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好的零售业,被抛弃的拼多多

被看好的零售业,被抛弃的拼多多

“高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夜成名的“增长神话”太多了,但资本助推的野蛮生长,在毫厘不爽的周期律下,崩塌、祛魅也快。

其兴也勃,其衰也忽,这样虎头蛇尾的故事,拼多多要算一个——3月13日拼多多发布的2018年Q4及全年财报,推倒了拼多多股价连续下跌的第一颗多米诺骨牌,财报数据公布的首个交易日,拼多多股价即大跌17.45%,至今不足一月,拼多多市值已缩水近3成。

资本不是不看好零售行业,只是不看好拼多多了。从A股到美股,财报季后的近一个月,不仅阿里,甚至也包括京东、苏宁这些电商,股价都是上扬的,市场对零售业,不可谓不看好;更加尴尬的是,拼多多“逆势增长”的神话,一直伴随着烧钱、资本助推,去年一年,暴增900%的销售和营销支出,更是烧出了一个经营亏损接近40亿元的大窟窿,在这种情形之下,资本不再看好,对拼多多犹如釜底抽薪。

01

被看好的零售业,被抛弃的拼多多


资本抛弃拼多多,一个理由就够了。

拼多多去年的财报,Q4最糟;拼多多因低获客成本被看好,但四季度新增买家的的增长,与营销投入的增长相比,却堪称畸形发育。

——2018年第四季度,拼多多新增买家为4200万,较第三季度环比仅增长18.2%,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数的增量则低于淘宝,在拼多多高成长的“人设”之下,这个数字,足以让资本市场如堕冰窟;令资本市场更为胆寒的是,四季度拼多多的营销费用高达60.240亿元,这意味着,拼多多的单位获客成本已经高达142.86元,较2017年同期的17.38元,大幅攀升721%!

拼多多股价的连续、巨幅下挫,只能来自资本市场对拼多多的重估——按照拼多多目前的获客成本和增幅,当前,拼多多在获客成本上的这个核心优势已经所剩无几,未来,获客成本更有可能超过主流电商,优势成为劣势。要知道,低获客成本从来都是拼多多的核心优势,也是资本市场为其量身打造的估值标准的核心考量,当拼多多在用户规模上尚未确立行业地位,获客成本却早早地陷于劣势,对此,拼多多要么接受早衰的现实,要么继续在烧钱、亏损的道路上狂奔不止,而无论哪一种,都不是资本市场愿意接受的。

时至当下,拼多多为何难以争取新用户?显然,类比阿里这样的带有商业基础设施属性的生态化平台,甚至其他主流电商,拼多多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如今的拼多多,烧钱的方向主要还是营销。黄峥就曾表示,拼多多有些方面的挑战要比阿里小,快递、支付、电商等基础设施都得益于阿里。只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拼多多还在因假货、山寨货广受诟病的时候,考验电商硬功夫的时候却已经来了——当流量红利的风嘎然而止,要想继续获得用户,商品品质和服务体验的提升、业态的推陈出新,都要围绕商业基础设施、建立在生态化融合的基础之上。换言之,“淘宝走过的路,拼多多都要走一遍”,但没有人会停下来等你走完。

02

被看好的零售业,被抛弃的拼多多


资本市场留给拼多多的时间不多了。而四季度拼多多营销费用暴增、获客成本高涨,还只是其烧钱式用户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增长动力衰减的明证之一。

——拼多多财报显示,2018年,拼多多平台GMV达4716亿元,较2017年同期的1412亿元增长234%。不过,这个看起来依旧亮眼的数字,是以同期营销费用的又一次翻番为代价的,而且事实上,关于拼多多财报中的GMV数据是否真实,也是有重大疑点的,要知道,与GMV挂钩、曾是拼多多主要收入来源的佣金收入,在去年Q4只有5.29亿元,据专业测算,其48%的佣金增幅,更远远逊于同期73%的GMV环比增速,换言之,拼多多佣金和GMV增速的背离,除了拼多多加大对商家的补贴力度这种可能性,背后也很可能也存在通过“刷单”或拓宽统计口径(计入大量下单后却未真正达成最终交易的订单)虚构GMV的行为。

事实上,对核心数据的遮遮掩掩,是拼多多财报的一大特色。行业对于拼多多刷单、GMV注水的质疑并不鲜见,对此,拼多多本应给予正面的回应、更加透明的数据披露,但是恰恰相反,拼多多披露GMV的方式是“滚动式”的,拼多多去年Q3的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的前12个月(2017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第三季度),平台GMV为3348亿元,同比增长386%。这样的披露方式,一方面让单季的GMV增长变得扑朔迷离,另一方面,“滚动式”的披露方式可以让早期的GMV发挥最大的价值,使每期发布的GMV增长幅度尽可能看起来更漂亮,不过在投资者看来,这无疑增大了GMV注水的嫌疑。

抛开GMV数据的真实性不论,让拼多多GMV增速大为失色的,还是畸形的营销支出——2018年全年,拼多多销售和营销支出高达134.418亿元,这个规模的惊人之处在于,它已经超出拼多多的全年营收,当这种只有短期效益的投入却无法覆盖当期收入,只能说明拼多多的营销变现能力已经很低,低到已经完全陷入烧钱买收入的境地。换言之,营销投入在拼多多扮演着“速效救心丸”的角色,但药效已经堪忧。

03

当下的拼多多,需要直面市场质疑,尽管即便这么做,也未必能够改变市场对其长期看衰的现实。

资本市场上的拼多多明显是焦虑的。2018年上市不久,拼多多就推出了10亿美金的再融资计划,在烧钱买收入的境地之下,拼多多需要以高估值泡沫来不断融资,这意味着,拼多多格外在乎资本市场,一旦资本市场不再相信“新故事”、甚至开始质疑这家公司的诚信和增长模式——这可能是拼多多股价本轮下跌的核心逻辑,拼多多的增长模式就可能彻底哑火。

但美股市场不相信故事,关于频发的GMV注水质疑、怪异的GMV披露方式、GMV增长与佣金增长的背离……凡此种种,无不需要拼多多做出正面的回应。而究其根本,在盈利还遥遥无期的情况下,GMV如何修正,涉及到拼多多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要知道,四季度拼多多GMV对营业收入的转化率是进一步降低的,虽然各种数据显示的结果已经很坏,但如果拼多多不能正面回应涉及GMV的质疑,那无异于倒逼理性、轻易不愿意“踩雷”的美股市场往更坏的结果去想。

如果注意到整个零售行业当前的攻守之势,我们更能认同资本看衰拼多多的判断。当前,拼多多的对手们都在推出下沉市场的新业务,而下沉市场,对所谓“五环外”的拼多多而言,是起家之地和“基本盘”。

竞争对手们自上而下容易,拼多多自下而上难。拼多多想要从下沉市场包围拼服务和品质的一二线市场,虽是必由之路,但谈何容易。很简单,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是更加理性的,同样是“爆款”现象,在其他电商平台上多数爆款产品是主打个性化和品质的,但在拼多多平台,有供应商就承认,一线城市用户“要求较多”,爆款都在三四线。

拼多多靠补贴、营销获取用户的模式,是其很难攻入一二线城市的重要症结所在,而事实上,靠这种模式获取的用户,即便在低限城市,用户忠诚度也是极低的。这也意味着,当竞争对手们纷纷把数字化红利驱动的新业务指向下沉市场,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基本盘”,恐怕也难以固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