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聚力組建衛生人才“智囊團”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近年來,海東市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緊緊圍繞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遠”問題,綜合施策,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海東通過核定人員總量,實施同工同酬,全市醫療機構編制內的空編面向全省進行招錄,截至2018年底共招錄10批次,招錄大專以上新進人員共累計1295名,對改善醫療機構人員專業結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提高人員財政撥款比例,減輕醫療機構負擔。自醫改以來,財政將全市鄉鎮衛生院人員工資撥款比例提高到100%,市、縣級公立醫院在編人員(含同工同酬)撥款比例提高到80%以上、平均達到85%,對符合離退休條件的人員工資全部由財政負擔。為解決藥品實施零差率銷售造成對公立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收入損失,每年各級財政零差率補助資金達3000萬元,進一步減輕了醫療機構的負擔,提高了醫護人員工作積極性。

同時,通過多點執業的方式,全市各公立醫院與省內外三級醫院專家形成定期的服務協議,共與60餘名專家建立了長期協作關係,各位專家通過定期坐診、示教、手術示範、業務培訓及指導科室建設等方式,提升醫院人才的培訓。2018年根據省級安排,推進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印發了《海東市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允許公立醫院核定績效工資水平不超過上年度全省公務員年平均工資水平的40%核定績效工資總量的要求進行兌現,各縣區目前正在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核定工資總量,全市公立醫院醫務人員績效收入約在500至3000元。互助、民和、平安縣區6所公立醫院實行院長年薪制,最高達32萬元。

此外,進一步提高村醫待遇水平,強化村醫隊伍建設。從2016年起,對年滿60週歲並離崗的鄉村醫生給予生活補助。加強對村醫的培訓力度,自2016年起啟動實施“村來村去”的鄉村醫生訂單定向免費培養計劃,累計選送243名鄉村醫生接受學歷教育,為提高鄉村醫生醫療衛生技術水平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