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被英国殖民了两百年,但印度人对英国并不反感,甚至有些感谢英国。这是为什么呢?

菩萨我想对你说


不仅是英国,很多国家都是这样如东南亚那些国家,最明显的是菲律宾,从来不反抗侵略,谁来打他们就投降当爷爷供着。菲律宾的爷爷先是西班牙人,然后是美国人,然后是日本人,然后又是美国人,他们一个也不恨,反而引以为荣,他们说中国侵略他们,事实上类垃圾国家的特点就是谁侵略他们谁就是正确的,重要的是有实力,有实力就是爷爷,不能占领他们的就是孙子,因为中国没占领过他们,所以看不起中国,天天和中国作对。回到印度,印度不仅是被英国侵略,侵略过印度的国家象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印度出现穆斯林就是因为阿拉伯的入侵,出现种姓制度就是雅利安人入侵,总得来说高种姓的人长得白,低种姓的人长得黑,英国人是白人天生就是高种姓的就是该统治他们的,谁能统治印度谁就是印度最可爱的人,日本人没能占领印度,如果占领了印度,日本人就是最可爱的人了。这些垃圾国家的共同点就是侵略者是最可爱的人,实力强大就该侵略他们,如果比他们弱,他们就要侵略别国。


海中岩haha


跟咱们中国一提及“殖民”、“殖民地”,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不同,主流上看,还真是这样,比如现任印度总理莫迪,就多次公开表示,感谢英国给印度创建的现代教育体系、修筑的铁路网(2万多公里的铁路,现在还用着)、打下的工业基础,还有英语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等等....

虽然咖喱英语很难懂,但必须承认,没有英国的殖民经历就没有当今统一的印度。

实际上,“印度”这个称呼,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多数只是个地区概念,并不是正式的国家名称。

与咱们中国的大一统不同,印度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是邦国割据的状态,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比如,下图,著名的莫卧儿王朝最强盛时期的印度版图——可以看出,印度南部还是诸多分散邦国,加上宗教民族成非常分纷杂,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能力非常有限,国家认同感也不强。长期以来,莫卧儿王朝的国王只是个空壳,基本没实权,说了也没人听。

这片热土上,存在着160多个民族,200多种语言,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佛教四大主要宗教和深入人心的种姓制度,各邦国派系错综复杂,却没有一个实力强大到足以掌握全局的民族。这种局面下,印度要成为现在这种统一的南亚大国,靠他们自己完成”大一统”,基本上没戏。

从17末世纪开始,英国殖民者趁莫卧儿王朝衰败,各邦国内讧之机,成功在这片大陆上建立起殖民统治。

此时,英国人基本上没怎么动粗和浪费枪炮,而是选择利用邦国之间的矛盾,逐一攻破。用几句空洞的许诺,几纸瞒天过海的契约,几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薄礼就收买了印度的王公、将军,顺利的把历代印度本土王朝都不能顺利统治的区域全纳入了行政区划,

到了19世纪,“英属印度”版图到达了印度版图的“巅峰"。

所以,英国早期的殖民并没遭到过大规模的反抗,没留下什么冤仇。

到了19世纪,从未去过印度的维多利亚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画像挂满了南亚次大陆的各种场所,印度人提及女王也是一脸的尊崇,没说一个“不”字。印度中上层人士会也以说英语,上英国人办的学校,给英国人做事儿,去英国开眼为荣。

下图,2017年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个忠心耿耿侍奉维多利亚女王的印度男仆形象,大赞女王和印度仆人的深厚友谊。电影中的阿卜杜勒,可比女王的儿孙们孝顺多了。

下图,历史原型与电影剧照

这期间,虽然大多数印度人都是乖乖的顺民,但英国的殖民统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导火索是英国给印度雇佣军发的子弹用了猪油、牛油来包裹,结果大家都受不了了——国家可以亡,皇帝和王公们可以被囚禁、流放,但是神灵和信仰绝不能被亵渎。虽然起义很快被镇压,但是英国方面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许多妇女儿童死于暴乱中的仇杀。

