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同朝代的五彩瓷特徵

五彩瓷,是一種釉上彩瓷器,其基礎是宋元時期的低溫釉上加彩瓷。五彩瓷的製作要先將素光瓷胎燒好,然後用各色彩釉在瓷器表面繪製紋樣,最後再入窯經600~900攝氏度低溫二次焙燒而成。雖然名為五彩瓷,但是實際上瓷器上的顏色並不限制必須或者只有五種,往往三種及以上的瓷器都可以稱為五彩瓷。五彩瓷的顏色豐富,一般多見黑、白、黃、紅和綠色,發展到後期則又增加藍、紫二色,另有其他色調點綴。

明朝不同朝代的五彩瓷特徵


五彩瓷的起源早在宋元時期,目前研究發現金代磁州窯系的釉上加彩當為釉上彩的原始階段。只是在宋元時期的瓷業發展中,五彩瓷處於萌芽階段,尚不成熟,直到明代,五彩瓷才真正拉開了輝煌的篇章。我們說到明代五彩瓷,一般是指兩大類,一種是單純的釉上五彩,另一種是以釉下青花為地的釉上五彩,即青花五彩。這兩類五彩瓷都是明代的出色作品,其中尤以明代青花五彩最為傑出。

明代由於制瓷重心轉向景德鎮,各種瓷器技法高度彙集,五彩瓷也因此有了發展空間。明代五彩瓷的發展基本可以類比為五彩瓷的幼年至青壯年時期,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階段,每個階段均有不同特徵。

明朝不同朝代的五彩瓷特徵


明代五彩瓷的初始期是洪武至永樂年間。這個時期單純釉上五彩瓷很少見,從為數不多的傳世品來看,洪武五彩瓷胎壁勻稱,較為輕薄,但是造型、紋飾偏粗狂,尺度比例上不夠嚴謹,以紅彩為主的五彩居多。永樂年間五彩瓷變化主要體現在釉上紅彩以外,出現青花紅彩、白釉地孔雀綠彩甚至、黃地綠彩等。

明代五彩瓷進入發展期則是在宣德到正德年間,有種少年勤讀書的意味,產量非常大。宣德紅彩的色調更為濃烈,紋樣線條粗獷。其後的正統、景泰、天順出現官窯瓷空白期,一直到成化年間明代五彩瓷才有實物傳世。成化五彩瓷基本以青花五彩為主,構圖精巧活潑,彩繪技巧精純,黃彩的大面積使用使得圖案更加濃豔厚實。其後的弘治、正德兩朝,前者的主要品種是白地綠彩及黃地綠彩,後者則多用紅、綠、黃三彩,其中綠彩以翠綠和孔雀綠居多。

明朝不同朝代的五彩瓷特徵


嘉靖至萬曆時期是明代五彩瓷最成熟的階段,像青壯年學有所成一般,在數量和質量上均趕超前朝。嘉靖五彩瓷造型圓渾飽滿,紋飾粗獷豪放,釉料以黃、紅、綠、紫、孔雀藍、黑等為主,彩繪圖案上紅、綠、黃為主色,亦出現金彩。萬曆年間五彩瓷構圖清新疏朗,圖案紋樣滿密,還採用了鏤空工藝或雕塑手法。在風格上,萬曆年五彩瓷沒有太大變化,但是不如嘉靖五彩上用孔雀綠釉多,這也是兩者主要差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