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橫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學生 最窄巷

這一期《巷遇》探尋泉州最美的花園、最窄的小巷、最早的女大學生。

巷 | 遇 | 檔 | 案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地理位置

泉州市鯉城區橫街、道才巷

所屬社區

泉州市臨江街道隘南社區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橫街西接聚寶街的泉郡黃帝宮,東抵青龍巷的青龍宮之後,長200餘米;道才巷總體與橫街平行,西接聚寶街,東抵青龍巷,長約150米,這兩條街巷為“金青龍,銀聚寶”之間的重要通道。

A 地名由來

橫街,顧名思義,因橫貫聚寶街與青龍巷,所以被稱為橫街。道才巷,又名佐才巷、肚才巷,傳說古時此處有一位有王佐之才的人,在閩南語中,“佐”與“道”諧音,故稱道才巷。還有一種說法是閩南語中“道才”與“肚臍”諧音,因此巷又細又長,也叫做“肚臍巷”。

B 巷子看點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橫街與道才巷位於“金青龍、銀聚寶”之間,古時屬於城南古港的黃金地段,為不少達官巨賈的宅邸所在,有大商人蔡鼎常故居、舉人吳曾故居、曾經泉州最美的園林蘇家花園,以及泉州最早的女大學生蘇子固、傳說中六十年一變化的隱泉等等,深厚的城南文化,給這一切增添了傳奇色彩。

橫街32號:

蔡鼎常故居:

百年浮沉珍利行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橫街32號是城南大商人蔡鼎常的故居,當年城南有大名鼎鼎的三大頂尖商行,合稱“珍裕源”,其中“裕”和“源”分別是此前介紹過的萬壽路蔡光華家的“瑞裕行”和後山社陳喬木家的“萬源行”,而 “珍”就是蔡鼎常家的“珍利行”。

蔡氏故居前面是中式院落,後面則為一棟洋樓,洋樓保存尚好,前面的閩南大厝部分已經坍塌。

據蔡鼎常四弟之子蔡美燦先生介紹,蔡鼎常(1895年-1985年),又名其楷,字敬五,號靜薌,祖籍泉州晉江紫帽。蔡鼎常的祖父名為蔡廷珪,父親名為蔡鍾昌(又名蔡翔文)。蔡廷珪最早在晉江種植龍眼和甘蔗,龍眼製成桂圓,甘蔗製成糖,再進行售賣。後來生意越做越大,從晉江做到泉州。清光緒年間,經蔡廷珪同意,蔡翔文在橫街置地建行,34號的商行名為“珍利”,隔壁32號蓋成居住的大厝,中前面的中式院落在1911年前後建成,後面的洋樓則建於上世紀20年代。

橫街“珍利行”在鼎盛時期,商、居、倉庫、作坊為一體,經營桂圓、蔗糖和海產品乾貨,南方賣到廈門、潮汕、寧波、溫州等地,北方一直賣到青島、大連。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蔡鼎常1946年拍攝的照片(蔡美燦/供圖)

據蔡美燦介紹,蔡家興旺後,不忘助學行善,在泉州開行初期加入泉州商會,共同籌建“商立學校”。後來蔡家又出資創辦“私立振興小學”,蔡鼎常任校長兼教員。該校雖為私立小學,但不以盈利為目的,凡家境貧困者可申請免費就讀。1927年,兩校合併,在政府登記時正式取名“振興小學”,仍屬私立小學,這一校名一直延續到1992年,振興小學升格為泉州市鯉城區實驗小學。