英国殖民者镇压完起义后,开始认真总结教训。

此种情形,如果换成俄罗斯来面对,肯定是要花点时间,杀光原住民,然后大量迁入俄罗斯族人,搞个居民大换血活动,来个彻底解决。

当然,这么整不是英国的菜,从镇压起义以后,英国的统治,表面上,貌似开始变“温和”。

从导火索上就可以看出,印度人对“神”的认同感要远远高于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九十年后的印巴分治,再次证明)。要想再相处下去,就不能影响他们“拜神”。所以,从此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各种民风民俗基本都得到了充分保证。

然而,早前英国人大力谴责和坚决取缔的印度陋俗,如寡妇殉葬、溺杀女婴、童养媳制度等等,某种程度上又被默许,深得印度人心,尽管这些都是英国人深恶痛绝的。为了安抚印度上层人士,女王诏书宣布:“要像尊重我们自己一样尊重王公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我们将坚持尊重和维护世袭土地所有权利的坚定意志。”书面上,让那些印度王公找回来满满的自尊。

英国也的确做信守了承诺,从1858年到1947年英国撤离次大陆的90年时间里,没有一个土邦因某种原因被取消或被兼并。在英国政府新推行的控制加拉拢甚至庇护的政策下,印度王公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死心塌地效忠于英国”,印度各土邦从此成为“不列颠印度统治权的基本支柱”。

(下图,1926年,印度王公Alwar为英国客人组织的庞大猎虎队伍,共有300多人和12头大象。这接待规格,已经不能用“热情”二字表达了)。

同时,在印度大兴建设工程,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兴修水利系统,公路、铁路网...打下了印度的工业基础。

在这些领域,产生了最早的印度精英阶层。上世纪的印度国大党,一面领导着印度搞独立运动;一面还对英国统治充满了深情,多次表达了对英国的感谢和肯定。

不可否认的是,印度被殖民的过程中也不乏被压榨、欺凌的“血泪史”。除了大起义被残酷镇压,英国人日常作威作福欺压印度人以外,还多次出现了毁灭式的“大饥荒”(英国人在收成减产的情况下坚持出口印度粮食,导致数百万英属印度原住民人饿死)。在印度独立前的最后一次饥荒中(1946年),刚刚下台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竟轻蔑的说:“印度是残忍的民族,有着野蛮的宗教。饥荒是他们自己的错,有没有饥荒,印度人都会像兔子一样繁殖。”

然而,印度独立后,印度历届的总统,总理等社会精英阶层,基本上都是英式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这些人对于英国的文化和观念是十分的认同,对于英国带着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们上台后也没有抹黑英国,反而表现出了明显感激的意思。

这些精英阶层代表了印度的主流社会,主流社又会影响价值观、各种舆论和文化教育领域,带动媒体选择性的正面报道。这么着几代人教育影响下去,现代印度自然就对英国充满了感激;有仇恨的早就在大饥荒中给饿死了,或者世代都是刷厕所的低种姓群体,本身又是文盲,根本没有话语权。

还有一点,个人觉得,那就是印度种姓文化影响。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成三六九等(4个种姓,外加一个等外品——贱民)

区分种姓,除了看姓氏和职业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肤色越浅,种姓越高 。不过,一般情况下,再高贵的婆罗门也白不过英国人(毕竟印度天天暴晒,英国整日阴天)。 是不是印度人对白皮莫名的情愫也给英国人增添了一份好感?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这个让人非常无语。

作为英国女王王冠上曾经的明珠,印度对于英国的感情,不是并不反感,而是一点儿也不反感;不是有些感谢,而是感恩戴德。

这个时时刻刻以第三世界老大自居的南亚国家,在1947年建国之后就开始了野心勃勃的对外扩张。除了62年的惨败,印度的国土面积和它的人口一样,始终在不断膨胀。

一般而言,有过被殖民经历的国家,在走向政治独立,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后,一般都会着重建立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以冲淡殖民者对本国各方面的深远影响。

理论上说,被英国殖民者殖民了200多年的印度,深受英国殖民者的掠夺和压迫,对英国应当是更加咬牙切齿才对。

但匪夷所思的是,走向独立的印度不仅没有以被英国殖民为耻,反而将被殖民视为无上荣耀,并处处以英国殖民者自居。

这就奇了怪了,难道世界上真有跪久了站不起来的民族?

