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的貴族——鄉紳

清帝退位,代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徹底結束,這是我們歷史書上一直告訴我們的,但實際上遠在秦朝,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便就取消了分封制,採用了郡縣制。封建王朝的說法,就已經不能再來表述中國古代王朝的政治體制了,雖然此後分封制也曾復活,但是中央集權制的體制還是被中國之後的歷代王朝所沿用。

舊中國的貴族——鄉紳

在一個龐大的帝國之下,如何有效的對地方進行統治,就成了中國此後所有皇帝需要考慮的事情。但不管皇權有多大,皇權不到鄉的模式,卻大抵沒有變過。仔細想一個問題,中央集權制下地方官員的任命權是皇帝的,地方上一個官員或因為疾病,或因為事故突然暴斃,地方要上書中央通知官員死了,需要重新派任一位來。古代的交通可以想象,幾千年來人類移動的最大時速都沒有超過20公里每小時,假如就在京城附近還能迅速通知,像廣州一帶的官員去世,等到京城知道,再發文通知地方官員上任,地方官員再上京報個道,領個聖旨,再回廣州,中間沒個半年的時間根本搞不定。

地方上半年沒有管理者,豈不是要亂套?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個樣子的,往往等到新官員到地方後,他會發現即便半年沒有地方官,但地方上人的日子還照舊過,不是說當時真就民風淳樸,犯罪率低,而是因為地方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叫做鄉紳。

舊中國的貴族——鄉紳

鄉紳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他們的定位完全就如為了搭配中央集權制度的存在而存在。在古代地方政府中,除了官員之外,還有六房書吏和三班衙役,雖然同在政府工作,但是三班衙役卻不在政府編制之內。哪三班呢?第一為皂班,主要是給縣老爺做儀仗隊或者審案之時立於兩邊嚇唬、懲罰人犯的;第二為快班,就是我們常說的“捕快”的那類人,捕快不是一種職業,它是一種合稱,捕快乾的都是抓人犯、破案、催租稅之類的活。第三為壯班,臨時召集的民工,有緊急情況時可協助守城等等。

舊中國的貴族——鄉紳

那這些人是誰發工資呢?沒有工資,衙役是役屬於義務職,本該由地方上的農民輪流服役。但是有些人有一身種田的本事,讓他去當衙役,地就沒人種,太虧了,於是就有人付“工資”讓其他人代替他去服役,漸漸地三班成了終身制的工作,而地方鄉紳就負責這些人的“工資”。

因此鄉紳身上也就有“徵召民夫、繳納稅款、收公糧”的職責,一般情況下鄉紳不會過分剝削農民,因為他們需要百姓去租他們的田地,他們靠著收租過日子。農民有活路,他們才有飯吃。

那如何成為地方鄉紳呢?光有地的是地主,鄉紳擁有特權的同時,也要求他們做更多事情,幫助地方修房屋、祠堂、書院、道路、橋樑,那個時候叫做“捐”。實際上在廢除科舉後,各地鄉紳成為創辦新式學校、引進西方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的主體,並把子弟送到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留學;一部分人回國後創辦大學、建國後成功試爆原子彈等。

舊中國的貴族——鄉紳

這和西方世界的貴族階級就很像了,歐洲的貴族一方面也是靠收租過日子,另一方面他們還承擔著守護地方平安的職責,當國家需要打仗的時候,貴族要從自己的屬地徵兵,但是他們在戰場上是要衝在第一個的,因為權力和責任是對等的。

回看中國古代歷史,擁有特權,同時還被要求做同等義務的階級,似乎也就鄉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