在了三人的中间。


鸢飞九天2018


这个其实很简单。

第一,三国中美国实力最强。

国际舞台上,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实力实力实力!

弱国无外交,强权胜公理!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有一分实力就有一分地位,有一分实力就有一分话语权。



二战时期,共有美国、苏联、英国三巨头一共开过三次会议。三次会议,都是美国总统坐中间。

即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和波兹坦会议。

德黑兰会议时,英国还在北非与德国苦战,苏联刚刚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惨胜。两国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

苏德战争的前半年,苏军就战死300万,被俘虏达数百万之众,17900架飞机战损,20500辆坦克与自行火炮被摧毁。

而美国工业实力早已跃居世界第一。此时它的工业产能完全动员起来,成为盟军的强大兵工厂。

1941年3月《租借法案》生效,美国为英国和苏联源源不断提供飞机、坦克、大炮、面包、罐头等等等等重要物资。

截止1945年9月,美国向苏联提供了战机1.5万架、坦克8000余辆、吉普车和卡车100余万辆、摩托车3.5万辆、拖拉机8000余辆,火炮10000余门、反潜护卫舰105艘、机枪131633挺。

所以,赫鲁晓夫才在回忆录中写到,没有美国大量的军备援助,苏军不可能组织任何一次大会战。

而美国对英国的援助,比对苏联援助还多两倍!

美国有实力有底气,理所当然的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龙头老大!所以罗斯福坐中间,苏联、英国都是心服口服。

第二,英国和苏联互相看不顺眼。


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对苏联极端敌视。即便是为了共同的利益不得不并肩作战,也没忘记彼此仇视。

让英国坐中间,苏联不服;让苏联坐中间,英国不服。干脆谁也别坐中间,一边坐一个好了。


上将嗳福斯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自珍珠港事件爆发以来,在法西斯肆虐全球的危险时刻,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也逐渐形成,美苏英三国领袖更是多次会晤,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无论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还是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参加会议的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座次排布都相对一致,即罗斯福坐中间,斯大林和丘吉尔坐两边。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排列呢?尤其是雅尔塔会议,按理说作为东道主,斯大林更应该坐C位,但结果还是让罗斯福坐在中间。

关于三巨头的座位排列问题,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美国实力最强

二战中的美国不是参战最早的,但却是作用巨大的,实力最强的。

二战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越是参战早的同盟国,所受创伤最重,战后国力也越弱。英国虽然参战早于美苏,但经历了二战的沉重打击,加上一战的旧伤,英国在二战中彻底残废,不仅全球殖民地丧失殆尽,经济基础被釜底抽薪,金融中心地位被美国夺走,英国的主角光环黯然失色。

而苏联作为德国法西斯的重点目标,受到的创伤比英国更大,但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这保证了苏联在不被一击必杀的情况下,能迅速集中残余力量反败为胜。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苏联迅速从俄国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中稳定下来,并通过艰苦卓绝的战争将德国法西斯赶出苏联国土。

不仅如此,苏联还通过反击德国法西斯,成功实现了共产主义的向外输出,在苏军的铁蹄下,东欧各国纷纷建立了共产主义政权,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和附庸,为二战后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打下坚实基础。

但,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美国的支持。虽然夏威夷遭到日本偷袭,德国潜艇也开到了纽约城下,但美国本土始终未受战火波及,这让美国在二战中成为犹太人等难民的天堂,交战国的社会精英也不断来到美国,帮助美国在二战期间迅速膨胀,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在罗斯福的努力下,1941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以租借的方式对同盟国展开援助。这使得在不列颠战役中被打得半死不活的英国最终坚持了下来。

而对于苏联的帮助就更显而易见了。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一溃千里,德军直接杀到莫斯科城,苏联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在苏德战争前期,英国就开始了对苏联的援助,德军在列宁格勒前线看到大量英制坦克。虽然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距离苏联摆脱亡国危机还相去甚远,此时美援的纷至沓来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苏德战争爆发后,虽然苏联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工业搬迁,但由于苏军崩溃太快,大量工业来不及搬迁大部分陷入敌手,由于乌拉尔山以西基本是苏联的核心区域,失去莫斯科,苏联必定完蛋,而即使保住了莫斯科,由于工业体系的缺乏,苏联能不能坚持下去很难预料。