似乎印度已经坐实了这一点。那么为何印度会如此“自甘堕落”呢?静夜史认为真正原因在于:

英国给印度带来了太多好处。

首先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南亚次大陆虽然出现过孔雀王朝、莫卧尔王朝等区域政权,但南亚次大陆始终是一个地理概念而非一个国家,这一局面直到英属印度的建立才最终改变。

英国殖民者到来后,相继击败葡萄牙、法国等殖民势力,成为南亚次大陆的实际统治者。不仅如此,印度还将缅甸、也门等纳入英属印度的势力范围,达到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规模。

为实现对印度的有效统治,人数较少的英国殖民者采取了联合印度上层,辅以分化瓦解的措施。即联合印度上层的土邦领主,对其他土邦进行拉拢分化或打击。

另外,对南亚次大陆已有的种姓制度,英国殖民者进行了规范和强化,使之成为统治印度的有效工具。

对于印度底层民众而言,英国殖民者和土邦民主联合组成的统治阶级与独立后的印度上层并无二致。而对于印度上层而言,英国殖民者除了给他们带来铁路、棉麻种植业等一系列硬件设施外,还为印度制定了法律,培养了高等人才等。

换句话说,英国虽然掠夺了印度大量财富,但是给印度带来了现代文明,成就了印度这个国家。所以印度对英国的感谢,尤其是印度上层的感谢,是发自内心、异常真挚的。

因为印度虽然也是文明古国,但古印度文明早已在英国等殖民者的入侵下灰飞烟灭。对于现代印度人而言,英国就是现代文明的传递者,是英国给了这个国家生命,所以在印度走向独立后,对英国殖民政策的全盘接收也在情理之中。

印度独立后,致力于恢复英属印度版图,对于殖民地时期英国殖民者在我国西藏划定的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也迫不及待地承认,只不过此时的北方大国早已不是积贫积弱的清政府,对于印度这种自以为是的无耻行径,北方大国进行了暴风骤雨般的反击。

可以说像印度这样,对被殖民历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情况世所罕见。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力说明了印度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自卑心理,并侧面反映了英国殖民政策的成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一个贴近比喻: 中国被蒙古人殖民统治近一百年。蒙人曾侵占中国攻城掠地更屠杀汉男无数。尽占汉妇为广布基因。中国人大都不反感蒙人更认成吉思汗作祖先而引以为傲。

对比英人殖民统治印度人二百年,当中的确曾杀伤过〈几百印度人〉看英国人事实曾教化留给印度人有:英文+英式生活文化+英式民主制度+社会管理+铁路建设+医疗医药+科技+....,印度人对此心怀感激,自然吧!?

对比蒙古人教化了中国人的:

~多家多户共用一套厨刀农具铁器;

~推广蒙式生活大毁农田改牧场好作蒙骑狩猎;

~推广蒙古文化- 汉女初夜权全归蒙人;

~建立蒙古新制度-分4等人-南逃的正宗汉人排尾最劣等;

~全面推广蒙古传统审美,以浓艳的红黄蓝绿七彩再混金色杂汇为美,宋代美学残存无几。

~广布基因以改造中原农耕民族因吃米的苗条小脸体型,以头大脸宽粗腰凸肚短腿为傲。

中国人对蒙古国人並不反感,甚至有人感谢並以之为傲的,题主觉得自然吗?


