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帽兒山到東團山,這裡將吉林市的建城史再提前1800年

很多人以為吉林市的建城史應該是從清朝開始,大約400年左右,然而,隨著對歷史遺蹟和考古研究,吉林市建城史大約2200年左右。這些在帽兒山古墓群遺址、東團山遺址、平地城南城子得到驗證。追尋歷史遺蹟,我們特意踏查這一片充滿著神秘歷史的區域。

帽兒山墓地遺址

從帽兒山到東團山,這裡將吉林市的建城史再提前1800年

從帽兒山到東團山,這裡將吉林市的建城史再提前1800年

從吉林市豐滿區永安村二隊附近的濱江東路上我們可以看到吉林市帽兒山墓地的保護碑。國務院於1996年11月20日公佈帽兒山墓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寫道:

帽兒山墓地是我國東北地區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漢、魏時期墓群。其範圍以帽兒山為中心,北起龍潭山麓,南至炮手口子一帶,西至松花江右岸,東至裕民村附近,總面積為十五平方公里,墓葬總數達上萬座。1985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這裡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清理土坑木槨墓二百餘座,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帽兒山墓地是一處重要的古代遺存,它的發現和發掘,為我國邊疆考古及古代夫餘的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只見遠處層巒疊嶂,山腳下是農地。就是在這裡,考古的工作從未停息。按照碑文所說的範圍,帽兒山墓地遺址範圍除了眼前這山這農地,還包括松花江畔右岸的東團山和平地城南城子。

東團山山城和平地城(南城子)

從帽兒山到東團山,這裡將吉林市的建城史再提前1800年

待走到豐滿區永安村二隊路牌處,左轉進入鄉村小路,便可以來到東團山。 東團山山體與平地城緊鄰,也就是說平地城位於東團山腳下。

從帽兒山到東團山,這裡將吉林市的建城史再提前1800年

不遠處的碑文關於東團山遺址的簡介如是寫道: 東團山遺址包括東團山山城和南城子平地城。遺址地面曾採集到青銅時代、漢魏時期、高句麗、渤海、金等時代的文化遺存。21世紀以來多次進行考古鑽探和發掘,出主大量的歷代遺物,獲得一批重要的文物信息,對東團山遺址有了初步的較為全面的瞭解。東團山山城由三道城牆構成,南城子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夫餘國前期都城。

東團山遺址是一處延續時間較長、文化面貌豐富、遺蹟遺物眾多的古遺址,對研究吉林地區自青銅時代至明代的發展脈絡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而碑文所提及的南城子便是小路對過的這片土地。四座石碑予以說明,因時間較長,其中幾處碑文已經帶有歷史的印痕。

從帽兒山到東團山,這裡將吉林市的建城史再提前1800年

東團山平地城,俗稱南城子,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帽兒山墓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城垣近圓形,東南城保存較好,西南牆、西北牆基本毀掉。設南、北二門和護城河,曾出土過原始、漢、高句麗、渤海時期文物,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因此受法律保護。

按照碑文所示,此處平地上的高崗便是南城子所在地。步行環繞一週,與碑文文字描述一致,雖然歷經多年,但是從四周的地勢、殘留的牆體、散落的泥沙,應該就是南城子。只不過眼前的這裡早已開荒種地、葡萄和林木栽植。雖早已沒有古城池的模樣,但是痕跡卻歷歷在目。

從帽兒山到東團山,這裡將吉林市的建城史再提前1800年

從帽兒山到東團山,這裡將吉林市的建城史再提前1800年

從帽兒山到東團山,這裡將吉林市的建城史再提前1800年

夫餘國是東北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關於南城子和吉林市建城史的關係,吉林市龍潭博物館陳列曾有這段描述:

經由幾代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考古調查,同時結合古代文獻記載,現已確認龍潭區龍潭山麓至東團山麓長達2.5公里長的臨江高崗地就是夫餘政權的前期王城所在地。由此,吉林市的建城史也相應前溯到2200年的西漢初期,其建城史向前推進了1800年。

遺址保護進行時

查閱國家文物局相關網站,看到一則2016年關於印發《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的通知,通知提到的大遺址保護關於吉林省的大遺址內容如下:

高句麗遺址(洞溝古墓群、丸都山城與國內城、羅通山城、自安山城、龍潭山城、萬發撥子遺址)、渤海遺址(西古城遺址、八連城遺址、龍頭山古墓群、六頂山古墓群、蘇密城、磨盤村山城)、帽兒山墓地、遼金捺缽遺址(城四家子城址、春捺缽遺址群)。

查閱吉林市人民政府網站,有這樣一篇關於2017年吉林市松花江百里生態長廊的文章,其中部分文字為:原真吉林印象區,從江灣大橋至龍潭大橋,全長6公里,本區段具有良好的景觀環境,擁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

利用龍潭山、東團山、帽兒山、聖母洞形成歷史文化主題區,打造遺址公園、溼地公園,同時增強龍潭山與松花江之間的互動。規劃修復區段內的生態植被,打通東團山節點,完善濱江慢行系統連續性,增加岸灘地可達性。

兩千年前的夫餘都城,是這個城市建城史的起點。 歷史的腳步總是在不停地向前走著,但誰也不能抹掉吉林市在2200年前時的印記。而正是這些歷史文化遺蹟,讓我們生活的城市更加具有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也走理由相信,未來這裡或將成為文旅新版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