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木屋

新中式这两年炙手可热,谈到新中式若追溯到源头,梁思成先生是一位不可磨灭纪念碑式的人物。他不光是一个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实践者。他以一个建筑学者的身份,去走访、察看了大量的中国建筑遗迹。梁思成提出建“中而新”是上品、“西而新”为次、“中而古”再次、“西而古”是下品之下的设计理念。发展至今,新中式即:传承传统中式风格的精髓,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为前提,融合适合现代化发展的西方思维,二者结合形成“新”的中式模式。新中式的设计规划,具备三大要素是社会性、功能性和精神性。在设计中,只有达到了这三性,同时营造“与人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才谓之新中式。

新中式木屋

新中式木屋

简单到线条复杂到多面,中式建筑包罗万象,就算单一或复杂的直线条就能完美的诠释建筑或装饰风格。

新中式与传统中式的区别。

很多时候大家都习惯把“新中式建筑”称作“中式建筑”。这种叫法严格来说是不严谨的或者说是错误的。目前市面上所有“中式项目”,都是通过改良、创新而来也就是我们现在多数看到的“新中式”。不过谈到新中式绕不开,也无法躲避的便是传统中式。

新中式木屋

梁先生撰文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九大特征,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式建筑,其中最主要的六条概述如下:

1.木构:

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具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2.斗拱:

斗拱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举折,举架:

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作“举架”。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

4.屋顶: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5.构件交接: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其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6:砖瓦材料:

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做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这些也都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特征。

新中式木屋

新中式木屋

新中式木屋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的表述更为清晰:

关于中国建筑之将来,更有特别可注意的一点:我们构架制的原则适巧和现代“洋灰铁筋架”和“钢架”建筑同一道理;以立柱横梁牵制成架为基本。中国构架制度与现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则,将来只需变革建筑材料,主要结构部分则均可不有过激变动,而同时材料之可能,更作新的发展,必有极满意的新建筑产生。

新中式教于传统中式其核心在一个“新”字上。它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上的拷贝,而是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时代背景下的演绎。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并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融汇,在创作现代建筑的同时,又赋予了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时代的“新”中式。

新中式木屋

新中式木屋

新中式木屋

新中式的地域区别(南北的差异)在目前最为常见的新中式建筑总体而言可分为两类:北方的皇家派和南方的雅致派。

北派:庄重威仪,皇家气宇

坊巷、庭院、门头,是这类新中式建筑的核心。高墙围合、注重礼序感,无论是建筑规划还是园林营造主要借鉴于皇家,材质上多选用灰砖、汉白玉,多引入抱鼓石、宫灯、匾额等古代王宫贵府建筑元素,形成雄浑宏大的气势。

南派:粉墙黛瓦,江南韵味

白墙青瓦、马头墙、飞檐是这类新中式建筑中的突出特点,庭院布景则主要突出江南园林的小桥流水、温婉别致。整体形象如同中国水墨画,淡丽清雅,富有诗意美感。当然这两者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贯通的,比如北派在园林上可以借鉴南方的造园手法,南派亦可以汲取北方建筑的代表性元素。

新中式的时候,要具备三大要素是社会性、功能性和精神性。在景观设计中,只有达到了这三性,同时营造“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才谓之新中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