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买理财超3万亿元,竟然有7家公司理财收益超净利润,对此你有何看法?

淡淡禅风


刚刚看过《世界是部金融史》,书中对于日本“失去的十年”前的一些描述如下:“据说1985-1989年,日本制造业在金融市场的获利是1.91万亿日元,而本业利润仅有1.21万亿日元。”——这个现象与题主所说的情况何其相像!

说明什么?说明过度发达的金融已经对实体经济形成了挤出效应。——既然做金融那么赚钱,企业何必再去搞研发和拓客呢?

我在这里说个观点:当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使整个产业空洞化。谁都喜欢赚快钱,所以你看,几乎国内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搞起了金融,大型企业搞起了财务公司。

人们都痛恨华尔街,却都想把自己子女送入华尔街,这句话放在国内也一样适用。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什么“基金小镇”和“金融小镇”——国内真有这么多金融机构吗?未来如果任由金融继续蚕食其他行业的利润,其结果不难想象。

我是空谷寒潭,与您分享我的观点。


空谷寒潭


现在我们的上市公司越来越聪明了。

不是买房,就是买理财产品。但面临严重亏损,卖几套房,就立马扭亏为盈。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1655家上市公司拥有投资性房地产9904亿元。

再加上这一次choice数据统计的1994家上市公司购买了36462亿元的理财产品。

这样的投资超过4.6万亿元,而目前我们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仅仅59万亿元,这些投资约占上市公司市值的8%。

这种操作方式,也凸显了我们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上市公司不营主业,都去购买理财产品和投资性房产算什么?

保障大家盈利吗?为什么股民就不能自己购买理财产品,非要去投资一个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司呢?这些公司又不是银行金融机构,不务正业想干什么呢?2018年天茂集团购买646亿理财产品,苏宁易购购买550亿,宝钢股份490亿。

像欧普照明购买128次270亿,养元饮品购买95次384亿。

不过,这些上市公司用于投资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大多为自有资金和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购买的产品以14天至180天的短期理财为主,这反映出大多数公司资金周转较快,购买理财的主要目的多为提高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

相对而言,非金融企业的自有资金用来购买理财产品,真的是浪费了。上市企业应该有更好的计划和规划,将闲置资金用于更好的投资和生产甚至人才引进。实在没有作用,也可以拿来向股东分红,甚至赎回股票。毕竟企业融资的成本是远远高于投资理财成本的。

所以,有关上市公司确实应当加强资本运作,但是更应该做好运营规划防止大量资本闲置空转。


暖心人社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这是不要脸、耍流氓的行为,同时也折射出一些问题。

1、是GDP下行的表现之一。虽然近几年一直保持在6%到7%之间,但是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利润低于10%,企业做实体经济的动力不强。如果行业动不动就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利润,我相信没有几个老板让钱躺在银行。

2、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监督上有一定的空白。上市圈钱很定向增发之前审核较为严格,但是上市后投行的监督形同虚设。钱并没有流向相应的项目,或者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3、上市企业实际控制人急功近利,不以做企业为目的,不思进取,创新不够,导致企业有钱不知道用在那里。更何况有些企业上市圈钱是唯一的目的,圈到钱掏空上市公司,然后卖壳。

4、整个经济体中,货币发行超量,虽然M2的增速在下滑,但是总量依旧庞大。



趋势手稿


上市公司买理财超过3万亿,证明了目前当下市场中投资渠道匮乏,政策上也缺乏有效管制,才导致资源浪费。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不会长期持续。理由如下:

第一,上市公司本来就占据融资优势,募集资金如果不用来实际生产经营,却用来购买理财,失去了资本市场的本意。造成资源浪费,会导致真正需要资金需求的公司不能得到有效补给。这种情况在未来肯定会被监管层管制。

第二,理财产品的超额认购,根本原因是目前经济下行周期中,投资机会的匮乏,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好转,投资机会不断涌现,这种高额集中理财也会成为历史。


章太柏


2018年给人的感觉:是最近几年实体经济下滑最严重的一年,有市场评估机构也预测过,19年实体经济可能会更进一步下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18年,部分上市公司理财收益超过净利润,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对上市公司而言,特别是对于非热门行业的上市公司,融资也就成为公司生存下去的一种常态。

一个公司,想要融资成功,就需要一个很好的财务账单。

如今是以现金流为王的时代,验证一个上市公司的实力,年销售额已成为公司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此前提下,部分上市公司为了一份完美的财务账单,只做现金流,不做利润,就成为一些上市公司内部的潜规则。

投资收益超净利润,反应市场怎样的一个现象?

