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遊南陽武侯祠 憶三國往事

兩岸媒體遊南陽武侯祠 憶三國往事

兩岸媒體遊南陽武侯祠 憶三國往事

草廬(中評社 海涵攝)

兩岸媒體遊南陽武侯祠 憶三國往事

半月臺(中評社 海涵攝)

兩岸媒體遊南陽武侯祠 憶三國往事

寧遠樓(中評社 海涵攝)

兩岸媒體遊南陽武侯祠 憶三國往事

南陽武侯祠(中評社 海涵攝)

兩岸媒體遊南陽武侯祠 憶三國往事

三顧堂(中評社 海涵攝)

兩岸媒體遊南陽武侯祠 憶三國往事

武侯祠正門(中評社 海涵攝)

兩岸媒體遊南陽武侯祠 憶三國往事

媒體一行熱情拍照(中評社 海涵攝)

兩岸媒體遊南陽武侯祠 憶三國往事

草廬對(中評社 海涵攝)

兩岸媒體遊南陽武侯祠 憶三國往事

媒體一行參訪武侯祠(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南陽4月9日電(記者 海涵)兩岸媒體姓氏尋根聯合採訪團一行與8日上午參觀了南陽市武侯祠,重溫劉備三顧茅廬的歷史典故。

南陽武侯祠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城西臥龍崗上,初建於魏晉,盛於唐宋,有1800多年曆史,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十年躬耕隱居地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也是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歷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廬對策”發源地。祠內碑刻甚多,其中嶽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書法灑脫俊逸。祠東南隅有臺,傳為諸葛亮讀書處,西南隅有龍角塔。南陽臥龍崗武侯祠1963年被列為首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2014年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榮獲鳳凰網友最喜愛的“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

武侯祠坐落於南陽市西南方向的臥龍崗上,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建築佈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臺壯觀。祠前是宏偉雅緻的“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佈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沖天,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為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面的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臺、小虹橋、梁父巖、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即臥龍十景)。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檯”。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臺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龍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築,殿宇高大宏偉,為歇山式建築,殿前懸掛匾聯十餘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為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武侯祠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草廬。草廬位於祠院後部正中,是後人在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頂茅亭。 前額“諸葛草廬”,為1973年郭沫若手書;內額“諸葛廬”是1940年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所書。後額“南陽諸葛廬”為清光緒二十年(1894)南陽知府傅鳳颶所書。

此外,南陽武侯祠中還存有漢以來歷代碑刻近三百餘通,在全國諸多武侯祠中當居首位,被譽為“臥龍碑林”。其內容紛繁豐富,記人記事歌詠題記,其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其中漢《張景造土牛碑》、漢《李孟初碑》、漢《趙到碑》為世所罕見的珍品,在書法藝術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較高水平。“大文出師表,勝地臥龍崗”(武侯祠大門于右任題聯)。武侯祠的“出師表”草書碑刻,筆法龍飛蛇騰,蒼勁峭拔,堪稱龍崗一景。據碑跋稱,宋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萬千,揮淚手書“出師表”,以抒胸臆。其字鐵劃銀勾,體勢瀟灑。丞相撰詞,名將手書。遊人駐足觀摩,既能見武侯之胸懷志略,又可賞岳飛之翰墨神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