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模和她的“别样”童年,不要让童年阴影影响孩子一生

4月10日,童模妞妞的一个平常的工作日,起床,化妆、拍摄、转场、继续拍摄……每天平均下来接近100张相片的试装,能拿到约10000元的日薪酬,让她的家庭感受到了此前未曾企及的光鲜。但是她肯定没有想到,这一天,自己会因为妈妈的一脚被踹上热搜。

童模和她的“别样”童年,不要让童年阴影影响孩子一生

童模和她的“别样”童年,不要让童年阴影影响孩子一生

这位妈妈到底该不该打孩子?

事情发酵一天以来,“踢得又不重”“孩子没啥事”“谁小时候还没挨过打”等言论甚嚣尘上。对比下来,该不该打孩子这种问题都甚至显得无足轻重了。许多人站在母亲的立场讨场子,更多的人为了孩子据理力争,母亲被抬上公众视野的绞刑架,孩子恐怕要被行业开除,于心何忍,于事何辜?

我尝试复现母亲的心态,可这并不是太容易。

童模和她的“别样”童年,不要让童年阴影影响孩子一生

我们来一起试着设想:你和爱人兢兢业业哺育你们爱的结晶,看着他们日渐成长,钱包的压力也越发增大:房租、幼儿园、兴趣班、医疗保险、吃喝玩乐,每一项支出都在掏空你日渐疲乏的身体,但是看着孩子健康茁壮成长,辛苦也被甜蜜取代,只期望孩子的下半生能平安喜乐无病无灾就好。

童模和她的“别样”童年,不要让童年阴影影响孩子一生

这个时候,你的小可爱摇身一变成为了摇钱树,迈着还不够稳健的脚步,用尚算稚嫩的身躯将10K的日薪砸到你的脸上,辛苦拍照养活你全家,还不求包不求房不求车只求个现世安稳其它分文不取,孩子以稚嫩之躯提前承担了20年后才能实现的个人价值变现,还能把大头拿来反哺家庭,身为父母这怕是要多么感恩戴德感激涕零,

然后你居然还舍得大庭广众下因为一点点小破事踢孩子?

成年人保护孩子是刻在集体潜意识里的本能,金钱的不可或缺、工作的重担、供养家庭的压力,这些是属于成年人生命的一部分,却唯独不是孩子的。孩子实现了了你日进万薪的期望和梦想,可这并不是她自己当下的人生目标。她提前承担了你肩上的压力,

结果你居然因为她想休息一会而打她?

她这个年龄,应该由父母带着穿梭在游乐场、在幼儿园和小伙伴玩耍、在兴趣班发掘人生的无限可能。而现在,她承担了为时尚早的家庭压力,每天穿梭在各个库房,夏天拍着羽绒服捂出一身痱子,冬天拍短袖T恤冻得瑟瑟发抖,她拼了命努力,仅仅是累了想休息一会,

然后你居然还舍得打她?

家长们大多抱着类似的心态,养儿防老,希望借助孩子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这个心态从未曾变过,这一刻,他们发现了一个依靠小孩子赚钱的新的可能性,而这时,孩子还小,还没办法依靠自己的独立人格来和家庭社会进行三方博弈。

仅此而已。

可能引起哪些问题?

无论从道德发展程度、个人认知水平还是个人职业规划(感谢某些家长,我们甚至能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谈职业规划),这种应市场需求而生的“青春快钱”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带来很大的冲击。

1. 道德成长过程里的价值判断:

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因为与众不同的成长路径和收入水平导致价值观崩塌?过早将道德判断从个人需求转向他人期望和社会价值,势必造成孩子对自身价值的认同缺失,孩子们从道德进化六阶梯中进行了大踏步的跨越,每一步恐怕都难以踩实。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算孩子能从这样的生活中得以解脱,父母可以么?日进斗金到白手起家、坐享其成到奔波忙碌,这个落差能挑战很多成年人的承受极限,这个影响也势必通过情绪传达给孩子。

有的朋友说:“孩子不会懂纸醉金迷的人情世故。”没错,但是家庭教育里,只要父母懂,就足够让孩子也懂了。

2. 兴趣和个人成长的影响:

模特行业绝大部分从业人员工具性和成长性不可得兼:模特费时费力,现在的生活条件让孩子们很容易达到1.60米,之后就没有童装可拍了,这极大的压缩了行业寿命,要想维持收入,势必转行或者向童星发展。而这个年龄阶段的模特是一份没有积累的工作,时效性的人脉资源,在孩子长大后势必会失效,除了赚钱,对未来恐怕没什么其它帮助。

虽然钱也是好的,虽然钱也足够好了。

3. 逼迫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把人生无限宽阔的可能性,限定在“听你的”和“对着干”这一条可悲的双向单行线上。

让我们做点什么吧。

每一个悲伤的养成故事都有必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随着各童装联合协会登场发表声明,接下来相关条文和法律跟进已经板上钉钉,让我们看看,在“童模”这个产业之外,我们还能做一点什么,来更加关爱我们的孩子。

1.拒绝媳妇熬成婆式的感同身受。

“我也被打过啊,这又没什么大不了”这类话,安慰不到当事人,安慰不到加害者,也安慰不到围观群众,只能声明“我也曾被这样过”,而且大概率得不到任何可怜。屠龙少年放下宝刀立地成龙的故事,太多不得善终了。

何况,你拼搏努力,是为了让孩子把你当年的罪再受一遍?

2.佛系孩子+激进父母的组合容易忽略孩子人格成长。

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对父母的管理教育方式多半没有什么有力的反抗。强势的父母只需要服从,弱势的孩子只懂得服从,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与其说是一个独立人格,更多的时候,只能在父母生命前期承担“工具”或“物件”的功能,这样的家庭都不在少数。

所以,当你意识到你们的家庭是这种组合方式时,请你做到多问一问孩子“愿不愿”“想不想”。身为父母,理应控制关键权限,在这之外,提供孩子更多的人格可能。

3.为优秀而欢呼,不要觉得丢人。

小孩子敏锐往往超过大人的理解。孩子看出来家长不高兴,会有很明显的讨好举动。不满10岁的孩子是家里赚钱最多的人,比父母多得不是一点儿,会不会陷入“这么小的孩子都比我强”的怪圈里,然后开始自怨自艾?

是几年前孩子的呱呱坠地让你有资格成为父母,你有责任为它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为孩子的进步和荣誉欢欣鼓舞、为孩子的悲伤和痛苦送去陪伴和安慰,他会用毕生的关爱反哺你。所以现在,请意识到你的酸是一种很可能伤害孩子的偏见。

既然已经有了一个别样的童年,请别再让爱缺席。

童模和她的“别样”童年,不要让童年阴影影响孩子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