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王阳明:没有策划,你的人生注定平庸

01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王阳明是一个最出色的人生策划大师。

公元1482年,王阳明的父亲高中状元并在北京获得官职,那一年他11岁,还是小王同学,随着爷爷王天叙老王从老家浙江余姚前往北京。

一路上,老王与小王俩受到了朋友们的热情接待。途经镇江时,老王被镇江的诗友挽留,一行人游览金山寺。会写点文章的人在一起,难免不落入搞诗文比赛的俗套,于是,游玩进入高潮时,有人提议以“金山寺”为名作诗比赛。

比赛本来是大人们的事情,但11岁的小王同学显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不待大人出诗,他就挥笔而出了这样的一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诗友们口中啧啧称奇,心里却怀疑这诗会不会是爷爷给孙子代笔的。老王是个道德楷模,平生只对经书感兴趣,对名利十分淡薄,但他疼爱孙子,这伙也淡薄不起来了,红着脸让诗友们命题作文。

马上有人就以金山寺的“蔽月山房”为题要求小王同学作诗一首,并斜眼歪笑地等着小王同学出丑。不料小王同学气定神闲,随口就吟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这个速度比三国时候那个曹植写七步诗的速度还快了一拍,让刚才出题的人大失所望,也只能纷纷点赞打赏。更绝的是小王同学没有跟那些老朽们客气地说些“谬赞谬赞”或“谢谢鼓励”之类假惺惺的话,而是冷笑一声说:“文章小事,何足挂齿!”

小王同学在镇江的一声冷笑奠定了他在江南文坛的地位,但当时江湖的重心在北京。

在北京小王同学祭出了更绝的一招。

1483年,小王同学在北京住的是学区房,上的自然是最好的私塾,老师也是有名的先生。有一天老师在讲《论语》,小王同学突然一本正经地站起来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

按照现在的话就是说:读书是为了什么?或者说,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私塾先生暗吃一惊,这孩子了不得啊!他整理了一下表情,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小王同学严肃地看着老师,摇了摇头,一脸郑重地说:“非也非也,天地之间,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从些,小王同学的故事开始在京城传唱。

现在每年高考到来时,总有一群文化人会在网上置疑高考的公平性,哀叹社会阶层的固化,谴责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在道德伦理上的低下。其实,这些文化人真不懂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们心中的苦。

你去翻翻历史,究竟有几个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可以逆袭上一辈的盛名重压?

比如李白的儿子伯禽,鲁迅的儿子海婴,老舍的儿子舒乙,基本都是平凡之人,很难超过他们的父辈了。有的干脆只能靠研究上一辈这种方式啃老为生了,比如陕西那个大作家的女儿。

小王同学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往上追溯远祖是书法家,曾祖、祖父都是知名文化人,父亲是状元,他显然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官二代的压力,不过他举重若轻,小用两招就化解开了。

从此,小王同学在世人眼中树立了天赋禀异和志向远大的良好形象。

老王家的遗传基因的确是很强大的,500多年后,另一位姓王叫思聪的同学传承了老王家的衣钵,调侃名星、批评电影、撩妹骂人无所不及,冒着被天下人唾骂装逼的风险,硬是把自己的形象给炒作起来了。

闲读王阳明:没有策划,你的人生注定平庸

02

少年成名的小王同学继续推动着自己不断前进的人生步伐。

16岁那年,状元父亲挑选了故友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给小王同学作妻子,布政司参议是一个副省级干部,与老王家也算是门当户对,按规矩小王同学得亲自去当时叫洪都的南昌迎娶新娘。

神奇的小王同学又主导了一件神奇的事情!

结婚拜堂之际,大家却发现新郎失踪了。逃婚?遇害?迷路?诸参议一家十分紧张,总不能让女儿未过门就成寡妇吧,赶紧派人四处搜寻,可惜当时没有监控探头,新婚之夜新娘只能独守空房了。

次日凌晨,正当诸家开始考虑怎么向老王家作交待时,有人却在一个道观里找到小王同学,原来他闲逛之际看见一个道观,就进去和道士聊天,没想到越聊越起劲,竟忘记了时间,也忘记结婚一事。

说这事奇不奇?反正,至于你信不信,我是认为奇了。通过这事之后,小王同学不仅成功地娶得了老婆,逸事也传遍了洪都,大家都惊叹:“真乃一异人也。”

