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一樁冤案,忠心耿耿的蜀國大將不僅自己被殺,還被滅了三族

本期的三國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五回,發生於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主要涉及人物有:魏延、姜維、馬岱、楊儀,小說原文如下:

(姜)維挺槍立馬於門旗之下,高聲大罵曰:“反賊魏延!丞相不曾虧你,今日如何背反?”延橫刀勒馬而言曰:“伯約,不干你事。只教楊儀來!”儀在門旗影裡,拆開錦囊視之,如此如此。儀大喜,輕騎而出,立馬陣前,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後必反,教我提備,今果應其言。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獻漢中城池與汝。”

三國的一樁冤案,忠心耿耿的蜀國大將不僅自己被殺,還被滅了三族

延大笑曰:“楊儀匹夫聽著!若孔明在日,吾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眾皆駭然。斬魏延者,乃馬岱也。原來孔明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只待魏延喊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當日,楊儀讀罷錦囊計策,已知伏下馬岱在彼,故依計而行,果然殺了魏延。

根據小說情節發展,諸葛亮死後,魏延因為長期遭受到諸葛亮的質疑心生怨念,又與楊儀素有恩怨因此舉兵謀反。然而諸葛亮早已預料到其死後魏延會反,於是在臨終之際令馬岱潛伏於魏延身邊,又授予楊儀一個錦囊妙計用於接應馬岱。最終楊儀與馬岱合作不負諸葛亮所託斬殺魏延,並平定此次叛亂。

三國的一樁冤案,忠心耿耿的蜀國大將不僅自己被殺,還被滅了三族

小說情節中所提到的魏延謀反一事,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原文如下: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從此段史料來看,小說中提及的魏延在諸葛亮死後謀反一事,是小說作者虛構而成。真實的歷史事件是魏延此前因為遭受楊儀帳下的費禕欺騙而感到十分憤怒,於是提前率軍撤退,並將所經過的棧道燒燬。而後魏延與楊儀皆上表控告對方叛變。所以可以斷定,魏延並非真的謀反。

三國的一樁冤案,忠心耿耿的蜀國大將不僅自己被殺,還被滅了三族

至於小說中提及到的諸葛亮臨終留計之事史料並無提及,因此可以斷定此情節為作者虛構而成。而小說情節提及魏延死於馬岱之手之事,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可以看出魏延確實是被馬岱所斬殺,而且他的下場比小說情節中所提到的更為悲涼,不僅是以謀反的罪名被處死,還被誅滅了三族。

前文提到魏延並非謀反,那麼他為何還被定罪為謀反呢?

三國的一樁冤案,忠心耿耿的蜀國大將不僅自己被殺,還被滅了三族

這還得從魏延的性格說起,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可以看出魏延平時為人高傲自大,這種性格導致他的同僚都對他十分厭惡,這其中就有董允以及蔣琬。

而後發生了魏延與楊儀相互誣告對方謀反之事。當劉禪問董允、蔣琬如何判定此事之時,兩人因為厭惡魏延而皆誣告魏延謀反。魏延也因此被坐實謀反之罪名最終在逃亡的路上被馬岱所殺。

三國的一樁冤案,忠心耿耿的蜀國大將不僅自己被殺,還被滅了三族

其實由上述史料所提及的事件來看,魏延自始自終是一個忠心耿耿之人,深挖此段史料不難推測魏延之死,無非是諸葛亮死後楊儀等人對於魏延的一種報復,而追根溯源還是因為魏延本身狂妄自大的性格令人厭惡,才會導致這一場誅滅三族的冤案。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