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关注的高考试卷是如何命制的?

一套成熟的高考试卷面世会经过哪些流程?是由哪些人命制的?命制过程到底有多严密呢?

大家都关注的高考试卷是如何命制的?
大家都关注的高考试卷是如何命制的?

命题时间

每年的4月末、5月初,高考命题工作将秘密开展。命题工作大概持续半个月左右,剩余半个月用来微调和印刷。

命题前的准备

确定命题人

一、命题人组成

高考命题人由三个群体组成:大学教授、高中老师和学科教学研究者(教研员)。三者的比例依次递减,即大学教授占的比例最大,一般学科的命题组长为大学教授。教育部考试中心有一个专家库,里面汇集了各地适合命题的教授资料。

为什么高考命题人以大学教授为主?

这是因为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需贯彻到高考中;高考试卷的命题精神,又引导着高中教学。

显然,高中在职教师与教研员作为高中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对高校的人才需求不如高校教师把握精准,而且有太强的主观性。

二、如何选拔命题人

标准可简单描述为“一优三非”。

一优:即在行业内非常优秀,高校老师一般都是高级职称,高中在职教师和学科教学研究员一般是有长期教学经验或研究经验的特级、高级教师。

三非:

1非:指的是高中教师不能是担任高三教学的教师。因为每名教师的教学都有自己的侧重和偏好,这种偏好会体现在他的命题中;

2非:指的是不能直系亲属参加当年的高考;

3非:指的是未参与过高考补习、辅导、讲座、编写教辅资料等工作。

确定成为命题人后会签署一份儿严密的保密协议,对外统一口径声称“出差”等无关的事情,然后让大家乘坐指定的大巴,一般要到机场安检。

虽然成为高考命题人是一种极高的赞誉,但这项工作也需保密长达几年之久。

基本上每个省的命题人都要集中到机场安检,安检非常严格,除了基本的电子设备不能携带,不能带任何有字的东西,纸笔全部没收,甚至包括眉笔。之后便被统一带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当然,在命题过程中会更加严密。命题老师首先中断对外的一切联系,给家人报平安也是有专人负责。24小时有人站岗,电话有监听,电子设备被干扰,不能私自离开驻点。

命题过程

命题工作强度大。基本上从早上8点,一直要忙到午夜。由学科组长带领,大家共同完成试卷。

一、命题流程

每个学科的每个题型,由两位命题人负责,每个题型初步出15道题。然后,选题人要从每个题型的15道题中,选出最优秀的题进行组合。

选完题后,有工作人员负责把题目跟网上和市面上的所有参考资料进行对比,题目和解题思路超过50%雷同的,会被换掉。

筛选完后,经学科秘书和命题组长审核,最终选出今年的高考题目和一套备用卷。命题工作大概会持续到5月份,一部分命题人出完题,做完参考答案就可以回家了。但选题人和各学科主持人要一直待到6月10日,进而转战阅卷工作。

二、命题原则

1.以教材及大纲为准绳

每一道题,一定要在考纲上有相应的考点对应。题意、描述、问题、解答,哪怕是字母顺序一个符号一个标点,要能够在教材处找到援引。

2.考纲的内容每大块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各有侧重

经常某道题的考点罗列及援引要比考题本身要长,并且绝对绝对不会出现超纲内容,这就要求命题人员要有极高的理论知识,不是简简单单说把考纲背下来就可以的。

3.“反押题”贯穿命题始终

高考命题组对高考教辅和网上押题信息的掌握,可以说是最全面的。出题的地方会有各种教辅资料以及官方教材。这些资料的主要作用并不是方便命题人员开阔思路,而是防止所出题目出现重复,尤其是后面的计算大题。某种思路一定不能被前人所用。如果命题过程中,有人提出某题和市面上某题差不多,那就一定要把该题找出来,此题就不用。

从出题到题目的标点符号,包括题目是否可能出现歧义,出题的顺序都要反复商榷,命题组一般会有两三个通宵不眠夜。

英语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还需要从近几个月的国外杂志中,几百上千篇中,挑选出主题积极向上的、生词量比较均衡的、语法涵盖全面的文章,进行出题。

语文作文的命题过程是基本是要翻阅所有的模拟题,坚决避免被预测。有时作文的命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有一次就是命题期间,一位命题老师的父亲去世了,后来这位老师得知的时候痛哭不已,伤心之余、后悔自己曾经没有好好陪伴父亲。这位老师的经历也刺痛了其他老师,引起共鸣,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与“生命”相关。

