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儿子李恪真的很强吗?为何千百年来,后人一直很怀念他?

历史一书生


简单来说,李恪被人怀念不是因为他强,而是因为他惨。

不受宠的“高贵”皇子

隋唐皇室是历史上少见的亲戚皇室,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跟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亲姐妹,独孤皇后的儿子隋炀帝跟李渊是老表,在李渊看来,既然表弟受不住江山,不如表哥我来吧,于是晋阳起兵,历经数年战争,唐朝统一全国,隋朝已成过眼云烟。

隋朝亡了,隋朝皇室却还剩下许多人,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的后宫中就有一位,那就是杨氏,她是隋炀帝的女儿,跟李世民也算表兄妹,而李恪,正是杨氏的长子。

两朝皇室的结合并不少见,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一抓一大把,但两个大一统王朝皇室的结合是很少见的,李恪就有这种“高贵”血统。但其实这种血统对他没有多少影响,他能不能获得父亲重视还是要看母亲受不受宠和自己争不争气。

杨妃显然是不受宠的,首先她没有一个强大的外戚,别说隋朝已亡,就是隋朝没亡,杨妃一没有公主封号,二连生母都不知是谁(应该不是萧皇后),三被隋炀帝留了在长安(南阳公主陪伴隋炀帝,常年不在长安),显然不受隋朝重视。其次杨妃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后面史官为了表现李恪出身高贵,提了杨妃是隋炀帝女,但没说她是什么公主,也没提她是什么妃,应该是连史官都不知道她有封号。

再次李恪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则杨妃至少在武德元年(618年)就嫁给了李世民,此时李世民已经与长孙氏成婚,杨氏的地位肯定是妾,李渊把杨氏嫁给自己的次子为妾(李世民属于自己夺位),显然也没多重视她。再算上隋炀帝是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去世,杨氏在守孝期就怀孕了,李世民对自己的表叔和表妹是没有太多尊重的。

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母亲地位不高,导致李恪兄弟俩的地位也不咋地,李恪最初封蜀王,当然,年纪小的他没去益州,之后转封的都督有秦州(甘肃天水)、齐州(山东济南)、潭州(湖南长沙),都不是什么繁华地段,最后得了个安州都督,益州则给了他同母弟李愔,安州在湖北地区,这个地区最重要的是襄州,给了李恪异母弟李恽。

李恪在贞观七年(633年)的时候便去了封地,时任齐州都督,但与李恪同龄的李泰就不用走了,甚至李世民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也一直在宫廷抚养,这哥俩都是长孙皇后的儿子。

那李恪自己争气不争气?新旧唐书对李恪的具体事迹全无记载,《旧唐书》有一句“恪善骑射,有文武才。”《新唐书》有一句“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

文物才,究竟是什么才呢?不清楚,李恪既没有出战记录,也没有良好政绩,只有这一句笼统的赞美之词,至于“善骑射”,在初唐基本是皇子必备技能。

心血来潮的改立问询

在李恪传记中,有一件事似乎体现了李世民对他的重视,这件事发生在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不久,觉得这个儿子只有十五岁,又一直养在自己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担心他处理不好国政,李世民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把长孙无忌叫来商量易储的事,对象就是李恪。

其实这并不能体现出李世民多重视李恪,因为这时候的李世民没得选,嫡长子李承乾造反被废,次子李宽早夭,四子李泰夺嫡被贬,五子李佑谋反被杀,六子李愔是李世民眼中的禽兽,七子李恽好敛财,八子李贞只比李治大一岁,之后不用说了,都比第九子李治小。李世民看来看去,只有第三子李恪了。

从李世民只找长孙无忌商量来看,这压根就不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想法,只是一时冲动的想法,他又不是不知道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易储计划不可能得到他的认同,如果李世民真要易储,肯定要放到朝堂上讲,在李世民时期,长孙无忌只是重臣之一,远远达不到权倾朝野,就算他同意了,其他重臣不同意也难以进行。

李世民当初要立李治时,是拉了好几个重臣的,“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这次悄悄地跟长孙无忌商量,在得到长孙无忌的明确反对后,李世民立刻放弃了这个想法。

而且这个想法被打消后,李世民就跟没事人一样,继续培养李治,李治长子李忠诞生之日,他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对李恪则全无措施。

反观历史上那些改立失败的例子,如刘邦改立刘如意,失败后“心不乐,悲歌”,担心儿子安危还让周昌去做刘如意的相国。李世民却丝毫不担心李恪被清算,他担心的是李承乾和李泰,据他自己说,立李治的目的就是因为他仁厚,能够保全李承乾和李泰。

