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的世界》第12章 墨家先知 第4節

第4節 墨家邏輯

曾有一個魯國人獻給宋國國君兩副玉製連環,揚言天下絕頂聰明的人才能將這兩副連環解開。宋國國君傾盡舉國最優秀的專家和智囊,也未能解開這副連環。就在他窘迫萬分之時,一位墨家辯士聞訊風塵僕僕趕到宮廷,輕易地解開了其中一副,完了來一句:“都已經解開了。”他解釋道:“另一副連環本來就不可解,不可解便是這副連環的解。”

一席話說得眾人云裡霧裡,打聽這位辯士的背景,才知道他叫倪說,正是他提出了震驚一時一驚一乍的著名論題——“白馬非馬”。

所謂“白馬非馬”,即“馬”是“馬”,“白馬”是“白馬”,“白馬”與“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白馬非馬”論折服了當時許多誰也不服誰的名辯智士,詭辯之術蔚然成風。這時候,墨子站出來了,他輕輕鬆鬆地用他專屬的墨家形式邏輯擊倒了這名自鳴不凡的辯士。

墨子以雷霆萬鈞之勢列舉了四種推論:“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驪馬,馬也,乘驪馬,乘馬也。車,木也,乘車,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且讀書,非讀也。好讀書,好書也。桃之實,桃也。棘之實,非棘也。”這句話可解釋為:白馬是馬,所以騎白馬,可以說是騎馬,驪馬也是馬,所以騎乘驪馬,也可以說是騎馬。車是木頭做的,但是人乘坐車上,卻不能說是在乘坐木頭。船也是木頭做的,但是進入船艙,也不能說是進入了木頭裡。讀書這種行為不能稱之為讀書;喜愛讀書,才是喜愛書籍的表現。桃樹的果實是桃子,荊棘的果實卻不是棘刺。

墨子在這裡首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指出“闢”、“侔”、“援”、“推”四種辯論方式的邏輯要求與常見邏輯錯誤。墨子的邏輯學與亞里士多德邏輯、古印度因明學並列為形式邏輯(普通邏輯)三大源流。

春秋時,有個叫屍佼的人這樣定義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來曰宙。”幾百年後,雄心勃勃的科學啟蒙者墨子用更系統而嚴密的語言來描述他所觀察的宇宙,以一部《墨經》流傳於世。

《墨經》分《經上》、《經下》、《經上說》、《經下說》四篇。《經上》大都是原理、定義、界說;《經下》建立論題並論證;《經上說》和《經下說》是對《經上》和《經下》的解釋與闡述。

希臘人芝諾提出過一個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悖論:阿基里斯(即《荷馬史詩》中的善跑英雄)追不上烏龜。奔跑中的阿基里斯永遠也無法超過在他前面慢慢爬行的烏龜,因為他必須首先到達烏龜的出發點,而當他到達那一點時,烏龜又向前爬了一段。中國的道家也有類似的悖論,如莊子為證明他的虛無主義,提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墨子化解了這一千古疑難。他設想有一條線ab,從a端向b端前進,進到全長一半c,則斫去,剩餘cb是全長的一半。再如前法取cb一半,剩為全長四分之一。如此取至無窮多次,最後必將到達線的最前端b。這正是數學上的極限逼近原理。直到1655年英國的瓦里斯出版《無窮算術》,才有“極限”概念的正確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