如果语文和英语的命题有一定的弹性,那么数学卷的命题特点只有一个:忠于课本。我们在听到这个的时候也很吃惊,每道题必须要在课本教材里找到援引。

考纲的内容每大块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和侧重。经常某道题的考点罗列及援引比考题本身要长,并且绝对不允许出现超纲内容,否则必须砍掉。

4.难易度要适宜,并且可以拉开档次

每年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分数段,客观题的得分率,一定要有具体的预测值,而且要对比往年。一般来说,所谓的“难一年易一年”也是存在这个考量的。不过这个难易程度很主观,平均分才是最客观的。具体到数学这科,平均分误差在三分以内。

对于命题组而言,考生个人分数不重要,群体的平均分才是考量的重点,试卷出来,平均分也基本定了。根据每年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分数段,客观题的得分率,一定会有具体的预测,而且会对比往年。

高考考题的制定,既要兼顾不同地区、享受不同教育资源的考生,又要分清楚层次,有梯度地选拔出尖子生。

测试试卷

题目拟定好后,要进行试题测试。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当命题完成后,会有数名考生提前考试,接触到刚刚定好的当年高考试卷,选拔标准是成绩中游,来自省内几个县市的主要中学。试考的成绩就是他们高考的最终成绩。根据测试生的成绩,命题人会对题目进行微调,在这种情况下,十之八九会将题目难度降低。

另一种是:考试院会请来没有参与命题的高中老师,到隔离区进行实考,并对试卷挑出各种毛病,最后再次修改,达成一致意见,试卷方可成型。

参与试题测试的老师可以说格外严苛,会对每一道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然后提出后经过反复研究,包括标点符号等不能出现一点差错。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达成意见一致,只要有一个人不签字都不过关。

交印试卷

这是最后一步,这时候已经到了六月份。一般会有几个印刷厂在动用警力的情况下,彻夜工作,印刷出所有试卷。

每种试卷其实都是两套,正式和备用。没有人知道哪套正式、哪套备用,正式和备用也不在同一个地方印刷。但如果没有极其重大情况发生,不经批准,高考是不会轻易动用备用卷的。

命题之后

虽然命题老师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但是命题老师和实考老师仍然不能离开隔离区,直到整个高考结束,他们才能回归正常的生活。

一位曾经参与过高考命题的教师口述这段经历,带你体验命题人长达40多天的神秘经历。

参与高考命题是早年的事情了,我们都签写过保密协议,不允许对身边人提起,这么多年过去,所以有些细节可能记不得了,只能简单说一下我的经历。

6年前的4月末,我突然接到一通电话,通知我去参加省厅一个集体活动,时间有点长,让我安排一下课程。电话里工作人员告知她必须保密,连身边的同事也不能说,接到通知的一两天后就去到指定地点集合。到达指定地点后,还有其他城市的人。在要求下,先签了规定得非常详细的长达几页纸的保密协定,然后就被要求上了指定的大巴。

大巴直接把我们拉到了机场,经过了格外严苛的安检。行李箱和衣物都要一点点细细检查,全身上下以及所带的物品必须没有一点是带字的,随身也不能有纸和笔。之后上了之前乘坐的大巴车,被大巴车拉着一路前行,绕了很远,走了近两个小时车程,才到达了一个群山环绕的地方。

我到现在都还不知道我们当时具体是在哪儿,所到的地方应该是半山腰上的一个院落,建筑物楼层不高,有点类似宾馆,但并没有挂宾馆的招牌。院落里工作区、住宿区、餐厅一应俱全。那个地方除了我们,没有外人去,就像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住进命题区后,命题教师们过上了像军人一样有规律的作息生活。几点上班,几点休息都有严格的规定,宿舍区和工作区大门、小门处都有门岗,非休息时间严禁我们回宿舍休息。而在住宿区内,每名教师都有一间独立的卧室,工作区内可以随意交流,一到宿舍区就进了自己封闭的小世界,相互之间不能交流。

而工作室的所有窗幔都拉上,厚重的窗帘下,开着日光灯照明,教师们不能随意走动,除了固定的休息时间,其余时间一直在研究、讨论题目。由于时间紧张,命题组教师们几乎天天都加班,题目没成型前,基本晚上11点才能回宿舍。

5月20日左右正卷出来后,命题组又开始了紧张的备用卷出题阶段,然后再次汇集各地的复习材料查重,保证不能有重题,所有工作直到6月初才完成。

高考命题工作关系到千千万万的高考学子,也关系到社会公平问题,是一件非常严肃甚至严苛的事情,每一位参与的老师都严肃、认真地对待。

对命题人而言,每年高考顺利的举行就是对命题老师们最大的褒奖。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