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博士生的学术观:将读博进行到底!

一个女博士生的学术观:将读博进行到底!

研究生,处于象牙塔的顶端群体,令人仰望之余也带来颇多唏嘘。有人站在读博的路口踌躇不已;有人走在独博的路上各怀心意;有人为着心中的理想乘风而行;有人顶着现实的压力艰难前进。褪去光环,博士生们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社会对于这一群体究竟给予了怎样的评价,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辛勤耕耘在学术的田野上永不言弃,30多年的求索究竟有着怎样的心路印记?

一个女博士生的学术观:将读博进行到底!

似乎在研究生生涯的起点,"你是否读博"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乐此不疲的话题。在不断的被问及、被谈论的同时,我们也在摇摆中不知所措......

直播申请的诱惑

第一次收到群发的"直博"通知,并没有像第二次收到时那样心动不已。原因很简单:第二次群发邮件又称谓刘丹同学。对我来说,这次四个字有无法抵挡的魔力,召唤我去追寻曾经摇摆不定的学术梦想。

读书、思考、写论文的过程,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可以打破时空国界的限制与伟大的头脑对话,在否定与肯定之间实现最完美的薪火相传;可以在学习与启发质之后开启智慧之门,用泉涌的文思观照世界、用超越的态度思考人生。一室之内,思接千载,不亦乐乎?

对校园环境的喜爱也是很多人选择读博的理由,都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对于校园,却在熟悉之后多了几分难以割舍。这里是一个特殊奇妙的生态环境,远离车马喧闹,少了点勾心斗角,多了点纯真天然。远离疲于奔命的狂躁,可以相对自由地生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以书为友、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还有更有意义的人生吗?

一个女博士生的学术观:将读博进行到底!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术路线的确定始于小学阶段,也算历史悠久。那时,我们总是谈论理想,并立志做一名大学教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以学霸的身份走来,选择学术路线更加理所当然。当然正因为如此,这个路线有自己的意愿的同时也多了几分他人的期待。

当老师说,以后的学术就靠你们了,顿感任重道远,同时也决定"坚持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老板说,资质不错,性格适合,安静的人更容易沉静下心来专心学术。

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谁动了我们的爱情

"剩女"是汉语新词汇之一,广义上指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很多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的长相,当然也有的长相较差。"高学历"是"剩女"概念中对徘徊在读博边缘的女研究生最具杀伤力的部分。专心致志做研究,局促一室之内,爱情会不会敲门?即便敲门,是不是可以听得见?

有人说,女博士是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这让我深感疑惑。女博士虽不一定天生丽质,但大多也都知性温柔。也许仅仅因为对学术的热情会不可避免地减少对爱情、婚姻的投入。这样说来,这又成为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论题。

选择,就应风雨兼程

我们总是难以分清轻重缓急,太容易本末倒置,真正有意义的追求往往被或大或小的欲望遮蔽。如果对学术是发自肺腑的热爱,就应该能够客服物质的匮乏,可以不被房子、车子、票子等身外之物占据生命过程的全部。选择学术不一定就会有皓首穷经的悲壮,学术的有声有色和生活的多姿多彩并不是水火不容。我们要学会手握生活色彩的画笔,既然喜欢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既然选择就应该甘之如饴的坚守,即便风雨兼程,也是快乐的。

一个女博士生的学术观:将读博进行到底!

未来在哪里?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工作的人总是不无惋惜地强调,学历无比重要。而博士生总是语重心长地劝导,博士生的就业形势并不好。

有时,也觉得用就业衡量教育有违大学的理念。但是如果生存都成问题,我们用什么奢谈整全的人的教化。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去平衡投入与产出的巨大鸿沟。我们用将近三十年的美好时光在学校里接受塑造。当我们走出校园看世界时,发现变低的不仅是我们的视力,还有我们在社会里生存的能力。总是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只是低就了,无法回报沉重的付出。这沉重的付出里面还有我们至今仍难以回报的父母的汗水。都说,随着高校师资的逐渐饱和以及生源的缩减,进入高校更是难上加难。只是博士毕业去做小学老师,怎么想都觉得有负那些透支的青春。当在大批的博士后面前,博士也变成小字辈时,我们再也望不到求学之路那遥远的尽头。

将读博进行到底

读博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情,我们有可能备受煎熬,为宏大的博士学位论文工程形如枯槁,但也有可能乐在其中。因知识的力量而焕发光彩。

将读博进行到底,不应该成为逃避朝九晚五工作的理由,也不应该成为自己面对社会不成熟的借口。读博,并不必然会与社会脱节,脱不脱节是个人的选择。读博也不会扼杀我们恋爱的能力,恋不爱恋只是时机问题。读博,应该是继续深造,而不是自我限制。

将读博进行到底,仅仅是因为热爱。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掌桥科研网站可以获取海量中外文文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