除了興辦振興小學,蔡鼎常還與陳佩玉、“瑞裕行”的蔡光華等創辦了晦鳴中學(如今泉州第七中學前身)。在城南長大的許多人,都有讀振興小學、晦鳴中學的共同經歷。

蔡氏一族人才輩出,其中包括我國當代著名詩人蔡其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蔡毅(蔡鼎常之孫)等等。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故居門前有一副對聯“密箴蒙引傳家學,荔譜茶經誦祖芬”,上下聯分別說的是寫過《四書蒙引》的明代理學大家蔡清和寫過《荔枝譜》《茶錄》的北宋名臣蔡襄,用以激勵蔡氏後人。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大門兩邊刻有蔡氏的家風家訓和來自《易經》的為人之道,書法署名“家棟”,為後城楊氏的清末舉人楊家棟。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如今故居已租給多戶人家居住,後面二樓保存尚好,前面大厝部分坍塌,略顯雜亂。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厝內有井,按閩南傳統觀念,井口一般應朝天,可保持井水清澈。據蔡美燦介紹,這裡是因為先有井,後建了上面的房子,所以如今井處於屋簷之下。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通往後面洋樓二樓的寬大石階上,精細的花紋保留下來。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二樓門楣上,最初的文字後來塗上泥灰,刷上標語,留下時代的印記。

橫街21號

吳曾故居:

喜聞中舉電報傳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在泉州歷史資料中,經常提到清末舉人吳曾居住在橫街,具體在哪裡卻都語焉不詳。在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懷先生幫助下,終於尋訪到了21號,這裡正是吳曾的故居。

故居旁有一條小巷,開口尚寬,裡面越走越窄。與古城內許多無名的防火巷不同,這條小巷不僅有名,還有來歷。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據吳曾的曾孫子吳大容和吳小容介紹,他們曾在家中一本民國的地契中,看到這條巷子名為“畚斗巷”,因其前寬後窄,狀如畚箕而命名。這條巷子由於太小、太窄,平時經過的人不多,如今巷名大概只有吳家才知道。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巷子長達四五十米,其中一段是吳家的百年出磚入石牆,吳家人還不時看到外國人來此拍照。經現場測量,畚斗巷最窄處僅37釐米,有一段必須側身而過,堪稱“泉州最窄小巷”。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吳曾故居為三進結構,具有出磚入石、紅瓦屋頂的閩南特色。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故居內有不少西式造型的煙炙磚拱門,這與千年古港的對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據吳大容先生介紹,吳曾還有一個名字為吳如霖。據家族長輩回憶,吳曾本姓曾,後來過繼給吳家,改名為吳曾。吳家當年宅邸在古城大寺後,在如今的鯉城區第一幼兒園周邊有一大片產業。吳家在水巷做桐油灰生意,後來在橫街購地置業,吳曾中舉之後,曾任晉江縣衙師爺。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吳曾的孫子吳岑(前排右三)的人生經歷也很傳奇,早年加入共產黨,是泉州幾個地下黨支部中的一個支部書記,由於工作需要,用過不少化名。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晉江縣糧庫主任,後來先後在凌霄中學、泉州七中、泉州聾啞學校、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等擔任領導職務。

說到吳曾中舉,還有一段趣聞。據陳泗東先生在文章中回憶,中國科舉考試於清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止,陳泗東先生的父親陳砥修和吳曾同為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科舉人。正是在1902年,泉州歷史上最早的電報局在聚寶街開設。福州發榜後,有一個不認識的郭姓商人通過電報局發來電報,說陳砥修中舉了。陳砥修不知電報為何物,手持電報到聚寶街查問,辦事人員說可以發電去查,如此事有誤,不要報費;如此事屬實,則需要十個銀元的電報費。此時吳曾也手持電報去查,得到的是同樣的答覆。當年十個銀元價值不菲,兩人商議,中了最好,不中就算了,還是不要花這冤枉錢。第二天報刊正式發文,兩人才知道果真同時中舉。當年郭姓商人用很貴的電報費,用最新潮的電報形式以最快速度為家鄉人發出中舉消息,成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一件趣談。

道才巷蘇家花園:

小巷深處有佳人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當年的蘇家花園。(據《泉州古園林鉤沉》)