神奇的新婚之夜失踪事件之后,王阳明又做了一件更神奇的事情——格竹子。这个事情从头到尾都有策划的影子,但这事却是一点也不令人难以接受,反而算是小王同学人生中最有趣味的事情了。

1489年秋天,王阳明带着妻子离开南昌老丈人的家回浙江余姚了,这年他18周岁,已经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小王同学了。

途经广信(江西上饶)时,他拜访了大理学家娄谅。娄谅是吴与弼的高徒,吴与弼是明初大儒,后来黄宗羲将他列为明朝学术思想界的第一人,这个吴与弼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屡荐不出,是个连皇帝老儿也不放在眼里的人。简单的说,王阳明拜访的是当时很牛逼的一个人。

王阳明向娄谅请教如何才能成为圣贤,娄谅说圣人是可以靠后天学习而获取的,也就是四个字:格物致知。

临了,娄谅还告诉他,一草一木都是有道理的,必须要去格出来。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应该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王阳明心理说,好吧,我就按你说的去“格”,不过那是三年后的事情。

21岁那年,王阳明邀请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你可以理解为两人一起“格”不孤独,也可以理解为王阳明为“格竹”找了个旁证。

总之两人坐在院中的竹子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子, 希望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掌握时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格了三天三夜,朋友哇了一声吐血了。格了七天七夜,王阳明也哇了一声吐血了。被救醒过来之后,王阳明长叹一声:“圣人之说可疑也!”

就这样,朱熹老夫子的“格物致知”之说在王阳明心里就成了明日黄花,世间对王阳明穷尽真理的决心也多一份景仰。

常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个领导视察了一基层单位,随即基层单位的员工给这个领导写了信,领导回信了,然后是各种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或者要树一个先进典型时,突然在网上发现了一条普通群众写的关于这个人的感人微博。

这个就叫策划,其实领导看得懂,小百姓也看得懂,但大家都不点破而已。按照古代的说法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一首歌很好听,歌词有两句是“孤单的人那么多,快乐的没有几个。”改一下更好:“装A的人那么多,傻A的其实没几个。”

闲读王阳明:没有策划,你的人生注定平庸

03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王阳明成了世人眼里一个聪明好学、一心求做圣贤的青年才俊。但这离他实现做圣贤的志向和他父母亲希望他读书做大官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

你且莫急,策划大师王阳明同学才刚刚上路呢。

弘治十八年(1505),正值壮年的孝宗朱祐樘突然去世,一个不满十五岁,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顽皮孩子提前坐上了金銮殿,他就是后来非常昏庸荒唐的朱厚照。

朱厚照当皇帝的第二年是正德元年,也是明朝历史上不平常的一年,更是王阳明生命历程中的转折之年。那一年,新登基的武宗皇帝朱厚照因为宠信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史称“八虎”),竟然要刘健、谢迁这两位大学士、顾命大臣提前退休回家养老。

这件事跟这两天的刘月半事件差不多,朝野一片哗然,当时没有微信,大明京城的言官们就纷纷写信乞留两位内阁大臣。朱厚照可能也感觉到了原来做法的不妥之处,但皇威岂容挑战?于是就将这些上疏的官员统统赶出京城,削职为民。

但这不足以平息舆情,接着,南京的言官也上疏进谏,矛头直指八虎。刘瑾的反应非常凌厉,要求朱厚照下令,把这些人押解到京,打入大牢,当众廷杖三十,当场就出了人命。

强压之下,敢进谏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就在这个时候,王阳明跳了出来,他决定也要写信向朱厚照。

据说王阳明准备上奏疏之前,有人劝他:“当初闹得那么凶,不见你有任何动作;现在胜负已定,你却逆风而行,这太傻了吧?”王阳明笑答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初闹得那么凶,那么多正义之士都在奋斗,多我一个何用,少我一个何凡?而现在正义之士被压迫,死气沉沉,必须要有一个声音来呼唤他们的良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说干就干,王阳明马上给朱厚照写了一封信,叫《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委婉提醒朱厚照同志要远小人近君子,并没有什么慷慨激昂之气。

刘瑾不清楚这个小官是什么来头,前面不说现在倒来说,心理也没有什么底,就给王阳明安了一个“越权行事”的罪名,廷杖四十并让他下狱了,因为明朝兵部主事不是言官,没有进谏的职责。