衆人皆醒他未醉


印度虽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却给印度的社会带来了“光明”,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古代印度还没有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前,可以说社会制度有点残酷甚至黑暗,比如在古代印度女性如果丈夫去世要自焚等,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的两百年里将那些黑暗残酷的制度废除掉。

第二,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后,在印度建铁路设报纸等可以说印度的现代化跟英国的殖民统治者有很大的关联。

第三,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时期,将西方的制度带到了印度,比如今天印度的法律绞刑等都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保留下来的。

所以在1947年的时候英国结束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要离开印度的时候,有些印度人依依不舍。

以上是我的看法和分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见谅。


福建情人


这个问题着实有趣。


首先,问题的假设是殖民地的人民一定从骨子里痛恨殖民者,但民族主义感情是一回事儿,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儿,长期的被殖民历史带来的是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无比紧密的联系,这其中又掺杂着经济往来、人员交流和语言的一体,比如说,法国曾经在北非地区广泛殖民,如今摩洛哥、突尼斯这些国家仍然以法语为通用语言,建筑充满法式风情,精英群体也已通晓法语为荣,这些国家与法国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所以,殖民地对宗主国是怎样的感情,还取决于其他很多因素:例如殖民地本身国力大小、文明强弱、民族凝聚力如何。这就可以解释印度对英国的些许感谢和崇拜之情,印度在英国殖民之前,长期是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本身又是个多民族、多文明、多语言、多人种的多样性社会,甚至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印度民族一说。对比我们来看,中华文明浩浩汤汤,中华民族的概念深入人心,中国曾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帝国朝贡体系,我们的文明凝聚力之强大,在面对外来侵略和殖民者时所迸发出来的羞辱之感,印度是相当缺乏的。


另外,现在的印度完整地继承了英国人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体系甚至是语言,这些都融进了印度的国家发展历程,实际上已经被内化为印度自身的一部分,而非是永久的“异端”,这也可以解释印度对英国的复杂情感。


一个有意思的案例,印度独立的领导者——国大党,本身就是由一个英国退休文官休谟所创立的,初衷也不是领导印度独立,而是疏通言论、更好地为大英女王陛下服务,后来国大党才慢慢演进为独立运动的领导者。因此,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印度对英殖民者慷慨激昂且无法抹除的痛恨,实际本身就是成疑的。反帝反殖,更多地也是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后来为谋求印度的大国地位的一大口号而已。

(尼赫鲁本人也与英国精英圈子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和友好关系)


北海图


方圆论坛观点!

相信大家都知道,印度从1757年就开始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再到1849年印度全境被英国占领。直到1947年二战过后世界殖民地独立风潮之下,印度才得以独立。在此期间印度遭受英国殖民统治长达二百多年。在印度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也有支持英国殖民统治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整个印度被英国殖民期间,虽然印度被英国残忍的剥削。但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一直都是少数派。相反印度对于英国好像是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就连印度想要独立也不是全民反抗,而是请求英国给予独立。奴性深种可见一般。


造成这种现象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大家都知道印度的宗教非常复杂,有信奉印度教的人,也有信奉佛教的人。但不管是哪个宗教。他们的教义里都有前世今生之说,而且印度自古以来就流行因果之说,他们认为一切的磨难和幸福都是神赐予的。这也养成了他们逆来顺受的性格。所以当英国人殖民他们的时候,他们选择忍受,他们认为这是深的安排。所以印度人不愿意抵抗。

也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从历史上看印度也是个经常被侵略的国家。自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雅利安人、波斯人、亚历山大大帝、大月氏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就轮番侵略占领印度,并建立各自的帝国。印度人骨子里面就有了逆来顺受遵从强者的意愿。所以强大的英国侵略印度的时候,他们第一反应不是反抗,而是配合。长久以来的被侵略养成了印度依附强者的性格。