而源源不断的美援解决了难题,从摩尔曼斯克、伊朗以及远东三个方向运来的物资,在帮助苏军反败为胜的同时,也帮助苏联迅速完整工业体系重建。

可以说,没有美国,就没有英苏两国的苟延残喘。实力决定排位,罗斯福当仁不让应该坐在中间。

很多人说丘吉尔和斯大林尊重罗斯福这个残疾人所以主动让位,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斯大林以及艾德礼三人的位置排列,你会发现,不残疾的杜鲁门同样是坐在中间。

所以身体残疾只是表象,东道主什么的只是虚名,实力才是根本原因。

2、英苏矛盾重重

除了实力,英苏两国的矛盾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虽然美苏英三国在二战期间携手消灭法西斯,但意识形态的南辕北辙使得斯大林始终与另外两人格格不入。

在二战爆发前,虽然丘吉尔不是英国首相,但他却是如假包换的反共主义者。而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之所以对苏联进行援助,是希望苏联作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以减轻英国在西线的压力,对于斯大林,丘吉尔认为他和希特勒没什么两样,特别是在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框架下。

果然,在莫斯科战役胜利,苏联稳住阵脚后,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关系就开始微妙了。

莫斯科战役虽然消灭了超过50万德军,迫使德军后退数百公里,暂时保住了莫斯科,但苏联的危机还远未结束,甚至可以说才刚刚开始,苏联由于大清洗运动造成的欠账太多,即使能够用人命来填,但不代表苏联可以用人头堆出胜利。所以极端危机中的斯大林迫切需要美英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在苏德战场上的压力。

但是美英两国,尤其是丘吉尔始终不置可否。虽然美国已经参战,但此时的西线依然是英国唱主角,美国更像是为英国打工的。

丘吉尔惧怕苏联强大,乐见苏德厮杀,所以对第二战场的开辟始终虚与委蛇。直到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丘吉尔和斯大林会晤,才达成了1944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声明。

但丘吉尔又和斯大林、罗斯福在登录地点问题上出现了分歧,美苏双方认为法国北部是最好的登陆场,但丘吉尔要求绕道巴尔干半岛登录,美名曰“打击鳄鱼腹部”,这就是巴尔干方案。

丘吉尔的算盘,无疑是通过争夺巴尔干,不使巴尔干落入苏联之手,同时将中东和北美的殖民地联系起来,以维护自己在战后的霸权。

这毫无疑问遭到了美苏的反对,最后美英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录,对德国进行不痛不痒的反击。直到1944年苏军大举反攻打出国境,美英盟军才发起了诺曼底登陆战。

除了“第二战场”问题,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如何处置德国”、“波兰何去何从”以及“阿富汗伊朗向东还是向西”的诸多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尤其是关于德国的处置,苏联希望最大限度惩罚德国,而英国则主张刀下留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罗斯福居中调停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虽然美国在二战前期一直为英国打工,和英国处于同一个战壕,但美国是要做超级大国的国家,所以必然不会惟英国马首是瞻。

因此,协调英苏矛盾,并为美国争取最大利益才是正确路线,而丘吉尔和斯大林也乐见美国的居中调停,于是罗斯福成为真正的中间派。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苏共中央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并称二战同盟国三巨头。在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曾先后在德黑兰、雅尔塔、波兹坦举行会晤,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均参加了前两次会晤。由于罗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突发脑溢血去世,所以1945年7月17日举行的波兹坦会议中代表美国出席的换成了新任总统杜鲁门,而当波兹坦会议进行到7月28日以后丘吉尔又因为在大选中落败而退出会议,代表英国出席的换成了新任首相艾德礼。也就是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巨头共同出席的会晤就是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尽管丘吉尔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可实际上我们去看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照片就会发现:丘吉尔这番说辞其实只是一种比喻,实际上两次会晤中坐在中间的人都不是他。

