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和《潜行者》这两部科幻题材的电影?

夏梓琪


看过潜行者,这是一部注定为少数人欣赏和理解的影片,尤其是在中国。 即便是在它的观众中,如果不经过仔细的思考恐怕也很难体味出导演塔可夫斯基真正的精神主题。 老塔是一个自成一派的艺术大师,他擅长通过庄重和沉郁的手法和镜像去展现精神主题,在《潜行者》里,我始终想要搞清楚,老塔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精神主题,在没有获得答案之前,我尝试过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影片以及影片的蓝本--小说《路边的野餐》,甚至我对老塔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父亲都做了一些了解,我不知道我的方法对不对,但多了解一些,会使我的眼界更宽阔一些,信息量更多一些,对于判断也许就更客观一些。 这一切得益于我对诗歌的理解,而老塔和他的父亲都是诗人。 有人将老塔称之为诗人导演,是说老塔本人是诗人,也是在说他导演的电影延习了诗意的风格。这一点我笃信不疑,老塔将黑白和彩色的画面运用的出神入化,极富隐喻意义的长镜头像极了在默默诉说的诗行,对于主题,却从不一语道破,尽量多的将余地留给留给了观众,这一切就是诗的属性,多意性和朦胧性的体现。 事实上,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也就电影的多意性做过论述,他反对对电影做太多的剪切加工(蒙太奇手法),因为这会将导演的思想和意图强加给观众,他提倡用长镜头来尽可能的客观和完整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体味。所以,我看完电影之后,在直关的感受之下,我尽量发挥了想象和分析,我想这符合老塔的期望--别人对他电影的理解,于是这部电影就成了观众眼中的“汉姆雷特”。 电影是在严肃和深沉的格调中展开的,三人行小组在寻找神秘之屋的途中,互相嘲讽,互相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和愤懑。向导向作家和教授讲述了他的师父,另一个向导“野汉”的遭遇,野汉和他的兄弟在完成一次带人入区的过程中,他的兄弟失去了双腿,野汉情急之下进入了神秘之屋,向神秘之屋许下了心愿,希望他的兄弟完好如初,但这心愿并没有实现,野汉从神秘之屋出来后,变成了富翁,这才是他心底的真实意愿。神秘之屋只会向人心深处的意愿兑现,而经过理智修正后的心愿是无效的,于是野汉自杀了。向导和作家以及教授在经历了种种努力之后,来到了神秘房间的入口,作家和教授却害怕了,向导则失望了。作家和教授害怕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一旦被神秘房间所实现,会不会造成某种灾难,对自己或是对这个世界。作家和教授经过这一路,认识到人性深处的恶,虽然经过道德以及理智的约束,但人性之恶从未从心底抹去,而之前作家宣称的入区寻找灵感以及教授说的想探究神秘之区的真相,极有可能都是道貌岸然的说辞,真正隐藏在两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则不得而知。向导的失望在于,他所引领的人在临门一脚却放弃了最初的愿望,这让他很有挫败感,感觉自己失去了活着的最后价值。 老塔在前期的种种渲染和隐喻的表达后,交代了三人入区的结局,三人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影片的色彩也变成了黑白,但和影片开始不同,会间歇的变成彩色,这是否代表着归来之人获得了感悟呢?失望的向导疲惫的回到家里,得到了妻子细心的照顾,这位平凡的女人的独白也许说明了什么,她在最初嫁给这位潜行者时,受到了她的母亲的警告,但她并没有后悔嫁给这位潜行的向导,她虽然时常会感到痛苦,但正是这痛苦,才让她意识到了幸福的存在,苦中作乐的幸福。 对于未知,以及对未知的期许,我们应该报以什么态度,是恐惧?是接纳?还是逃避?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存在于内心深处,在未知面前,人性会一览无余,人类文明进化出来的理智、修养、乃至道德则形同虚设,人类能做的,也只能是在抵达未知之前,拒绝触碰未知,这也许就是老塔通过影片想表达的精神主题吧,亦或是精神主题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