在国家文明文化推进发展这方面,英国确实对印度起到了促进作用。原本封建原始的印度因为英国的侵入实现了想现代化靠拢的趋势。现代化的铁路,现代化的技术以及新的发明。一切的一切都在推进印度文明的发展。而印度对于英国来说一直都是属于英国在东方的一颗明珠,廉价的原材料以及劳动力加速了英国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英国队印度的格外重视。这一来一回也就使得英国对于印度的影响更进一步的加深。所以即使后来印度独立了,但印度对于英国没有一丝的不满或者敌视。反而更加的加深和英国的合作。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开始了疯狂的殖民地扩张,尤其是在印度,利用印度,敲开了亚洲的市场。对殖民地来说,伴随着被殖民,总是有利有弊的,至于为什么当今印度政府这么感谢英国,那看来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促成了印度的统一,在英国人来之前,印度半岛是四分五裂的,是许多个自治番邦,印度也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已。英国人到来后,迅速用坚船利炮统一了印度,期间也发生过不少的残忍屠杀。插一句,印度从古至今一直被侵略,从公元前1500年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的土著,随后包括希腊人,塞人,安息人,大月氏,波斯人,马其顿,突厥人,蒙古人都先后入侵过印度,可以说哪怕印度想记仇,都记不过来了。

其次,英国人带来了先进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修建了铁路。至今印度还在用着英国人当年铺的铁轨,可以说没有英国人,印度连挂在火车上的机会都没有。

还有,英国人带来的现代思想也促进了印度社会的整体开化,在其工业化进程上少走了许多弯路。一步由未开化的番邦跨入大一统的工业国家,印度人感谢都来不及。







小言微意


英国对南亚地区的殖民活动对南亚之后的发展影响深远,在英国殖民期间,英国非常重视印度地区的经营,因为英国每年都可以从印度地区获得大量的财富。根据著名经济学家乌特萨•帕特奈克(Utsa Patnaik)的最新研究,帕特奈克利用了近两个世纪有关税收和贸易的详细数据,计算出英国在1765年至1938年间从印度总共掠夺了近45万亿美元财富。可见,印度殖民地就是英国源源不断的财富来源,被英国誉为大英帝国的“皇冠”。

(东印度公司)

英国在殖民印度,获取大量财富的同时,英国也为印度地区做了三大贡献:

第一、英国帮助印度大陆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在南亚的历史上,印度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并不是一个国家名称。因为南亚大陆从古代开始就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即使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比如孔雀帝国、贵霜帝国、莫卧儿帝国等,也只是统一了南亚的大部,并未完成整个南亚地区的统一。但是英国人却做到了这一点,英国人通过武力征服,威逼利诱、挑拨不同邦国部族之间的矛盾纷争,实现各个击破,使印度大陆各城邦、王国、部族等统一到大英帝国女王的名义下。

(英国在印度的征服活动)

在英国结束殖民活动以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继承了英属印度的殖民遗产,印度这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可以说,如果没有英国在印度地区近200年的经营,估计即使现在印度地区可能还存在众多的国家,而不是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三个国家。

第二、英国将政治制度带到南亚,印度继承了英属印度的政治体制。

英国殖民印度以后,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管理,英国将本国的政治体制带到了印度,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殖民体系。印度独立以后,基本上继承了英国的政治体制,所以西方国家把印度称为民主的典范,主要是源于这一点。

不得不说印度继承英国的政治体制比较符合印度的国情,所以自印度独立以来,国家保持总体的平稳发展,我们很少听说印度会发生军事政变之类的新闻报道。政局的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印度这一点算是有英国的功劳在里面吧。

第三、英语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这对于提升印度人的国际竞争力非常有利。

印度的官方语言除了印地语以外,就是英语,印度人从小开始学习英语,所以大部分印度人都会说一些简单的英语。而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比较通用的语言,印度人掌握了这门语言,那么印度在国际上就比较吃得开,有利于融入当地社会,适应当地环境,所以印度人在美国的竞争力还是比较高的。

(英国允许印度独立)

当然,殖民活动毕竟是一种野蛮的掠夺,印度人也一直在反抗英国的殖民活动,既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有各种起义和武力反抗。而二战后英国已经衰落,无力继续维持印度地区的殖民体系,不得不让印度独立。但是,英国在印度地区近200年的经营,对整个印度大陆来说,影响深远,这可能就是印度人不反感英国的原因。


铭苏先生


一个人的认知,其实同每个人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个人的阅历见识、以及民族精神等,息息相关。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生基础,得出的认知,可能完全不同。关系殖民者和殖民地,我们国人只要一提起,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恐怕都会激起万丈怒火,并忍不住要义愤填膺,义正辞严来控斥一番。印度阿三那种对自己的殖民史,不感觉屈憋、耻辱,反还充满感恩,谢意,实在难让我们的国人,理解和认同。