事实上两次会晤中都是罗斯福坐中间。一般来说在较为正规的场合中被安排坐在中间位置的人一定是一个德高望重、能服人、有资历的人或者是因为身体有特殊原因,所以其他人出于礼貌而把他安排在中间位置。如果我们先抛开当时的国际形势不谈,仅仅着眼于他们三个人的身体情况而言:丘吉尔和斯大林哪怕是出于礼貌也会安排罗斯福坐在中间,因为罗斯福的腿是有残疾的。国际政治同样也需要遵循基本的礼仪规范,至少不能与起码的人情世故相背离。当然这并不是罗斯福坐中间的唯一原因,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波兹坦会议中接替罗斯福代表美国参会的杜鲁门还是坐在或站在中间位置,而杜鲁门可是没有残疾的。

看到了吗?每一张照片中都是美国总统坐中间。如果只是某一张照片如此可以解释为巧合,可如果每张都是如此就只能是有意为之的安排了。那么这么安排的用意何在呢?尤其是考虑到雅尔塔会议还是在苏联领土上举行的,那么斯大林就更有资格做C位了。然而作为东道主的苏联在安排席位时还是把美国总统放在了中间位置。这说白了还是实力使然:1940年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总人口约1.32亿、全年钢产量为6070万吨、发电量为1780亿千瓦时、飞机产量为12804架;相比之下苏联的对应数字分别为1.7亿、1830万吨、480亿千瓦时、10565架;英国倒是在钢铁产量、发电量、飞机及军火产量上超过了苏联,可在生产资源、劳动力数量、战略纵深以及军队补充能力上就远远不及美、苏两国了,这也是丘吉尔日记中那番感慨的由来。截至1944年美国在经过四年的发展之后已使自己的军工规模扩张了整整19倍,这时美国的军火产量已是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而同一时期苏联的军火产量大约是德国的90%,更多还是依靠战略纵深和人力资源在与德国拼消耗,也就是说这时美国的军火产量大约是苏联的2.8倍左右。那么这时英国的军工生产如何呢?答案是已被苏联超越。以飞机产量为例:在1940年英国的飞机产量是15049架,比苏联多4484架,这是源于英国在生产技术上领先于苏联;然而苏联却具有英国所不具备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因此当苏联的战争机器全面开动起来的1944年已使自己的飞机产量达到20900架,而这一年英国的飞机产量是12070架。既然1944年的苏联相距美国还有那么大的差距,那么英国就更不用说了。尽管美、英、苏三国同为盟国三巨头,但大家心知肚明的是美国的实力明显强于英、苏。

在三国之中美国不仅是实力最强者,也是二战中损失最小者:美国直到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后才正式介入二战,这比英国晚了两年、比苏联晚了半年,而即使是在美国参战之后战火也始终未燃烧到美国本土。根据战后美国官方公布的伤亡数据为260万,其中死亡41.8万。相比之下英国在二战中伤亡160万,其中死亡45万;苏联伤亡2960万,其中死亡者2660万,几乎每个苏联家庭都有人员伤亡。与此同时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在战争中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尽管英国就绝对的损失而言看起来和美国差不多,可不要忘了英国人口本来就比美国少得多——如果按伤亡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计算:英国为3.4%、美国为1.36%。除了直接的人员伤亡之外英国的国民经济几乎被战争完全摧毁:1945年11月刚从二战中走出的伦敦人齐聚在码头上围观一艘从巴西驶来的货轮,因为货轮上装载着伦敦人早已久违了的香蕉,昔日声威赫赫的大英帝国已穷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战结束的第二个年头,但英国仍在执行战时管理制度——每家每户的水电供应都是有限的,人们用来洗脸的水甚至刚刚盖住盆底。这年的元旦伦敦的一瓶威士忌酒卖到了8英镑以上,而且还是供不应求。曾经风光无限的英镑已经失去了活力,已沦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进行输血。英国为进行战争欠下了巨额债务,这让英国不堪重负。伦敦城内乃至整个英国到处都是战争造成的残垣断壁。本就与美国存在实力差距的英、苏两国在经历战火的摧残后实际上在战后问题上都存在与美国合作的必要,既然有求于人自然也就不在意让个C位了。