在陳允敦先生《泉州古園林鉤沉》一書中,對道才巷的蘇家花園有詳盡的描述,文中稱蘇氏為清末民初的富家,道光年間以經營客棧起家,建宅於青龍巷與道才巷之間。

書中稱,主人雖為商賈,但頗習風雅,留心園構,竟能親自指揮山匠精雕細疊,將正屋後進改築為一座小齋。齋內雅潔幽清,中間壁上掛有一幅中堂,為園主一家行樂圖,兩旁配以泉州甲第巷的翰林莊俊元所書的對聯:“豔彩丰姿相點綴,珊瑚碧樹交枝柯”,上下聯集唐代宰相權德輿和唐代文學大家韓愈的詩句。莊俊元遺字多為草書和行書,只有此聯是正楷,而且字極清秀,末有署款,為莊俊元的真筆佳品。

蘇家花園內水池邊有一棵木蓮,高約兩丈,每當穀雨開花季節,清香四溢,為當時泉州有名的一棵珍奇花木。水池中有石筍兩叢,高低各一,纖細綽約,配此幽園,極為勻稱。

陳允敦點評蘇家花園:“匠心獨具,始克臻此,園雅何須大,景幽豈在多”,評價極高。坊間傳聞這裡是泉州最美花園,其來有自。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蘇家花園位於青龍巷51-2號後半部分。據蘇氏後人蘇欽輝介紹,當年蘇家在青龍巷和道才巷有一大片宅地,如今51-2號前面為樓房,後面的蘇家祖宅保留下來。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從樓頂望下去,祖宅南側一部分已經損壞,後面的蘇家花園已被樹木完全遮住。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道才巷邊的蘇家花園大門,屋頂薜荔叢生。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曾經的最美花園,隨著歲月變遷,如今已成荒園。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蘇家花園被拆,園中的兩根石筍、稜亭、拱橋、石板移歸開元寺。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開元寺內來自蘇家花園的稜亭,依稀可見當年蘇家花園的清幽別緻。(許志榮/攝)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開元寺中來自蘇家花園的兩根石筍(許志榮/攝),有一個非同尋常的特點。據蘇家後人李詩白回憶,小時候每到過年,家中一個小表哥便會用尺子測量兩根石筍的長度,竟然發現每年都會變長一點。這兩根會生長的石筍,成為兒時最難忘的記憶之一。

在馬坂巷泉州考古專家劉志成家中,劉志成回憶,在他的考古生涯中,在泉州共發現四個甲骨文的文字石刻,其中兩個在清源山上,另外兩個就是在這其中一根石筍上。

《泉州古園林鉤沉》記載,上世紀20年代,園主歿後,無男,由其女蘇子固主之,因抱獨身,男賓不至。新中國成立初期,花園尚完整,仍不輕易讓人入覽。這裡提到的終生不嫁的蘇子固,據說是泉州最早的女大學生。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在青龍巷39-1號,蘇氏後人蘇秀霞阿姨介紹,蘇家先祖當年從晉江遷至青龍巷,在青龍巷開錢莊和當鋪。蘇秀霞說,蘇家在經商之外,對後代讀書也特別看重,她自己就是1958年從七中考入北京農機學校。記得蘇子固當年愛看書,因為上過大學,英語非常出色。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51-2號內的蘇家祖宅基本保持原貌。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蘇家祖宅北側,就是蘇子固獨居一生的閨房。

經熱心讀者陳先生介紹,蘇子固養女李詩白在鯉城區電力學院宿舍小區接受採訪。她是蘇子固妹妹的女兒,生於1941年,因為蘇子固一生未嫁,妹妹便將女兒過繼給她。當時蘇子固問年幼的她,想跟父親姓李,還是跟她姓蘇,她說還是想姓李。蘇子固愛好古詩詞,便為她取了一個頗有詩意的名字“李詩白”,有致敬李白之意。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蘇子固當年的風采。(李詩白/供圖)

