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青山區”概況

青山區隸屬湖北省武漢市,北緯30º37´、東經114 º26´,地處長江中游南岸,西起羅家港,經和平大道、友誼大道與武昌區相連;東至武漢化工區八吉府街,隔江與新洲區陽邏街相對;南與洪山區和平街、東湖高新花山街接壤,傍東湖風景名勝區;北沿長江,面對天興洲,隔江與江岸區諶家磯街相望。

湖北武漢“青山區”概況

青山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地面積80.58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43.37萬人(2015年末),轄10個行政街道、1個管理委員會、1個經濟開發區,82個社區居委會和12個行政村,[2]榮獲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柔力球之鄉”、“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省級文明城區等稱號。

歷史上,青山地區境域隸屬變遷頻繁。1951年12月,第九區全部劃入武漢市,成為武漢市青山行政區。1952年6月,武漢市青山區撤銷,重新劃歸武昌縣,仍為第九區。 1955年2月,隨著建設國家鋼鐵基地和城市發展需要,武漢市南湖區3個鄉、東湖區1個鄉合併組建青山區。

歷史上青山境域隸屬變遷頻繁。西周時期為鄂國領 地,周夷王時一度屬楚;秦統一中國後為南郡轄地;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屬江夏郡沙羨縣;東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沙羨縣為汝南縣,屬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 年)改汝南縣為江夏縣。

清康熙《江夏縣誌·疆土篇》記載: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尾亙長湖,首枕大山,山下有磯,曰青山,又有青山口、青山鋪、青山磯之稱。

民國元年(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青山境域先後為其第八區、六區、五區。

民國38年(1949年)6月,武昌縣全境解放,青山境域為縣轄二區、九區。

1951年12月,首建武漢市青山區,1952年6月因故撤區;1955年2月再次建區至今。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青山區地理位置為北緯30°37′,東經114°26′。境域地處長江中游南岸。青山區境西起羅家港,經和平大道與武昌區相連;東至洪山區建設鄉,隔江與新洲區陽邏街相對;南與洪山和平鄉、花山鄉接壤,傍東湖風景區;北沿長江,面對天興洲,隔江與江岸諶家磯相望。2009年,境域總面積80.47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居中低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富雨豐,無霜期長。 夏冬兩季,各約4個月;春秋兩季,各約2個月。秋旱少雨多晴,春雨多於秋雨。冬季多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冬冷夏熱,氣溫動態變化甚微,年平均氣溫最大值為17.5攝低度,最小值16.1攝氏度,無霜期237至271天。

青山區是華中地區工業重鎮,“國家環保產業基地核心區”,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中國第一冶金建設公司、中國石化集團武漢石油化工廠、中冶集團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中鋼集團武漢安全環保研究院、中國華電集團青山熱電廠、中國長江航運集團青山船廠等一批國家大型企事業單位雄踞青山,形成了冶金、化工、環保、電力、機械、船舶、建築、建材八大支柱產業。全地區稅收過億元、過千萬元的企業分別達7家和16家。

2001年至2005年期間,以鋼鐵、石化和環保產業為特色的現代製造業快速發展,國家環保產業基地核心區和經濟開發區建設初見成效,商貿、房地產等服務業穩步發展。累計實現區級生產總值405億元,年均增長13.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億元,年均增長10%;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85.61億元,年均增長21.5%,總量列全市第一;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7.09億元,年均增長20.5%;實現工業增加值672億元,年均增長15.4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0億元,年均增長9.3%。

2005年青山區全地區實現稅費收入97億元,列全市各區之首。全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050元。

2012年,武漢市青山區GDP為605.44億元,人均GDP120749.90元。

第二產業

2006年,青山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3戶)完成工業總產值724億元,同比增長3.7%;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10億元,同比增長3.1%;區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0戶)完成工業總產值92.89億元,同比增長28.95%;區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7.06%億元,同比增長28.63%。青山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在全市15個工業目標考核單位中,排名第六位,在7箇中心城區中排名第一位。

第三產業

2006年青山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42億元,同比增長15.18%。不斷加強市場改造和監管,深入開展商業企業內部改革,進行農貿市場改超市與賣場整修。全年有3個生鮮市場進行了改造,即二十三街市場投資80萬元、工人村七街市場投資36萬元、廠前市場投資400萬元先後進行改造。中百集團青山商場2006年投資600萬元對整個商場進行了全面整修,引進部分名牌產品上櫃,從而吸引了大量顧客,有效地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