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 除了智商你還要有“數商”

硬盤和眼藥水為什麼同時脫銷

我前年為南京智慧城市做頂層設計調研時,聽說了這樣一件事。

2012年初,曾在長沙、重慶等地搶劫殺人的周克華在南京街頭持槍搶劫,他朝被害人頭部開槍後搶走20萬元現金。南京有天網視頻監控系統,警方把天網的影像拷進硬盤發給幹警,幹警們坐在電腦前24小時不停地看,從中搜索犯罪嫌疑人。和硬盤同時發給幹警的,還有眼藥水,大家看得眼花了就滴幾滴眼藥水,結果南京的硬盤和眼藥水同時脫銷了。

“人眼戰術”發現周克華戴著帽子穿著布鞋,坐公共汽車到商場買了鞋,但是警方的圍捕沒有抓到他,因為當時他已經到了長沙,所以硬盤和眼藥水同時脫銷的情景在長沙再度上演。

今天,這樣的情況不會再發生了,我們有云,天網視頻放在雲上無數人可以同時看,不用買硬盤。眼藥水也不會脫銷了,因為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非常厲害了。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新聞,說張學友的演唱會又抓到逃犯了。圖像和聲音都是新型的數據,人臉識別、圖像識別是人工智能的前沿。

沒有監控視頻,警方仍然能破案。在南京有另一起搶劫案,犯罪嫌疑人選擇在攝像頭死角作案,那麼警方就看當時有哪些車路過,然後打電話給這些司機,通過行車記錄儀把案子破了。

在南京,很多攝像頭下面有二維碼,掃碼就可以聯繫到攝像頭的管理人員,一位大媽丟了電單車,她掃碼聯繫到攝像頭的管理者調看視頻,看到有人推走自己的電單車就截屏報警。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微創新,所有巨大的創新都是由微創新開始的。

我們社會變得越來越清晰了,我叫它高清晰社會,單粒度治理,無僥倖天下,你做了壞事跑不掉,乖乖坐在家裡等警察來找你。

我們今天對數據的使用,就像當年發明電一樣。社會學家發現,電普及到哪裡,哪裡的犯罪率就大幅度下降,因為它帶來了光明,而大多數犯罪發生在黑暗中。今天,數據就是一種新的光明。

像管理身體一樣管理自己的數據

未來社會是一個數據化社會,數據正在賦能整個社會,數據有沒有賦能給你?你的生活有什麼變化?我在自己的書《數文明》裡提了一個詞叫“高能個體”,今天的人需要“數商”,它和智商、情商一樣重要。智商是邏輯分析的能力,能從信息和數據裡做出正確決策,但問題是這些信息從哪裡來呢?你能不能獲得這些信息?

華為發佈新產品時要知道市場評價,需要找一家公司作大數據分析。怎麼選擇這家公司?華為首先請自己的員工在互聯網各個角落發評論,假設發了10個很奇特的評論,然後請一堆公司作分析報告,看他們發現了其中的幾條,哪個公司發現得最多就請哪個公司。

這就是獲得信息的能力,“數商”不僅僅是獲得信息,記錄、整理、組織、保存、洞察甚至控制數據的能力,這些都是“數商”的表現。我說一個發生在賭場裡的傳奇故事,一位賭徒是工程師,他發現輪盤賭的輪盤用久會失衡,就派了一組人到賭場記錄每一個輪盤,發現其中一個輪盤運行時,10、29、8這幾個數據出現的頻率比較高,他押這個盤幾天之內贏了600萬美金。這就是記錄,有了記錄才能分析。

一個善於記錄的人,把事實變成數據的人,在這個時代更容易獲得成功,記錄是一部分,我想告訴你的是你還要分類,要聚類,要用大數據的算法在你的大腦當中去運行,去處理這些數據。我們的祖先就是這麼做的,例如曾國藩每天要記三則筆記,分別是工作、讀書心得和朋友來訪時講的笑話。記不記,差別巨大,記下來就給了自己反省、總結、分析的機會。

個人數據越來越多,我們要像管理自己的身體一樣管理自己的數據,未來我相信數據會以個人為中心,所有的數據匯聚到一起,我們會在數據當中獲得永生。人工智能會根據你的數據復原你,你孫子的孫子如果有一天想見你,就互聯網上呼喚人工智能,你會在互聯網上出現,你們可以對話。

別讓數據控制了你

今天所有的信息都在互聯網上,都是開放的,就看你找不找得到,找得到的就是高能,找不到的就是低能。

控制數據還是被數據控制,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在信息和數據的海洋裡,刷微信實際上就是在刷數據,這是一種消費。微信上的那些文章都花枝招展,吸引你打開,你一打開騰訊就會付錢給他,而你付的是你的注意力。以前我們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今天這句話應該改成“注意力就是金錢”“注意力就是生命”。怎麼去管理你的注意力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讀朋友圈不能代替讀書,前者是數據消費、信息消費,它挑動的是你的情緒,刺激你的感官,但是真正的思考和分析跟情緒和感官無關。

大數據時代,記錄、搜索最終的目標是通過數據洞察現實,去思考我們今天的社會何以是這個樣子,未來是什麼樣子,人類群體需要思考未來的人,肩負著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的責任,不僅思考這個時代,還要創造下一個時代。我們面臨的是人工智能跟大數據的未來,但是這個未來在美國,在歐洲,在日本,在非洲,在中國都不一樣,在中國是什麼樣子,還有待我們去創造。

“數商”,通過數據去認識自己,通過數據思考判斷世界,數據不僅跟你有關,還跟世界有關,當我們看自己內心的時候,我們需要數據,當我們向外看世界看未來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數據。

(塗子沛,大數據專家,著有《大數據》《數據之巔》《數文明》等。本文編輯整理自南京江北新區“未來學堂”2019年3月31日高校專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