據李詩白回憶,蘇子固祖父名為蘇春禧(1831年-1906年),父親是蘇道南(1870年-1915年)。蘇子固出生於1904年,最早在蘇家私塾讀書,後來從振興小學畢業後,母親不讓她繼續升學,蘇子固便在振興小學當了一兩年小學教師,但讀書的想法一直沒落下。後來她去福州讀中學,畢業後去南京讀預科,接著在上海一所大學念化學專業。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曾任中國政協副主席的莊希泉,他的夫人、著名愛國僑領餘佩皋(左)曾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來泉州宣揚婦女解放思想,蘇子固因為有文化,普通話好,作為新女性的代表參與活動,並當餘佩辜的方言翻譯(李詩白/供圖)。後來蘇子固在南京、上海求學,和餘佩辜常有往來。

1919年,南京金陵女子大學首屆5名畢業生,是中國第一批在本土獲得學位的女大學生。而此時正當青春年華的蘇子固,因為在南京、上海求學的這段經歷,被認為是泉州第一個女大學生,並非毫無根據。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蘇子固在1949年-1951年間曾任晉江群德小學校長,這是當年在校園裡的留影,二排左一坐在石階上的就是蘇子固,看起來知性嫻雅。旁邊戴帽子的小孩是李詩白。(李詩白/供圖)

據李詩白回憶,蘇子固幾乎一生都在讀書、教書中度過。她回福建後,曾在廈門大學就讀教育專業。參加工作後,她先後在泉州一中、六中、七中、華僑中學等教過書。當年她在晦鳴中學(今七中)教書,有學生家貧無法續讀,跟蘇子固說家裡僅有一點薄田可賣,蘇子固便將田買了下來,錢給學生交學費,田繼續給學生家裡耕種。幾十年後,蘇家有人被錯誤關押,蘇子固來到關押處,見到管事的人正在吃飯,此人正是當年救助過的學生。學生扔下飯碗下令放人,等蘇子固回家的時候,這位親戚已經先她一步釋放回家了。

由於國學底子深厚,加上在上海讀書,蘇子固年輕時愛旅遊,漂亮時尚,氣質非常好。回泉州後,她穿什麼時髦衣服,街上的女孩就會跟著穿。如此優秀的才女,自然不乏仰慕者,曾有廈門大學一個出生於華僑家庭的同學來蘇家求婚,蘇子固不願去國外生活,拒絕這段感情。

蘇子固於1979年辭世,雖然終身一人,但淵博的學識、豐富的內心世界、善良大度的性格,讓其度過了優雅的一生。

拾遺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位於橫街與聚寶街交界處附近的鯉城臨江中心幼兒園,園中鎖著一處老宅,這裡曾是城南的“鹽管”李雙志的房子。因為當年城南居民所用食鹽,均由李雙志售出,所以城南老輩人對“鹽管” 的印象很深。一個普通人如何經營當時政府管控的鹽業,很多人都想不通,李雙志的兒子李國華先生講述父親的傳奇故事。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老宅當年的精美的木刻保留了下來。

據李國華介紹,李雙志(1887年-1968年)從小是孤兒,由叔叔和嬸嬸撫養,沒有讀多少書。清末社會動盪,李雙志在城南碼頭當過搬運工,也在戲班子打過雜。他性格豪爽,喜歡交朋友,機緣巧合認識當時城南鹽務局裡掌事的人,因為講義氣、守信用、為人可靠,他可以先拿到鹽去賣,之後再付款,從無紕漏。後來李雙志成了官方鹽務的總代理,靠鹽生意發家致富,也成了城南老輩人記憶中的“鹽管”。李雙志為人灑脫,他認準一點,有錢就買房子,沒錢就賣房子,曾在城南有20多處房產,其中廠口就有11個店面,至今聚寶街還有幾處李家的房產。