如今人工成本暴增,利润却大幅下降。不说赚钱,能生存下去已属不易,为了能够维持企业运转,放弃了本该有的利润,一切以活下去为中心。

近几年,问过身边不少人:钱好赚吗?得到的答案都是:钱越来越难赚,但花钱地方却越来越多。



2019年,国家将增值税税率从16%降到了13%,也证明了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是时候进行税该了,也必须进行税该。

若长期这样下去,可能会有更多做实业公司改革成为投资公司,这也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实业,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


八神财子


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资源优化配置,把宝贵的金融资源配置到高效上市公司,投资于实体经济,获得超额回报,可是A股因为制度缺陷,造成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丧失,造成资金浪费。

Choice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有1994家A股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理财金额(累计发生额)达36462.39亿元,同比增长26.6%,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544家公司披露了理财到期收益,共计89.76亿元。7家公司理财收益超过净利润,有16家公司理财收入占净利润的比重超过50%,其中亚太股份、特尔佳、同为股份等7家公司超过100%。

造成如此问题,在于上市这一关就没有把握好,导致很多不该上市或者不必要上市的公司堂而皇之来到资本市场上市圈钱。

某些公司有大量资金投资于理财、账面现金完全可以覆盖募投项目、有的上市前夜突击分红造成公司资金短缺现象、负债率也很低远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可是偏偏要上市融资,这样的上市有何意义,要么就是明晃晃的圈钱,要么就是等待时机减持股份,实现利益最大化。这部分公司大部分都属于高景气度已经即将过去或者已经过去,一旦大股东退出,留给市场的很有可能就是一地鸡毛。

这样的公司为数不少,上市前夕,也遭遇一些媒体的质疑,质疑其上市的合理和必要性,并对其上市以后的减持深表担忧。

其次是某些上市公司为了上市随意设立募投项目,一旦上市以后,就随意更改募投项目,或者干脆暂停募投项目,募集资金就成为了闲置资金,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就有冲动投资理财。

如何改变这一问题,就是对于上市公司当初设计的项目进行复核,看看当初的项目设置是不是恰当,经过充分的认证,如果只是为了项目而项目,应该以虚假陈述论处,给与重罚。并严惩中介机构。

三是上市公司利用再融资的缺陷,通过定增、配股和可转债大量再融资,造成上市公司有大量资金闲余,而又缺少可投资的项目,为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只能是用于投资理财。

四是部分公司缺少回报投资者的文化和理念,有大量利润累积,但是也不想分红,公司存在较多的资金闲置,只好用于投资理财。


杜坤维


金融行业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实体经济是本体,金融是血脉,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资本的特性就是追逐利益,哪个行业所获得的利益高就进入那个行业,这也无可厚非。从这个现象也能看出来现在的大环境并不适合实体经济发展,个中原因有些适合拿出来讨论,有些并不适合。从切身体会来说高房价套牢了国民现在及未来太多的可支配收入,遏制了消费,内需也是实体经济发展得一片重要土壤。

本来有很多的观点同看法,突然感觉到词穷同无奈,平均也仅仅是能说说而已,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资本还是会继续追逐利益,实体经济还是半死不活,但有一个道理是真的,那就是只有实体经济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融资与投资方面的问题,欢迎关注本人账号,私信咨询。我将免费为您解答与解决相关问题。我是俗话说金融,一个用大白话让您明白投资融资那些事儿的从业者。


正版叱咤红人


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种表现。资金是逐利的,当扩大再生产收益低于理财收益,将将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就成了更优选择。我们不能一味苛求企业,而应反思营商环境、税费水平等方面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董希淼


或负债率太高,侵吞了利润,或主营业务经营不善,没有利润。


大妞聊理财


这是A股效率低的原因之一。原因有二,一是监管部门为了防止挪用募集资金出此下策,二是A股强调募集资金新建项目,这些都是市场化市场所没有的,类似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应该出台司法解释,大股东挪用募集资金按盗窃罪论处;募集资金公司有权利按照公司策略自由使用,募集资金往往分多年分次投入,可先还贷,后借贷投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