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医疗趋热:中美跨境投资机会几何?

科技医疗趋热:中美跨境投资机会几何?

在硅谷的创业公司中,没有制造成本的企业级服务企业考虑到中美公司管理的文化差异和中国公司的付费意愿,在进入中国市场方面并不积极;但对医疗领域的公司而言,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在人力、制造方面的成本优势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

基因和分子检测技术等健康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正在为创业公司提供更多机会。

消费能力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则正在共同促进着中国健康医疗市场的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趋热。

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统计,2016年3月,披露了拟投资行业的新募集基金中,对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行业有投资意向的基金数量超过了互联网行业。在1-2月份新募集基金的拟投行业中,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也一直稳居“前四大热门行业”。

生物医疗是硅谷华人从业较多的行业,与如火如荼的跨境投资势头叠加,让医疗领域的跨境运营和合作现象越发普遍。

“生物医疗是华人的强项,很多公司都有不少华人PhD(博士)。我们投资的医疗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华人创业者创办的。”TEEC天使基金(TEEC Angel Fund,TAF)创始合伙人张于庆介绍,该机构第三期基金的所有被投项目中,创始团队有华人参与的项目比例为30%-40%,医疗领域创始团队有华人参与的项目比例则近70%。

科技医疗迅速崛起

投资和发展周期较长的医疗领域,常常因为周期长、门槛高而被贴上“不易获得优秀回报”的标签。随着近两年科技医疗领域的发展,这些刻板印象正在发生变化。

“医疗健康领域‘痛点’很多,是在中国的经济领域里面少有的领域,其中每一个参与者都不满——医生也不满、患者也不满、政府也不满,谁都不满。这么一个领域如果导向是正确的话,里面孕育着巨大的机会。”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大庆认为。

蔡大庆指出,医疗健康领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我们这行做投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要了解这个行业的趋势、规律,我们自己内部还有很多的争论,因为它的变化很多。”

“我们看到科技医疗领域的几个现象,一是中国的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等科技领域与世界同步,而且比全球其他地区发展得更快,二是跨界创业者更多地涌现出来,过去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大多在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是资深从业者,现在从健康领域切入过来的变得很多。三是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来看,并购也是一个大的趋势,也会越来越多。”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表示。

目前,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最热门的一个行业是“免疫-肿瘤学(Immune-Oncology)”。免疫治疗是指通过引导、增强,或者抑制人体免疫系统以达到治疗效果。免疫系统对癌症的研究迄今有近百年历史,2013年,《科学》杂志将癌症的免疫治疗评为当年最重大的科学突破。

硅谷生物医疗趋热

2016年4月,连续创业者、曾担任Facebook首任总裁的肖恩·帕克(SeanParker)宣布出资2.5亿美元,资助通过免疫疗法来治疗癌症的突破性研究。

报道显示,帕克说服来自美国的各大科研机构的数百名顶尖科学家组成了一个名为“癌症免疫疗法Parker 研究机构”的组织,旨在利用顶尖的前沿免疫疗法技术攻克癌症难题。

“生物医疗技术等方面正在发生一些技术性的变化,我们看好这些方面可能创造出的价值,在投资比例上也进行了一定调整。”张于庆说。

在TAF此前管理的基金中,医疗领域的投资比例不到20%,低于企业软件和消费者类领域的投资;而在其最新一期基金中,已经投资的1/3资金中,最大的一块比例投向了医疗领域。

在投资人看来,医疗领域的投资从社会和商业角度都有巨大价值,商业机会上也有巨大空间。

“随着在技术等方面更多的突破,创造出来的价值是巨大的,甚至会远远超过互联网公司创造出来的价值。”张于庆认为。

当然,医疗投资领域的高门槛是没有变的。

维梧资本管理合伙人,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的Edgar G. Engleman在免疫治疗领域有较多研究,因而维梧资本在这方面有较多涉猎。即便如此,维梧资本创始人孔繁建却用“我们投的也很小心”来描述维梧资本这方面的投资。

”我们不会选择跟大家一窝蜂地去投,我们常常是在这个公司还没有被别人发现的时候进去,而不是跟大家一窝蜂地去投资。我们选择项目的时候很谨慎,希望投资有一些临床数据,而价格不太高的产品。“孔繁建介绍。

跨境运营整合升温

在硅谷的创业公司中,没有制造成本的企业级服务企业考虑到中美公司管理的文化差异和中国公司的付费意愿,在进入中国市场方面并不积极;但对医疗领域的公司而言,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在人力、制造方面的成本优势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

张于庆分析,对于研发主要在美国硅谷进行的医疗创业公司而言,“中国市场对生物医疗领域的创业公司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在人力成本和制造方面的优势对医疗设备企业很重要。”

于是,一些有中国背景和资源的投资机构正在美国投资医疗公司,再将这些企业带进中国市场,与中国的市场、渠道投资人进行对接。

2013年,TAF联合InnoSpring种子资金、华登国际向源于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项目Kolo Medical投资350万美元。据张于庆介绍,这家公司已经在中国江苏落地。

另一家TAF的被投企业、创业团队PhysioCue推出了一款刮胡刀大小的便携医疗器材,通过颈动脉刺激的方式治疗高血压。这个借鉴了中医针灸概念的创业公司,也在研究是否以及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与硅谷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相映衬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对中国健康医疗企业来说,除了拓展市场,跨境投资还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国际先进企业在研发、制造等方面的前沿信息。

“我知道很多投资机构都希望做中美市场的桥梁、做跨境并购,但这真的不容易。”维梧资本管理合付山介绍,该机构设立了专门的“桥梁团队”,由常驻美国的合伙人牵头,中国办公室的团队成员亦全力配合执行。

“从政府的导向、政策的驱动到这个行业的中宏观的变化,可能会形成前进的风暴。当然有一个前提,经济还能够稳定的快速往前发展,集合起来这些因素,就会给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带来长足的进步,而且是深远的变革。”蔡大庆说。(编辑 林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