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裡“好事”多?警惕微商裡的傳銷

 現如今,打開微信朋友圈,裡面除了有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分享,或多或少也會夾雜著一些賣東西的廣告。而這些廣告看多了,難免就會讓人動了心。

朋友圈裡“好事”多 天上真的掉餡餅?


朋友圈裡“好事”多?警惕微商裡的傳銷


武漢的張先生和上海的周女士不久前就從微商手中買了東西,一起來看看。武漢的張先生喜歡文玩,經常通過網絡去淘一些文玩寶貝。去年十月份的一天,一名微商的朋友圈發了幾張手串的帖子,引起了張先生的注意。在張先生看來,以450元的價格就能買到這樣品相的手串,簡直是物超所值。

上海的周女士遇上了件更好的事情,她聽說有一家微商,買完東西后可以返還所有的購物款。按照商場的說法,只要用戶在這個商場註冊成為會員之後,在這個商城裡所買的東西,商城會把用戶所花的錢再報銷回來,所以這個商城裡的東西經常被會被搶購一空。

“便宜”手串只是“看上去很美”

低價買文玩,購物能返款……,這些“餡餅”看上去還真是誘人,朋友圈裡竟然能有這樣的“好事”?剛剛短片中買了手串的張先生,對自己這次購物經歷是否滿意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據張先生介紹快遞發過來後打開東西一看貨不對圖,完全跟他發的圖片完全不是一回事兒,差距非常大可能也就幾十塊錢的東西。本以為幾百元買了物超所值的手串,誰知道拿到手的貨物卻貨不對版。拿到的手串根本不符合賣家的描述,張先生立即把產品的照片發給了對方,希望換貨而對方的回答讓他無可奈何。賣家告訴張先生說他就是個賣圖的,相當於他就是一個代理。他手上根本連貨都沒有,沒有任何東西純賣別人的圖片,這貨都是從上家發的。

再三交談之後,發現這個微商根本不是真正的手串經營者,也無法給張先生的手串進行退換貨。後來張先生髮現自己已經被對方拉黑聯繫不上了。

消費者投訴無門 微商註冊地造假

雖然只有幾百元錢,但是張先生不甘心就這麼被騙。經過諮詢工商部門後得知,通過微商購買了商品要先投訴,找微商所在地才行。賣給張先生手串的微商自己標明的註冊地是在尼泊爾,這個微商真的是在尼泊爾嗎?這個答案,張先生更是無從得知。

聽起來誘人 微店購物竟能“報銷”?

上海的消費者周女士所說的“微店購物能報銷”,又靠譜嗎?經過同事再三的勸說下,周女士添加了這個“一軍報銷商城”的微信公眾號。剛開始也不敢買太貴的東西,可讓她無奈的是這個商城的東西比超市裡的要貴不少。雖然商城的東西貴,但是想想既然最後都能報銷,周女士也就壯著膽子試著買了一些商品,果然,沒過多久周女士在商城消費的錢報銷回來了,而且還是全額報銷。

有了這個甜頭周女士開始通過微信,頻繁在這個商城購物最多的一次買了近4萬元的東西。可是,在持續了一段時間以後,周女士發現這個商城給自己報銷的週期越來越長了,直到今年4月20號,她發現這個商城的微信公眾號因為有人投訴被微信平臺關閉了。周女士事後瞭解到,和她一同被騙的還有不少人,金額從一萬多到100多萬不等。

微商存欺詐 社交平臺責任幾何?

通過社交平臺進行交易,在出現消費欺詐等行為時,這個社交平臺的運營者,是否應該承擔責任呢?來聽聽相關人士的說法。

騰訊公司微信安全風控專家介紹,微信它是一個開放的社交平臺,它並不是一個交易平臺,微信在這裡面並不承擔這個交易平臺的這種功能跟作用。騰訊給出的說法是,社交平臺並不承擔交易平臺的功能,他們的功能僅限於對用戶的投訴進行審核,並且通過內部數據,對有詐騙、傳銷行為的賬號進行挖掘並封號。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武長海介紹說,社交平臺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因為目前法律規定,社交平臺是沒有法律責任的。但是在客觀上,他們應該通過一些高科技防範這種傳銷的泛濫。

儘管社交平臺明確了自己的責任,一旦發現涉嫌從事非法銷售的微信賬號,會進行查封。但重新申請賬號故技重施並不困難。

不少專家認為,平臺註冊不能完全代替工商登記。微商是在社交媒體上從事經營行為,就應該在工商部門進行註冊登記,只有這樣才可以把微商的行為納入監管範圍。

在微店購物如果遭遇消費陷阱,除了向社交平臺反映,是否還能向相關的執法部門投訴或舉報呢?相關的流程又是怎樣的?

針對這些問題,國家工商總局12315工作指導處相關人員介紹,可以依照《工商部門處理消費者投訴辦法》規定,向經營者所在地工商部門、消協組織進行投訴。如果是個人之間的偶然交易產生糾紛,可以按照一般民事糾紛的解決途徑維權。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12315數據庫的顯示,2016年上半年,關於微信購物的投訴就有1990件,同去年增長15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