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印度原是个国不成国的国家,在英国佬殖民前,其不过是由一百多个种族,占据着印度半岛而已,一盘散沙相似,几是个土著部落世居地。而正是英国人的殖民,才造就了印度国,且也正是英国佬数百年的殖民统治,才让其成了个,初具现代化的国家,不感恩还能咋的呢?道理,确乎有一些。不过,照这么说的话,咱大中华屈辱的近代史,也完全可以得到类似的解读了,也完全可以有印度阿三这般的认知呀!比如,当年英国佬发动鸦片战争,虽说狠狠地打了大天朝的脸,可同印度相比,咱天朝,也同样正是因为有了英国佬的入侵,才知道了世界,才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度,走了出来,开始了与国际接轨,并由此从农耕社会,逐渐走向半农耕社会,逐渐向工业化社会过渡。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英国佬的入华,和以后列强的纷纷侵略,咱大中华,无疑就是到了今天,都可能还识不得“奇技淫巧”,都还可能在“百代都兴秦政法”,都还可能是老佛爷、光绪这一类在当家………否则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怎么一直在那个圈子里徘徊,却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呢?按照印度阿三的逻辑,我们中国人,岂也不是要感恩英帝国主义了?---------------这样的说辞,显然道理,是不够充份的。

哪怎样来解读印度阿三的心理呢?

这就不能不认真来探讨一番,所谓的“殖民地”,究竟是个什么东东了。

我国用于教育的权威的《新华字典》,是这么解释的:殖民地,是指被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剥夺了政治、经济独立的权力,并受它控制和掠夺的国家和地区………。由此定义,并受此影响,难怪我们中国人民,要对殖民者和殖民地,那么深恶痛疾了!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历史,几乎是一部,仇洋灭洋史了!那美、英、法、日、俄、德………,也难怪,都要`让国人直至今天,都欲灭之为快的万恶的帝国主义了!

不过,就词意上考量,这样的解释,和“殖民”二字,究竟扯得上多大的关系呢?那些专家,又是通过怎样的构思,得出这种解释的呢?其中好象没有一个辞、一句话,和“殖民”二字,搭得上边嘛!

就字意上理解,所谓的殖民地,应该是移民的拓殖繁衍地。也就是通过侵略,或者扩张,或者迁移,进而移民,并生殖发展,使该地,成了原本国土的延伸,使之成了新增的国土。那些通过侵略或者征服,而控制人家主权,并掠夺人家资源的所谓殖民地,都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这些被征服的国家或地区,不过是侵略者的财富资源供应地而已,是侵略者因本国资源的匮乏,而通过征服海外弱国或部落,使之成了自己的财富基地,或者资源基地,所有这一类被侵略者控制的土地,其实哪里论得上,什么“殖民地”呢?

如果愚这一解释成立,那么,世界历史上,恐怕只有象当年的印度、北美洲、菲律宾、中国香港,甚至是日本屠刀下的我东北三省,才可以说,是真正的“殖民地”。因为那些侵略者,确实是把其,当作新增的国土,并在那里,进行实实在在的经营、建设,加于大量移民,进而生殖繁衍了!

同时,如果这一解说成立,哪或许我们对传统的“殖民地”的认知,要被大大颠覆?万恶的“殖民地”,也有了并不怎么可恨的一面?但不管怎么说,从这个层面上考量,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有哪么多有过殖民史的国家,象印度阿三之类,要念念不忘,对那些帝国主义,感恩戴德了。也着实难怪,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也还有极个别的国家,竟不想独立,不以为耻,反认为荣,在悠哉乐哉,还甘当“亡国奴”哩!

愚云:个性意味真实,人云亦云只是走肉。愚以一以贯之的独家诌扯,愚人说道,谬误、失实难免,欢迎诸君用更可信的事实,更有条理的解读,不吝赐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