冤杀惨死

李治继位后,封哥哥李恪做司空、梁州都督,司空是个摆明的荣誉职位,地位高而无实权,李恪作为当时李治兄弟中最长者,得到这个职位是非常正常的。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李恪被冤致死,史书记载“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起来李恪的影响力非常大,其实这是史家常用词,李林甫被构陷时同样有“天下以为冤”的待遇,天下人说什么,全凭史家一支笔罢了。


平沙趣说历史


李世民之子李恪千载以来能够赢得人们的同情和感慨,并非他做出了什么了不起的丰功伟绩,而是人们在读史时,看到俊美良才却无用武之地和美好人物被毁灭时的一种惋惜和悲凉之心。这种对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寄托的怜悯不忍情感也是人类一种比较高尚的感情,毕竟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李恪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这提高了他的身份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先封蜀王,后封吴王,他的生母为隋炀帝公主,后被李世民封为杨妃。隋唐时期是一个贵族制的门阀社会,社会风气上总体推崇高贵的门第和郡望,李恪的母亲杨妃既是隋炀帝女,那她不仅出身当时的高门大族弘农杨氏,更是帝世之家,因此母亲的尊贵出身也给李恪带来了荣耀。史书上说他因为母亲的缘故,“地亲王高、中外所向”,就是说他出身非常好。李恪成年后又娶了弘农杨氏女为王妃,可以说进一步巩固了这层关系。

李恪自身的优秀让父亲唐太宗对他格外看重

李恪在李世民十四个儿子之中,和魏王李泰一样,在才华能力方面是最为优秀杰出的。旧唐书记载道:

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才高辩悟

李恪可以说是个文武全才,根据多本史书记载,他既有文学才华,又特别擅长骑射,可谓文体两开花。李恪和他父亲李世民一样具有胆气,性格好动,尤其是喜欢打猎,他还曾因为打猎过头踩坏了庄稼还被朝臣批评。

李世民很喜欢李恪的性格和胆气,曾经多次得意地说,“这个儿子和我一样英武果断”。因此李世民对他特别看重和喜爱。

李世民试图用李恪取代嫡子李治为储君,引起长孙无忌妒恨

李恪虽然才华出众又被李世民宠爱,但我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社会,所以李恪即使再贤,但因为庶出身份,他的继承权天然排在了长孙皇后所出的三个嫡子之后。长孙皇后生育了李世民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其中李世民最喜欢的也是才华出众的四子魏王李泰。

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逐渐动摇了李承乾的储君之位,再加上李承乾的荒唐作为,所以李世民对其非常失望,这时李泰依靠父亲的宠爱加剧了夺嫡的步伐,这两个嫡子之间为夺嫡闹得白热化,朝廷都分化出了党派。最终李世民把两个儿子双双废黜,在仓促之间立了嫡三子李治为储君。

但李治性格懦弱优柔,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总是看不顺眼,觉得以后要把江山托付给他实在不放心。他甚至天真地想摆脱嫡庶的束缚,另立英武杰出的庶子李恪为储君。他的想法一提出来,自然遭受到了自己最大的从龙功臣、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李世民当然也承担不起破坏制度和重新分配朝廷利益集团的换太子成本,因此李恪立储的事就这么作罢。

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罗织罪名构陷李恪害死了他,自己也被钉在史书的耻辱柱上

但是李恪构成了对长孙无忌利益代表人李治的威胁,这让长孙无忌深深妒忌愤恨上了李恪。其实李恪在换储风波里是个被动者,真正的倡议人是李世民,但长孙无忌当然无法去仇恨皇帝,因为是李世民给了他和长孙皇后飞黄腾达的平台和基础。所以长孙无忌就把满腔怒火迁怒到了李恪身上。

李世民在世时,长孙无忌当然装得很温和低调,李世民去世后,成为托孤大臣的长孙无忌大权在握,于是他找到了机会报复李恪来发泄心头之恨。

当时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很是看不惯唐高宗李治,她找了一大帮亲贵们各种发泄怨言,甚至搞起了谋反。这种过家家水平当然是很快就被人告发而且成立了专案组,负责人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在处理此案时,故意扩大化,指使人把已经分藩的吴王李恪罗织进来,构陷和污蔑他谋反,百口莫辩的李恪含冤自杀,临死前诅咒长孙无忌:如果国家社稷有灵,长孙无忌应该灭族!李恪死后,他的儿子们全被被流放,女儿们被幽禁给唐高祖守陵,他的同母弟弟蜀王李愔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巴州。

后来长孙无忌果然在武则天手上栽倒,并被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联手逼死,他的家族和亲人们也或死或流,声势显赫的长孙家族从此几乎退出了唐朝政坛。长孙无忌可谓含冤而死,但史书却没有给与他任何同情,原因就是他陷害了李恪,史官们认为这是他该得的报应。

<strong>


美映椒房


新人春秋一书生,请大家支持,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指点。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咱们先来了解一下李恪这个人吧。

