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來源中山商報

宗祠風雲

省城廣州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陳家祠,而中山也有一座歷史悠久的陳家祠。這座宗祠名叫陳氏大宗祠,位於南朗鎮茶東村,始建於明末,重建於康熙甲戌年(1694年),比省城的還要早一個朝代。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歷史悠久,恢宏大氣的茶東陳氏大宗祠。夏升權攝

現階段,中山以梁姓、黃姓人口居一二位,陳姓只能排到第三,但放眼全省卻獨佔鰲頭。珠三角流傳的諺語:“天下李,廣東陳,黃林滿街排”談及的便是這一現象,最新資料顯示,中山現有陳姓人口11萬多,而茶東陳氏大宗祠亦是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姓氏淵源

星羅棋佈待朝夕


陳姓為中國第五大姓,人口超過7000多萬。廣東為當代陳姓第一大省,全省陳姓人口占全國陳姓總人口的14.7%,佔本省總人口的10.52%。據史料記載,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了,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此後,陳姓在中原發展成為名門望族。南宋期間,因金兵南侵,中原姓氏大批遷入廣東。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茶東村陳氏的歷史淵源,要回溯至宋末(公元531年),南雄珠璣巷人陳宗公由茶園地遷到邑城(今江門一帶),至元順帝期間(1333-1367年)其後裔陳玄保遷來南朗建村,為紀念故地命名為茶園。後來,茶園分為東西兩邊,陳玄保的三位孫子,陳裡政分居茶東,陳里正分居茶西。陳玄保的另一位孫子陳里仁,無兒無女,卻坐擁一祠——里仁祖家祠。它位於陳氏宗祠群入口第一處,大門有這樣一副對聯:“鎮國英風遠,傳家福廕長”。原來,陳里仁15歲時應徵入伍,驍勇善戰,後來奉旨率部出戰瓊州(今臺灣一帶),戰果輝煌。班師回朝之際,由於面聖心切,他不畏冰封千里策馬過河,不料途中冰塊消解,不幸連人帶馬墮河。此後,朝廷追封其為鎮國將軍,加封感應普聖侯,廟刻像,並賜龍牌石獅。茶東村的後人,興建里仁祖家祠,以示紀念。

祠堂構造

明清舊韻傳承情


南朗鎮欖邊村往東有一條公路通往橫門,從岐關公路轉進橫門公路,旁邊是茶西村,走約一兩公里就到了茶東村。從茶東村村口的牌坊往左轉,一眼便可望見頗具氣勢的陳氏宗祠群。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南朗祠堂分佈廣,除臨海幾個漁村及水上人家聚居的地方外,每條村都有祠堂,少的三五座,多的十幾座。箇中佼佼者,又屬陳氏宗祠。里仁祖家祠、陳氏宗祠、貢三陳公祠以及淨溪陳公祠四座祠堂連座排開,氣勢恢宏。要知道,宗祠的規模大小,奢華或是簡陋,能折射出一個家族在歷史上的經濟、政治地位等信息。四個祠堂連成一片,在嶺南現存的宗祠中是比較少見的。

陳氏宗祠坐北朝南,為三進三間佈局,硬山式郭耳風牆磚木結構,闢有廂房雨廊,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整座宗祠的穿鬥抬梁木雕,形象逼真,做工精細,抬梁斗拱均以木榫嵌接,不用一顆釘子,彰顯了嶺南建築藝術的高超。此外,宗祠的門堂、中堂和祖堂的屋脊都是本土歷史建築中常見的龍船脊,這也體現了中山河網密佈、舟楫代步的地理特徵。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陳氏宗祠坐北朝南,為三進三間佈局,硬山式郭耳風牆磚木結構。

陳氏宗祠門口兩邊有花崗岩護欄,雕刻的花卉葫蘆和八仙人物浮雕均保存完好。步入門內,天井足足有籃球場那樣大,都用花崗岩鋪設,兩旁是連通的大廂房。移步前行,可以看見名為“星聚堂”的大木匾懸掛在正樑中間,頗有氣勢。據《南朗名人勝蹟》介紹,有關陳氏宗祠牌匾,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相傳陳氏族人曾請求皇帝為他們新建的宗祠御筆題寫一個“陳”字,皇帝答應了,轉身卻鬧了個糊塗,把他們的姓氏記錯了,結果把“陳”字寫成了“陸”字。連姓都寫錯,當然不能用,但到底是御筆,陳氏族人也不捨得扔掉,經反覆商議,決定只用它的偏旁“耳”,另請書法家補上偏旁“東”。因此,陳氏宗祠匾額上有半個由皇帝題寫的“陳”字。

斗轉星移,滄桑鉅變,陳氏宗祠在新的年代又被賦予新的功能。近百年來,茶東陳氏的後人有很多在港澳或海外打拼,現在全村200多戶人家,幾乎每戶家裡都有僑胞關係。每年春節或清明,祠堂成了外出同胞尋根謁祖的重要場所,成為連接僑胞與故土的紐帶。一炷清香、一個叩首,一瞥凝望,一句鄉音,寄託了他們綿長的情感,這是對根的認同,對故土的眷念……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整座宗祠的穿鬥抬梁木雕,形象逼真,做工精細,抬梁斗拱均以木榫嵌接,不用一顆釘子,彰顯了嶺南建築藝術的高超。

村居環境

滄海桑田有人家


陳氏宗祠前,有一座公園大有來頭。園內,亭臺玲瓏別緻,水流潺潺,樹影婆娑,自成一景。這個公園在清代就已經存在,是南朗乃至於中山保留較完好的一處清代公園。園內還有一座古老的五度橋,相傳有500多年的歷史,比陳氏宗祠還“老資格”。這座橋由4尊方形長條2米餘花崗岩石插入河床作墩,並列兩長條花崗石為橋面,因橋面連接為五截,故稱五度橋。

相傳清乾隆年間,茶東村開設了圩場,由於圩場售賣的物品大部分是從東面湧口門水路經豐埠湖運入,故取名為東來圩。隔著一個豐埠湖,周邊鄉民外出,基本依靠木艇代步。外地來東來圩做生意的商賈,往往用木艇載上日雜土產、生果油糖、火柴煤油、農具木材,甚至缸瓦陶瓷在茶東村口的渡頭上落,然後肩挑貨物入東來圩席地擺攤設檔,費時又費力。不久,茶東村陳氏族長老及掌權人士合議興建五度橋。橋建成後,大大方便了來做生意的商人以及周邊的湧口門、湧口、左步、龍穴頭等地鄉民的出入。此後,來趁圩的民眾逐年增加,促成了圩市的繁華。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世道在變,豐埠湖的命運也在變。由於湖內積淤,四周不斷圍墾造田,原來縱橫的河涌,有的改道,有的被圍填。與此同時,東來圩被新建的欖邊圩所取代,茶東前後亦修有黃泥小路通行,於是昔日行人絡繹不絕的五度橋,變得冷冷清清,甚至被人遺忘在一角。直到上世紀80年代,茶東村多位海外及港澳鄉親發起並捐資修葺茶東公園,地處公園中間位置的五度橋才以新生的姿態,迴歸四里八鄉村民的視線中。眼下,暑期未消,茶東村的不少老人常聚在這兒乘涼拉家常。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陳氏大宗祠,中山現存最大的祠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