事实上英、苏两国不仅在诸多战后问题上有求于美国,更是在战争后期召开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时已欠下美国巨大的人情:二战期间美国援助了苏联战斗机14018架;坦克、装甲车22800辆;运输车501660辆;摩托车30000辆;铁路车辆13041辆;高炮7944门;冲锋枪108293挺;无烟火药130713吨;炸药132237吨;钢材2589766吨;铝26110吨;石油2622357吨;航空油料258万吨。而在二战期间美国所有对外援助中苏联所占的比例为22%,而英国则高达60%,由此可见英国所获得的战争援助更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数字。在整个二战过程中美国实际扮演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角色。苏联和英国对自己在二战期间从美国拿了多少物资援助是心知肚明的,就冲这也不好意思和美国争C位啊。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你欠别人钱,难道还能在别人面前摆架子不成。苏联和英国在二战期间从美国那里拿了多少物资援助他们自己心里清楚,此时面对美国这样的金主谁不巴结,奉承,不就是让个c位而已,而且鉴于对罗斯福总统的尊敬,以及对其身体不方便的一种人文主义关怀,也是理应让罗斯福坐在中间的。


(丘吉尔和斯大林挨着坐可以想象画风多不和谐,还是罗斯福中间过渡一下好)

至于美苏当时的实力差距,的确也很大。

飞机产量被碾压


军火生产总值也不及




而民生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战时的苏联人民和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


普鲁士之魂


一般根据常识来说,拍照合影的时候坐在中间的那个人,一定是一个德高望重、能服人、有资历的人,或者身体有特殊原因,其他人出于礼貌而把他安排在中间位置。


而在国际上,拍照时每个人坐的位置也遵循这个规律,实力最强大,地位最高的国家代表人肯定坐在中间的位置。

知道了这条规律之后我们回到二战时期,看一个具体的事例。1945年,战争即将结束。此时战场上的局势已经很明确,德国已经无路可走,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又一次成为了失败者。

为了讨论战后对他们的处置及清除残余势力,同盟国主要国家首脑开了一场会议,也就是对后来国际局势影响深远的雅尔塔会议。

在这场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案达成了一致,会议进行的比较圆满。

而在会议结束后,三国领导人拍了一张十分著名的合照,在这张照片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坐在中间位置。






不过有细心的朋友发现,在整个战争时期,只要是这三人合照,坐在中间的一定是罗斯福。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一,美国的绝对实力

二战对绝大部分参战国家来说,都是一场灾难。经历了这场灾难之后,很多国家的生产力倒退了几十年,大片土地肥沃的地区被毁,战后需要修复的工程量极其巨大。

这些都给政府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不过尽管大部分国家都损失惨重,但有一个国家不仅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还大大发展了本国经济。这个国家就是美国。

在二战初期,美国并没有加入战争,直到珍珠港被偷袭,它之前所扮演的一直是一个军事仓库的角色。交战各国都从它这里购买物资,包括钢铁和石油,还有成批成批的武器。


而这些国家之所以这么“青睐”美国,原因除了自身忙于战争顾不上生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生产力水平高、技术好。

据统计,二战时期美国生产力水平超过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总和,位于世界第一。

在1939-1945年之间,美国制造了1500多艘大小军舰,其中包括100多艘航母。更是在1940年以后生产了30多万架飞机。

这些军事装备大部分都用来出口了。

因此,拥有世界上最高制造水平和财富的大国,在当时自然拥有绝对实力,能受到其他国家尊重,拍照合影时罗斯福坐在中间,主要是自身实力所致。

原因二,苏联和英国之间的矛盾

因为历史渊源,苏英两国有很深矛盾。

1938年,二战还在筹备阶段的时候,英国为了避免开战后第一个受到波及,选择了向德国服软换来一时的和平。

并且在这个求和的过程中还牺牲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利益,这其中就包括苏联。

1938年英国同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战争苗头向东边引,而东边正是苏联。尽管后来爆发战争后苏联并没有先被卷入,但是和英国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后来在同盟国各种会议上斯大林和丘吉尔经常因为各种问题争吵,并且每次都争不出什么结果。

因此,在这种两国谁都不服谁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个和事佬。

于是之后不管什么场合,都是美国领导人坐在中间将二人隔开,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响其他事情不能顺利完成。

原因三,一个有趣的原因

西方国家之中,尤其是英国,他们有一个古老的传统,就是崇尚绅士精神,要照顾不方便的人来展示自己的气度。

而罗斯福总统因为年轻时候的意外,导致双腿残疾,因此在各种公开场合,为了展示自己国家的优良传统,丘吉尔总是会展示自己的绅士精神,礼让罗斯福,让罗斯福坐在中间位置。

而斯大林本来就看不惯这个惺惺作态的英国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自然也会表现出大度,以显示自己的气度不输于他,所以也会礼让罗斯福。