李恪(619-653年),字厶,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

英武果敢,深得宠爱。武德三年(620年),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吴王,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师。拜安州都督。永徽四年(653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

神龙元年(705年),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后恢复吴王爵。

唐太宗在世时,经常说,李恪英勇很像他,在废除太子李承乾后,有好几次都差点儿把李恪立为太子,可是,就是因为他是隋炀帝的外孙子,皇位便与他无缘。太宗时期,关中地区多次大旱,民变,都是李恪处理好的,颇得太宗赏识。可以说,李恪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处理问题时果断精明。可是他后来由于没有当上太子,没有当上皇帝,给高宗李治搞事情,才被李治弄死的。

个人认为,聂远演的李恪是最帅的。



春秋一书生


吴王李恪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生母杨妃是前朝隋世祖杨广的女儿。在初唐时期,朝廷中遍布着大隋的官员,李恪的血统是由两朝皇室嫡亲组成的。因此,李恪的身份非常尊贵,而同时又颇为的尴尬。

历史对李恪的评价是“英武果敢”,太宗也经常夸奖李恪最像自己。毛主席曾经在读隋唐史的时候,都曾感慨过,太宗应该让李恪继位。所以足见李恪确实是很优秀的,假如他能登基,也就没有武则天什么事了,大唐甚至中国的历史都会改写。

在历史里,太宗曾经确实想过传位给李恪,但是被长孙无忌极力否决了。可以说,李恪尊贵的身份,成了他登基最大的障碍。

首先他是前朝皇帝的外孙子,在初唐时期,前朝旧臣遍布天下。李恪继位,有变天的可能,起码会更重用杨家人,这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

其次,李恪是杨妃所生,而却不是长孙皇后所生。在太宗眼里,虽然观音婢已经去世多年,但谁也取代不了她。而她生的孩子,才是嫡出,是太宗眼中最合适的接班人。“今生不能与你白头到老,那就让我们的孩子继承我的一切吧,我要把所有的荣耀留给我最爱的女人!”

最后,李恪最像太宗,那也包括了太宗的冷血无情。他继位了,能容得下其他皇子吗?尤其是三个嫡子?玄武门的血虽然早就干涸了,但却似梦魇一般,始终折磨着太宗。纵使他已经贵为天可汗,纵使他已注定会流芳百世,被后人称颂,但他还是不能释怀曾经的杀戮,那些人是他最亲的人。所以太宗肯定不想这种事情重演。因此,越像自己的人,其实越不适合继位。

长孙无忌提出的理由和太宗本人考虑的一样,因此太宗也没有再坚持,下定决心立幼子李治为储君。无他,只是李治软弱而已,且是嫡子。这样即可以慰藉长孙皇后在天之灵,又可以避免未来皇室的手足残杀。太宗考虑的很周全,但他失算了。

其一,李治并不软弱,那些不过是伪装。永徽之治也许没有贞观之治来的宏伟,但实质上比之前者,一点也不逊色。李治时期彻底的平定了高句丽,让这个潜在的可怕对手,变成了怂包。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这个国家或者叫地区都没缓过来,可能在大唐的时代,已经把它吓破了胆吧。

其次,手足相残并没有被解决。最终李恪被长孙无忌杀害了。李治最大的对手,太宗最出色的儿子没有得到善终。

最后,李治娶了自己的小妈(不知道这算不算给太宗戴帽子)。而小马后来居然也继位了,连续杀了好几个儿子和很多的李唐宗室,还养了一群面授。虽然武则天也是明君,但是这些惊世骇俗的做法始终不好,也很让李唐面上无光。

我估计太宗要是知道李治这么有主意,还荒唐的娶了小妈,他怎么也不会让他继位吧。

长孙无忌就更惨了,完全被李治利用了,最后还被李治一脚踢开。说真的,太宗的儿子,没一个是省油的灯,个个都是妖孽。哪像房玄龄呢,生的是傻儿子。


途牛山小旋风


唐高祖李渊五大聪明的儿子:

长子(无冕太子)李建成!

次子(秦王)唐太宗李世民!

三子(追封卫王)李玄霸:614年早殇!

四子(齐王)李元吉!

五子(追封楚王、庶出长子)李智云:617年被前隋阴法师所杀害!

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

长子(无冕太子)恒山王李承乾!

次子楚王李宽:庶出,过继李智云,早殇!

三子吴王李恪:庶出,隋炀帝外孙,被害!

四子魏王李泰:嫡出,短暂过继李玄霸,后归宗嗣,参与竞争太子之位,被害!

五子齐王李佑:庶出,过继李元吉!

六子蜀王李愔:李恪同母弟,被害!

七子蒋王李晖:庶出!

八子越王李贞:庶出,武则天篡位,起兵反武失败,被杀!

九子(晋王)唐高宗李治:嫡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