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有两个花瓶,一个线条设计复杂,颜色艳丽,花瓶表面被复杂精美的图案占据,表面很亮很光滑,看起来喜庆奢华;另一个没有图案,颜色朴素淡雅,线条也很简约,但是却有着一种精细手工的质感和复古老旧的感觉。

这两个花瓶,你更喜欢哪一个?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如果,你选择第二个花瓶,那说明你是一个有——“侘寂美学”意识的人。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其实“侘”这个字,在中国的古汉语中并不是什么好词儿,主要是指那些失意的、粗鄙的、贫穷寒酸的;再加上“寂”,孤绝、寥寂,想来都身世薄凉。

中国宋朝后它冷清已久,传到日本,“侘寂”却一改风水,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贬义词,日渐博大,直至成为支配着日本人的品味与审美规范的古老理念。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日式、极简风、禅意,如果想要探究这些设计藏在深处的内核,那都不得不提侘寂。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不过,关于侘寂,连日本人心中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简单来说,它是一种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的日式美学。

侘寂否定了华丽、鲜艳、繁琐与奢华这些概念,描绘的是残缺之美,朴素、寂静、自然。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今天,它代表了一种以较轻松的态度来看待短暂、自然和忧郁,喜爱世间万物的不完美和缺陷。

在以下文章中,我们会从几个相关事物的方向来看待“侘寂”。

「 枯山水 」

日本人把佛教、禅宗的自律苦行精神与中国北宋的山水画意境相结合,融入到当代景观之中,形成了其独有的“枯山水”。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范宽《溪山独钓图》,32.4×85.9cm,北宋

“枯山水”是一种“无池无水”的庭院景观,它产生的原因是京都的缺水地貌。这一缺憾的特征仿佛印证了“侘寂”这个词——残缺之美。

日本人聪明地想到用砂石来代替“水”,辅以一些叠放有致的石组,构成一处缩微式园林景观。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龙安寺院内枯山水,日本京都

我们时常会看到沙子的表面有纹路,这是用来表现水的流动的做法。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枯山水造园手法

「 茶道 」

你们可能还听说过“侘寂之茶”和“侘寂茶人”这样的名词,分别指的是清淡却高质的茶,以及喜欢喝这种茶的人。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看日本茶道之宗千利休的自传电影里有这么一段:满园的牵牛花都开了,利休剪下一支然后对徒弟说:“把园子里的牵牛花都剪了吧。”

舍去满园芬芳,只留一枝独秀。我以为这便是侘寂。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影片《寻找千利休》影像静帧

从14世纪开始,千利休就将侘寂融入了茶道。他主张使用小而朴素的茶室,并用简洁质朴的竹制茶具或是日常物品,代替来自中国的华贵器具。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我们去欣赏日本的抹茶碗,往往会发现顶级的茶碗形状并不完美。

工匠总会在茶碗上制造人手捏制的弯曲痕迹,或在施釉时刻意保留釉料流淌不均的自然肌理。

那粗糙晦涩的手感和绝不耀眼的晦暗光泽,正体现了“侘寂”美学中那种清高枯寂、俭朴古拙的最高境界。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 工业设计 」

“侘寂美学”在产品设计上的应用是:没有刻意的人工干涉,自然,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与真实的美感相协调的视觉体验。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乔布斯是日本禅宗的忠实信徒,深受日本侘寂美学影响,也因此成就了苹果手机极简风格的设计。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但是这种简约是建立在——内在高品质和对细节追求的基础之上的。而现在的iphone正在丢掉这种“侘寂”的精神,所以卖得不好也不奇怪。

「 时装 」

在此之前,你是不是总认为“侘寂”是一种古朴、静谧、低调的氛围,可曾想过时尚圈的先锋设计师们,也是它的实行者?

大名鼎鼎的山本耀司就是“侘寂”的贯彻者,他推崇展现布料最原始的状态,表现事物本身的质感,设计剪裁过程中出现的线头或是未完成的缝线,都可以变成其设计的一部分。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山本耀司

比如山本耀司会将西装的里衬暴露在外面,与昂贵的羊毛西装面料形成对比,而后在布边踩线,加上手工缝制完成,留出毛边。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而另一位知名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则认为显露未完成的接缝与边缘修饰的过程,可以呈现不受拘束的优雅灵气。

川久保玲会将羊毛料洗缩,来突出皱起来的老旧效果,然后将里衬与面布同时踩死,有时会在背面缝一小条布,从而阻止面料毛边的损失。

日本美学里的“侘寂”,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风靡?

侘寂之美是许多当代设计师所追求的境界,但无论是产品设计师、陶艺家或艺术家,如缺少精神的修为、生活的实践、美学的淬炼,就很难把这种抽象、像烟云般的境界表达出来。

而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永远值得不断深入理解和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