各位朋友是不是觉得这个原因很有趣呢?不过其实这个行为也有讨好美国的意味,毕竟各种军事物资他们还是要靠美国的。

因此,原本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已经江河日下,实力不济,而苏联国家施行的制度又与美英等国不同,斯大林坐中间定然得不到双方的支持,权衡之下,罗斯福坐中间是最舒服,也是最不尴尬的。


小小嬴政


二战盟国三巨头分别是美国的罗斯福总统,英国的丘吉尔首相,苏联的斯大林大元帅,在美国主导的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留下一张经典的合影。在合影中罗斯福居中而坐,丘吉尔、斯大林左右环坐,罗斯福能居中而坐,跟他的年龄没有关系,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当时美国领导各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其二、罗斯福有腿疾,故其他两人出于绅士精神也乐于让罗斯福坐中间。当时苏美的实力差距较大,但是远远没有中国跟日本的差距大,不过斯大林为争取美国的援助,还是在罗斯福面前表现得较为低调。

美国是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才参加二战的,也就是说美国是从1941年12月8日才加入二战的。当时德国已经将英国、苏联打得狼狈不堪,可以说德、英、苏三国已经身负重伤了,而美国财大气粗,毫发无损的参加了战争。美国加入战争后,对英、苏、中三国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援助,苏联正是在美国给他充血后才有能力反击德国的。尽管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不足美国外援总量的5%,但是对于苏联无疑是雪中送炭。美国四处援助反法西斯国家,使得罗斯福有了轮椅上的巨人的称号。

根据统计,美国对苏联的军事援助包括:战斗机14018架;坦克、装甲车22800辆;运输车501660辆;摩托车30000辆;铁路车辆13041辆;高炮7944门;冲锋枪108293挺;无烟火药130713吨;炸药132237吨;钢材2589766吨;铝26110吨;石油2622357吨;航空油料258万吨。美国对苏联援助的铝、航空燃油使得苏联空气满血复活,给德军沉重打击;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空军战力将下降40%以上。苏联人多士气旺,美国钱多武器良,两者结合造就了斯大林纳粹的克星的威名。

二战前期与初期,由于大英帝国的绥靖政策,使得德国越来越强,最终德国变成了一台战争机器,掀起了二战的狂潮。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击败欧洲大陆的强国法国,并让许多小国臣服于德国。英国见德国无法控制且主动进攻英国,于是双方在英吉利海峡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德军以每晚平均200架飞机的数量连续57天对伦敦进行轰炸,战况十分激烈。丘吉尔以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良好的私人关系,帮助英国在最关键的时刻获得了美国大量的支援物资,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延登陆计划,不列颠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正是因为美国对英国有再造之恩,因此有千面政客之称的丘吉尔对罗斯福十分尊重,在礼节上处处维护罗斯福的尊贵,他则屈于罗斯福之下,放下了英国百年来的骄傲!


大秦铁鹰剑士


“三巨头”是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方(美,中,苏,英)里面的其中三个。照片中,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坐在主座——【当之无愧】 ! !我们任何观点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我的回答也一样。原因很简单~~于情,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是中美建交历史上第一位在整个13年的总统执政生涯期间完全亲华的美国实权总统!(任何对罗斯福动机上的揣测都毫无意义,我只注重事实)。于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执政期间领导美国参战,对盟军一方的最终获胜发挥了卓越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61个国家先后参战!交战双方动员参战总兵力超过17亿(当时世界人口22.3亿人)。战争历时6年,最后以同盟国战胜轴心国告终……

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是二战最早参战的国家,也就是最早得到美国援助的国家,当时英国得到美国312亿元美元的各项援助(其中光是航母就30多艘,当时日本大大小小航母全算上才23艘)。

丘吉尔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援助”。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3年末的德黑兰会议期间,斯大林在一次晚宴的祝酒词中说:“无论如何,西方的援助是极其宝贵的,为美国的生产干杯,这场战争如果没有美国的生产就会输掉”。

美国向苏联提供了价值112.98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800亿美元的各种军用物资,和总价在31.5亿美元以上的工业和石油,化工制品。