據李國華回憶,李雙志發家後,家中常備幾千斤大米,孤寡老人揭不開鍋,可以要一些米煮飯;如去世無錢安葬,便讓附近五堡街的棺材鋪送來棺材。當年修中山路時,從新橋頭到北門一段,還曾出資修建。此外,看到很多碼頭工人的孩子得不到良好教育,和朋友一起辦起了崇德小學,新中國成立後命名為搬運小學,而搬運小學正是如今豐澤區崇德實驗小學前身。或許是遺傳父親精明能幹的性格,李國華在七中讀書的時候成績非常好,並在泉州民間的象棋比賽中幾次奪冠,上世紀八十年代下海經商,如今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在橫街與公婆巷之間,有一座泉郡天王宮,相傳最早建於唐末、五代時期,祀奉唐代名將李靖。抗戰期間,在日軍戰機轟炸下,當時周圍民眾藏身宮中,飛彈在宮側的榕樹下爆炸,天王宮和宮內人員卻無事,此後香火更加鼎盛。

1998年和1999年,由天王宮分香的臺灣台北天王宮董事長周民進曾兩度前來謁神進香,並於1999年10月在泉州重塑天王爺金身,迎送臺灣。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公婆巷有一處路燈遺址,路燈前曾經是八卦溝,這是當年蔡鼎常家安裝的,一是為珍利行貨船照明,方便船隻靠岸卸貨;二是為附近在八卦溝洗澡、洗衣、挑水的街坊照明,這也是泉州最早的路燈遺址。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這是晚上路燈點燃後的情景。(楊茂盛/攝)

在《光明之城》一書中,講述宋元時期意大利商人雅各,在馬可波羅之前來到泉州的見聞,他將泉州稱為“光明之城”,原因是“街上有如此眾多的油燈和火把,到了晚上這個城市被映得特別燦爛,在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到它”。公婆巷的這盞蔡家油燈,似乎讓人看到了當年光明之城的縮影。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蘇家花園門口有一口古井,名為“隱泉”,在坊間傳說中,此井六十年一干涸,六十年一充盈。隱泉旁還有一棵高大的發財樹,與隱泉相映成趣。

據蘇家後人李詩白回憶,這口井當年就在巷中,不屬於蘇家花園。一甲子一輪迴的說法,她小時候卻沒有聽過。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井口一側是泉州市衛生局1965年在“水改”中發掘重修隱泉的刻字。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在狹窄的畚斗巷內,還有一口古井,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古井上方用紅磚、水泥重新修築井口,並刻下修築時間:1965年9月,距今已有半個世紀。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26號吳家是一個地道的教育家庭,新中國成立後,家族先後出了16個教師。據吳氏後人介紹,吳家祖籍安溪,祖輩到泉州賣柴火。吳家的吳惟純任城南米鋪巷建德商行經理,1906年和何光愷、蔡生平、蔡鏘等大商人發起成立泉州商會,並於1911年與商會好友創辦城南的商立學校。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在德濟門廣場邊的飯莊周邊,是當年振興小學所在地。在振興小學讀書,在學校附近八卦溝內玩水嬉戲,是幾代城南人難忘的童年集體記憶。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出生於城南橫街的蔡永懷先生畢業於振興小學,這是他上世紀60年代末的畢業照(蔡永懷/供圖),後面寬敞大氣的的西式紅磚樓是當年振興小學辦公樓。據蔡永懷介紹,辛亥革命初期,新思想、新學堂在全國不斷湧現,1927年,創辦於1911年的商立學校與私立振興小學合併,正式命名為振興小學,有振興中華之意。

《巷遇·横街 道才巷》:最早的女大学生 最窄巷

上世紀60年代,蔡永懷的同學黃清波在振興小學的操場上跳鞍馬。振興小學優秀師資力量和完善的教學條件,為國家輸送一批批人才。(蔡永懷/供圖)

圖文記者 王了

攝像記者 顏沐

實習記者 吳倩妮 饒彎

注: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得到臨江街道隘南社區、蔡永懷、蔡美燦、吳大容、吳小容、蘇秀霞、蘇欽輝、李詩白、黃文良、李國華、陳國良、劉志成、楊茂盛等諸位先生、女士及老宅後人大力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預告:下期《巷遇》將走進後城街,不一樣的老巷,不一樣的精彩,敬請期待!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