王阳明在锦衣卫大牢里以诗言志,写了许多作品,奄奄一息,但顺知天命、以苦作乐,矢志不渝地坚持讲学论道,深深地感动了他好基友湛若水。

”瞑坐玩义易,洗心见微奥。遁四获我心,蛊上庸自保。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

出乎除王阳明外所有人意料的是,他的牢狱生涯居然很快就结束了,1507年春天,他获准出狱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担任驿丞。

弹劾刘谨这件事是不是很诡异?王阳明所弹劾的对象,选择的写信时间,所用的委婉语调,都是老王家智慧的集中体现。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这是站队的问题。站队是一门艺术活,你不站队你就没有机会,你站错了队你肯定死翘翘,但这不等于说你站对了队你就不会死,比如站早了你会先让对方给灭了,站迟了人家就不要你了。

接下来的事情应该也是王阳明意料之中的。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担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

经过冒死力谏、谪戍龙场这一着,你是不是发现现在的王阳明身上又多了”舍身取义”的标签,而且还在艰苦边区经过了锤练。

闲读王阳明:没有策划,你的人生注定平庸

04

到了1520年代,大明江山已经千疮百孔,许多地方局势不稳。1525年广西又出事了,朱厚照要人去巡抚,桂萼推荐了姚镆,但这个姚镆是书呆子,广西的事情他是越巡越乱,于是桂萼推荐了王阳明去收拾残局。

这个江西老表是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的进士,资历比王阳明浅了许多,但他善于政治斡旋,干掉杨廷和后身居正国职,又锐意革弊,取得不错的官声。不过他与王阳明属于三观不同的人,始终尿不到一个壶里。这次老表举荐王阳明巡抚广西,是不得已,非心甘情愿也。

王阳明在1527年农历七月领旨十一月二十日才到达广西梧州,几乎走了五个月。王阳明走得这样慢,一是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另一是他知道广西的事情并不十分危急,他刚好可以沿途讲学,传播他的“心学“。

梧州是当时两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南中国,它是万众瞩目的重镇。王阳明的到来让梧州的身价猛增,直到现在,梧州在诉说它的历史时,总会大肆渲染王阳明曾来过这里,建过赫赫功勋。

王阳明很快就平定了思州、田州卢苏、王受的叛乱,实现了对两广的有效控制。可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在两广形势已经稳定的情况下,多次哀求回乡治病,文书却都被扣住不报。原因很简单,谁也不愿意身边再多一个用兵如神、手段诡谲的对手。

预料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王阳明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在举荐郧阳巡抚林富自代后,不等皇帝批示他就自个儿踏上了回乡的路程,这也成了后来桂萼攻击他并申请禁他学说的重要理由。王阳明不是没有想到桂萼的手段,所以也安排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精彩的一次策划。

王阳明一路向浙,时醒时昏,眼神迷离,不过意识清晰。

1528年,五十七岁的王阳明达到化境,在他的眼里万物一体,生死如一。早在正德三年,他就死过一回,已然看破生死,所以此时他身心轻松洒然。

这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夜,王阳明从昏睡中醒来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问:“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笑了一下:“恐怕来不及了。”

于是命人召来他的弟子、在当地当官的周积,说罢又昏睡过去。

次日,周积早早来到。王阳明还在昏睡,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地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

王阳明微微一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大老远找来周积,就是要说这句话,不知道周积是怎么及时把老师的话传出去的,但反正是传出去了,以至于500多年后我们还能再读到这个句子。

一代大才就这样离开了人间,但大明王朝的争斗还在继续。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方献夫、霍韬又各上疏替老师辩解,但桂萼等人却以抗旨为由把他的学说禁止,把他的弟子驱出朝廷。

所以这时你就明白,王老师最后时刻为什么要找周积来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了。他是在告诉皇帝和他的政敌,我就是这样一个一心只求做圣贤的谦谦君子,你们没有必要把我看成对手。

王阳明的诗文是一流的,他在哲学上的成更是超一流的。他可以上马为将,下马为师,就是所谓的文能安邦定纬,武能保家卫国。

其实还有,他的炒作功夫也是超一流的,而且不留痕迹。

(王老师是我最佩服的人,从人生策划的角度理解他,也不是坏事,请勿误解)

闲读王阳明:没有策划,你的人生注定平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