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明月心


没有读遍王小波地所有作品,但是很喜欢他,所以我只能算是个路人粉——虽然很想说自己是铁粉,实力不允许。那就站在一个对王小波没什么研究,单纯的盲目崇拜地路人粉地角度,说说我眼里的王小波。



小黄书写的如此清新脱俗

我说王小波写小黄书极其熟练,当然现在看来这是百分之百的玩笑话,可是回归到我的大学时代,这又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第一次读到王小波就是在大一的时候,我是读书很少的人,罕见的心血来潮去校图书馆看书,无意中看到的就是《王小波全集》,那本书都被翻烂了。第一个故事就是《黄金时代》,第一章就是关于陈清扬的大篇幅描写,乳房、姓器、处女、破鞋、姓能力……想当初,我还是个纯情少女,视《挪威森林》为小黄书的单纯学生啊,在看到这么赤裸的字眼时是多么震惊!怀着对人类起源的好奇,我偷偷摸摸把这本书借了回来。

我第一次带着书在教室里看的时候,被班上的男同学嘲笑了,说我看小黄书,搞得我很尴尬,后来就把小说得封面取了下来,偷着看,书里得内容太吸引我了。原来有的人真的可以把难以启齿冠以更深刻的意义,这个人就是王小波。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坦诚、真实的人,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身边的人,他们真实的存在着,努力的生活,不乏喜怒哀乐……这是一个怎么样认真活着的人,才写出这样的故事呢?

直到现在,我一直认为王小波是最真诚,最坦荡的人,没有之一。

以俗人沾沾自喜

在早些年的网络时代,企鹅独领风骚,QQ空间是真正的文青聚集地,很庆幸,我也是当时的傻逼青年之一。在网络上,我喜欢过、崇拜过很多人,这些人无一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真实”,是我自以为的真实,这种真实的表现很可能就是粗俗。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把这种粗俗修饰的让人欲罢不能,比如那个我关注了好久,QQ昵称叫做“王二”的人。

这个王二当然不是王小波的王二,可是这个王二又确实是小说里的那个俗人。显然,我认识的王二应该也是一位王小波的忠实粉丝,他的QQ空间有大量的模仿王小波的日记,每一篇我都看。这些日记里都是些日常琐碎,记载的大学生中最不起眼的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食堂的饭菜、喜欢的女生……青春年代,情感的表达委婉又青涩,这位王二同学却是直白到粗俗,即使对人生的思考也是王小波式的,看似毫无意义实际又寓意深刻。

王小波,小说里的王二,网络上的王二,让我猛然发现,在真实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一个人,但是当拉上厚重的幕纱之后,这些人又活跃在各个角落……所以,这个王二定然是个俗人,敏感、羞涩、闷骚……我想,王小波一定也是这样的人,但是生而为人,大家都沾沾自喜。



你好哇,李银河

王小波着实不怎么不好看,这是周所周知的事情,且有照片为证。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在很久之后读到的,是王小波写给银河姑娘的书信。书信内容我都忘得差不多了,那几句有名的也被传到烂了。

王小波的情书一点都不煽情,但是却处处透着真诚和喜爱,字里行间中,我们都能感觉得出,当王小波拿起笔,写下“你好哇,李银河”这几个字时的那种喜悦和幸福。这就是爱情吧,真没想到,王小波这样的俗人,爱情也这样俗,俗到可爱,真诚。

印象里,王小波一点都不夸赞李银河,甚至直言说“你也不怎么好看”,我想真的没有追求女孩子还能这样坦诚不公的,看到我想笑,又觉得难得可贵。

被王小波喜欢一定很幸福,羡慕李银河。

所以王小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我这个路人粉的眼里,他是个真正的闷骚的、坦诚的、独立的、有思想的、懂生活的俗人。




鱼者佩之


王小波骨灰粉又出来作乱了!

1952年,王小波出生,刚巧碰上他父亲被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这场家庭风波,成了王小波名字的由来。王小波天生体弱,而且缺钙,所以显得傻傻的。


王朔复出的那一年,说“中国写小说的,也就红楼梦能及格。”后来有人告诉他,他沉寂的那些日子,出了一个北京作家,叫王小波,大家都说比王朔强。王朔脱口而出“小波是好样的”,又说“我也是好样的。”

小波的父亲脾气暴躁,不让家里的孩子学文科,因为在那个年代,学文科的下场都不怎么样,家里的孩子都学了理科,只有王小波的哥哥学了哲学。10岁的时候,在哥哥的怂恿下,小波撬开了父亲锁着的书柜,在那个书柜里小波读到了奥维德的《变形计》、莎翁戏剧还有《十日谈》等。