写到这里已经可以解释富兰克林•罗斯福能坐在中间的原因了,但是我还要往下写~~~因为有人又会说,美国佬不就是有钱嘛……

太平洋战场方面……美军主力VS日军主力

电影“血战钢锯岭”剧情不过是美军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常”,开战初期日军的海,陆,空军曾一度打得美军哇哇大哭,头一两年,日军的零式战机在太平洋上基本上是无敌的,落单的美军战机遇到零式战机结局就是死!……横扫亚洲的日军主力不好啃吧……不过可爱的大兵们还是一边哭着一边扛着枪打到了日本本土。



太平洋战争,从1941年12月开始到1945年9月份才结束,打了差不多四年,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本就一直将太平洋战场作为主战场,投入了大部分的海陆空军。而在战争之初,美国因为被日本偷袭,被玩了一招虎,虎,虎导致自己的太平洋舰队基本被打残,失去战斗力的时间长达到三个月之久!

日本,一个岛国,把包括中国(这个时期的中国基本上可以算中国历史上最弱国力之一的中国了,要知道日本这辈子前半生都是我们的番国属国)在内的亚洲打得命悬一线。然而,美国的参战令日本高层非常重视,在随后的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几乎将自己军队番号中小数字精锐甲种师团抽调一空全部用于对美作战,连天皇的心头肉被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称为“皇军之花”的关东军都移防太平洋了,只是在亚洲留了个关东军番号当稻草人用~~后来的都是国内新补充的冒牌货,都是新兵。

(关东军可不是善茬,日军中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老兵最多说的就是关东军 )

欧洲,北非战场~~美军主力VS德军主力





这条线的仗好不好打你们问巴顿吧……反正狼行千里吃肉,德国人也不是好惹的!

1、火炬行动(北非登陆战役) ——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在1942年11月8日至11月10日间登陆法属北非的军事行动。

2、突尼斯桥头堡战役 ——1943年3月17日—5月13日,攻占突尼斯领土,从而把德军全部赶出北非。

3、西西里岛登陆战 ——美英盟军于1943年7~8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

4、意大利战役 ——1943年9月3日至1945年5月2日,虽然意大利在1943年9月8日投降,但意大利北部一直控制在德军手中,战斗呈拉锯相持状态。

5、霸王行动 ——诺曼底登陆战役,为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英美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这场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它是二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并且将“D日”这个军事用语固定在了1944年6月6日。

6、“龙骑兵”行动 ——1944年8月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实施的登陆战役。

7、市场花园行动 ——1944年9月17日至9月25日,旨在夺取跨越莱茵河、瓦尔河等河流上的一系列重要桥梁后,从荷兰直插德国腹地,争取在1944年圣诞前结束欧洲战场作战。

8、阿登战役 ——1944年12月16日-1945年1月28日,德军在阿登的反击作战

9、莱茵河战役 ——1945年,是盟军为突入德国境内进而完全消灭纳粹德国而进行的一次会战

你们现在明白了吧,三个人中间那个位置不好坐啊!自己花大把大把钱当冤大头不说,家里还要死人死得收尸都收不过来……


Qiho


为什么罗斯福总统会座在中间想必很多懂历史的人都不知道,那就让在下给大家好好讲讲里面的道道,

其一我们都知道在外交场合,各国领导人合影留念座次、站次都很有讲究,一般情况下,以东道主为中心左右前后都随便来的。

其二英国和苏联在二战期间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美国的大力军事援助,美国又在太平洋战争牵制着日本大量兵力,还在欧洲对德国、意大利作战,在这种场合由美国总统罗斯福座中间位置也就很合理啦。



其三在二战没开始的时候英国、法国对苏联一直是排斥和抵触的,在加上苏联顽强抵抗德国的进攻伤亡惨重,苏联一直想让英美等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可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各种借口推迟,让苏联甚是恼火,美国罗斯福总统作为和事老调停二人矛盾,所以罗斯福总统座中间最为合适。


其四大家都知道美国罗斯福总统身体下肢残疾,在这重要场合让他座中间也是表示尊重合情合理。

大家认为在下说的有没有道理?如果感觉在下哪里说的不对可以狂喷,如果没有那就用你发财的小手给在下点个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