王小波天生就具有文科气质,他阅读速度极快,父亲书柜里的那些书成了王小波幼年时代的精神食粮,这些经典书籍也在王小波心里埋下了文学创作的种子。他甚至会半夜爬起来,将诗写在镜子上,写了涂,涂了又写,最后把整个镜子都涂成了蓝色。

1968年,王小波16岁,响应国家号召,他去了离家千里的云南插队,在云南插队的那段时光,成了后来《黄金时代》的素材来源。整部小说在讨论文化革命背景下的性爱是怎样的,小波在后来的访谈视频中曾说到过这一点。



在云南插队的日子非常辛苦,但王小波天生的幽默气质使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不忘调侃“好在猪没有思想,不然他们看到人们不遗余力的把它们的粪便推上山,肯定要笑死。”云南的日子虽然辛苦,却被王小波称作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农场劳动带给他的肉体上的磨难推动了小波精神的成长,他后来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插队的那段时光。对于王小波这样的自由思想者来说,插队下乡虽然辛苦,但思想贫瘠更辛苦。

1972年,王小波20岁,他从云南回到了城里,在制造工厂当了五年的工人。王小波一直都在坚持看书,看得多了,经历多了,自然也想和这个世界说点什么,更何况小波天生就有优秀作家的气质,孤独,有思想,又有些忧郁。回城五年后,王小波将一篇名为《绿毛水怪》的小说投到了《光明日报》,编辑这篇小说的则是小波后来的妻子李银河的同事。



《绿毛水怪》读出了编辑的眼泪,李银河读了那篇小说,当时她就感觉到她和这个作者之间肯定会发生点什么。后来李银河以请教学术为由去王小波家里,这一去,可把她吓了一跳,“长得太丑了。”

在他们那个年代,互联网还没兴起,手机什么更不用说。书成了青年们最常见的消遣,而借书还书也成了恋爱青年常用的套路,一借一还,就是两次接触。王小波和李银河也是这样开始的,在一次还书过程中,小波问道“你有男朋友吗”,李银河说“没有”,小波说“那你看我怎么样”。率直而又真诚,可是李银河还是有些介意小波的容貌。之后小波开始给李银河写信,这些信件就是后来的《爱你就像爱生命》,那些文字就像一篇篇优美的乐章,一点点流进了李银河心里。



作为一名男性读者,每每读到“你好哇,李银河”这个开头,心里都会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仿佛一缕阳光照进心里。我想如今的李银河再次读那些信件时,或许会泪如雨下吧!因为就是这个她最初看来“相貌丑陋”的男人把他一生的爱都给了她。

王小波的作品在那时候虽然没有大范围流行,但在小圈子里,他却已经非常受欢迎了,听说王小波每有新小说出来,那些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们都是相当推崇,但因为小波小说中含有大量当时认为的不良信息而不能发表。就连最初在香港发表的《黄金时代》,当时还被当做黄色小说,改名为《王二的二三情事》。但是小波依旧我行我素,不为了发表而写小说,他独立自由,他写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他的妻子李银河则是他最忠实的支持者,这或许是小波最大的写作动力吧,而也只有李银河这样的女性才能懂得王小波对中国文坛是多么的重要。



1997年,王小波突发心脏病去世,还在国外的李银河听到这个消息时,顿时五雷轰顶。后来李银河独自给丈夫挑选骨灰盒,不经意间会回头问道:“你觉得怎么样?”而清醒过来以后才发现,原来身后的那个人已经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了。

李银河为小波挑选了一块适合他的墓地,一块自然天成的独特石头,不平整,也不世俗,就像小波一样,一生特立独行,自由思考。


这个世界上,最懂小波的人除了小波自己,或许就是李银河了,所以她说的最准确,小波是一个“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


三木堂中客


\r

说到王小波,自然绕不开“时代三部曲”之首的《黄金时代》。他自己曾坦言:“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

有人以为,在王小波身处的时代,他反叛、不合时宜,就像他自己某篇作品说的那样——“特立独行”,跟《黄金时代》里的王二最初给人的印象一模一样, 是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

可看完他的的履历,你应该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插队下乡虽然平常,当民办老师也算情理之中,但本科就读人大,硕士是在美国念的,后来又先后在北大和人大任教,这些绝对要凭实力说话。他的“特立独行”大概在后期更甚,40岁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此后“自在写作”成了常态,直至去世。

作为他创作生涯“扛鼎之作”的《黄金时代》,更多人的出于窥探心理对其充满好奇,还有一些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往往因为传闻中那些露骨的描写,一度对这本书敬而远之,对王小波心存偏见。\r

作为保守派,我也一度是避之不及的态度。除了不敢,还有不愿,谁让王小波一眼看去就让人觉得不信任呢?

不过,在听说了他痴情于李银河的种种事迹后,倒是突然扭转了对他的看法,随即找到了《黄金时代》来看。

读完后,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去推崇王小波。他的文风,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是大胆的,积极的,超越时代的。

愿我们都能记住这样一个独特的作家。


驿路奇奇1


王小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次读王小波是在2013年,当时经朋友的推荐,看了第一本书《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集对我的触动很大,原来平实的文字语言能给人这么震撼的感觉。

后来的一年时间陆续读完了王小波的其它杂文集和小说集,现在我也算是他的忠实读者之一了吧。相信如果他还在世,我肯定会想尽办法去听他的现场讲座或者签售会。可惜没有如果,也很可惜他英年早逝,生命定格在45岁这一文人的创作黄金期。

 

1:作为一位出生在解放初期,少年时代经历过文革的那一辈的人之一,骨子里有磨灭不了的那个年代的生活的政治印记,从他的一些作品里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一些影子。

2:王小波正式成为自由撰稿人的时间只有5年,所以他写作的时间相对于很多作家不算长,虽然作品不算高产,但作品质量高,引起的反响还有讨论在其去世之后达到了巅峰,全国文学界掀起了“王小波热”,这也是对其作品的极度肯定。

3:王小波的写作手法别具一格,不同于那个年代大部分文人偏软的文字风格,他比较喜欢批判,写实的手法与文字风格进行故事的叙述,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文字朴实,不花哨,塑造并还原了一个又一个的鲜活人物。

4:他和他的夫人李银河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段佳话。他们俩的书信合集《爱你就像爱生命》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恩爱心路历程,看出了王小波对爱人发自内心的疼爱,爱地简单,爱地纯真,因为他内心就是一个可爱的人。逝世二十二年了,李银河对他的眷念依然深刻。

5:王小波的作品我全都拜读了,都挺喜欢。如果必须得有个喜好排行版,我最喜欢他的前五部作品依次为:《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红拂夜奔》、《青铜时代》

 

王小波是个天才,但能达到后来的文学高度也少不了后天的辛勤劳苦。儿时家庭的熏陶,年轻时上山下乡的历练,以及他与身俱来的批判精神,构造了他本人的主体人格,以及文字的风格。在那个年代,这么一个还有极大上升空间的时候,意外的疾病带走了他,也带走了一代文豪。如果还能活到现在,我想肯定会有更多的惊世作品留给读者吧。

 

可惜没有如果。

 

 ----我叫老练,开了两家小酒吧,爱好音乐,文字。欢迎留下各自不同的观点。





老练的音乐酒馆


王小波的作品具有理性的思考,有罗素的风格。但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的骑士。自他去世后,他的持续热度除了来自于他的文学作品外,还来自于他的夫人李银河。

要评论王小波,就得先介绍李银河。

李银河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研究同性恋并在人代会提案同性婚姻法,主张实行卖淫非罪化,建议取消《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多次提出“正视婚姻模式多样化”。

由于研究的方向和这些提议,使得社会各界把李银河推上热议。1997年,王小波因心脏病去世,李银河发表《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多次介绍她45岁就去世的丈夫王小波。

因为李银河的回忆思念,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热极一时。并且,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使得》《黑帖时代》,剧本《东宫西宫》等也随之引起更大的社会关注反响。

王小波的作品中,爱情和性爱紧密相连,集中体现性爱和权力的关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爱情革命=性爱革命。

这些作品,思维探索得很深刻。对性爱的社会属性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文采斐然。

王小波的作品里对文革时期的反思,对传统文化弊病的指出,皆源于逻辑和美学的思考。读他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杂文,均觉其人才华横溢。

而这些理论和探索,和王小波的夫人李银河研究方向一致。所以,王小波和李银河是夫妻连理同唱,王小波更有才气,李银河更有名气。


以上为拙见,欢迎在评论区提出不同见解,谢谢!





守候青鸟的露台—青儿


王小波的作品读来大胆犀利,痛快酣畅,幽默之中令人反思,直入人的骨髓思想,还要追上灵魂而鞭挞之!不象某些文人对文革只有深恶痛绝,辱骂,愤恨不休一生,而不去反思而究其所以然,实乃小家子气也!同类作家中出类拔萃,只王一人!而反观另一类所谓的作家所写的无非皮毛或肉体,以虚华浮夸来迎合一类脑袋里装了一半大粪或全是大粪的人!!!思想无敌,天马行空,正大奸侫,总有褒衷……致敬王小波!


发神经的兔子32894154


不认识王小波,但一看是李银河的丈夫,我就呵呵…


用户172369932463


王小波是被李银河气死的


云山梦吹雪


王玥波家老二


羽儿44


去看《我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