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別人幫助,能夠帶給自己快樂

我們都知道自然界有一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當我們樂意助人的時候,通常我們也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反之亦然。

這個世界應該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生而為人,我們最重要的價值是對他人是有利的和有幫助的。

給予別人幫助,能夠帶給自己快樂


奧黛麗·赫本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好萊塢影星,當時,她引領著世界女性苗條歷史的潮流。奇怪的是,她有兩項非常有趣的紀錄:一、她結過7次婚;二、她從沒有看過心理醫生。

一位叫史塔勒的心理醫生對此產生了興趣,因為他常在半夜接到一些著名主持人和影視明星的電話,要求他給予心理上的幫助。史塔勒作為心理學家,對大多數人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有些人,他也一籌莫展。這些人多是些大腕,要麼片酬超過1000萬美元,要麼一次出場費動輒在百萬美元之上,他們衣食無憂,崇拜者如雲,是一群世界上最幸運的人。

史塔勒獲知赫本的兩個紀錄之後,好像在黑暗中發現了一抹曙光,決心深入研究一下,他想,說不定從她那兒可以得到突破口。

史塔勒翻出了20世紀60年代的報紙,找出有關赫本的所有報道。他發現赫本區別於其他影星的不僅僅是那兩點,比如說,赫本曾息影8年,這在好萊塢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要知道,在當時,作為影星,息影一年就等於洛克菲勒家族在田納西州封存一口油井,那種損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另外,史塔勒還發現赫本曾做過67次親善大使,尤其是1956-1963年,她幾乎每月都到碼頭、監獄、黑人社區做義工。有一次,她甚至謝絕貝爾公司每小時5萬美元的慶典邀請,去醫院給一位小男孩做護理服務。總之,赫本非常樂於做無報酬的慈善工作。

史塔勒對這一發現非常重視,他認為這裡面肯定蘊藏著心理學方面的某種東西。為了能得出一個圓滿的答案,他推而廣之,對其他熱心於公益事業的名人、富翁進行研究。最後,他發現這些人很少有怪癖及其他不良記錄,他們同赫本一樣,幾乎沒有看過心理醫生。

後來,史塔勒把他的發現應用到他的一批特殊病人身上。好多人接受過醫療或忠告後,一掃過去的陰霾,變得樂觀起來。有一段時間,好萊塢甚至掀起了一個爭做聯合國親善大使的熱潮—他們爭著去非洲的索馬里,去科索沃的難民營,因為他們在慈善行動中發現,世界上存在著這麼一條公理:當一個人付出的勞動沒有得到金錢和物質的回報時,必定可以得到等值的精神愉悅。

記得在加拿大留學時,有一年暑假,我臨時搬入一處學生公寓,進門那天正逢星期日,所有的超市商店都關門,買不到任何吃的東西。當我無意走進廚房,只見冰箱上醒目地貼著一張條:“親愛的朋友,我是在你之前住過這套房子的人,搬家時還留下些東西,但願對你有用,請你注意察看食品保質期。祝你假期快樂!”於是我打開壁櫥,找到了麵粉、通心麵、食用油、調料、真空包裝牛奶和一些餐具、餐巾紙,它們價都分別用塑料袋包紮好,可見這位前房客還是個十分認真的人。我用這些東西給自己做了一頓美味的晚餐卻遺憾無法向這位雪中送炭的不知名朋友道聲“謝謝”。此後我幾次在加拿大度假,每一回離開租借的住所,我也會將那些還有用的東西整理好後留給下一位房客,比如衣架、餐具,比如清潔劑、衛生紙。我覺得只有這樣做,才能彌補那年暑假裡留給我的遺憾。

給予別人幫助,能夠帶給自己快樂


還有一次去登阿爾卑斯山,半路上下起雨來,走在泥濘的山道上很是費勁。這時我看見身邊的山石縫中插著一根竹製手杖,很顯然是有人特意留給登山者的。果然不出所料,當我拔出手杖準備繼續上山時,一對下山來的夫婦很自然地將手中已經完成任務的手杖插入了空出的石縫中。我望著他們的背影,心裡好一陣感動。爬到山頂上,雨過天晴,我將身上的雨披脫下來抖去水珠疊好,放在那個讓人休息的小木屋裡,也許有一天某個登山者忘了帶雨具,那麼我的雨披就能為他遮風擋雨。我知道可能永遠不會認識那個將用我雨披的人,我只是希望現在的舉動能讓自己以後心安理得地去接受他人為我帶來的方便。

在歐洲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裡,人們追求自我道德境界的提升已經遠遠超過對於金錢的計較,生活中利人利己的原則也被廣泛接受,成為一種社會成員間約定俗成的共識。就像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或“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一樣,當你能做到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那麼也就自然可以毫無愧色地享受他人給你帶來的好處,享受心安理得。

給予不一定要用物質。有的時候一句真誠的讚美,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溫和的眼神,都能向別人表達我們的友好。

我就有許多內向或者所謂長相特別“困難”的朋友。這類所謂“社交弱勢族群”一般是不會主動與你打交道的,所以我們常常會誤會他們的無措木訥、冷淡與迴避。而一旦你打開了對方的心靈,他們往往會是你最真誠忠誠和執著的朋友。也許與你接觸不多,但是,他一定常常讓你會心一笑,且很溫暖。

而我更多的朋友可能是旅途裡一面之交的人,是同行,是保姆,是部差是出租車司機,是送水員…中…五湖四海皆兄弟。而每天幾乎都要碰面的菜市場小商販,更是我如魚得水的“社交主角”,有賣豆腐的小妹,有賣魚的大伯,有賣青菜的少婦,還有賣海鮮的姐妹,當然還有賣肉的大哥,至於水果店,我更是常客。每次挑蘋果或者枇杷等水果時,相貌一般滿臉蛋斑的老闆娘總是熱心地給我真心的建議:“有斑點、造型不勻稱的最甜了,不要只挑好看的!”她說的是真理。她和她丈夫都把我當親人看、絕對真誠,如果哪一天貨不好,她就會把我拉到一邊耳語:“今天不好,明天來!”

農貿市場的大小老闆都與我處得不錯。有位工商局的朋友曾問我:“你怎麼有那麼好人緣?而且是在那個地方。”我知道他好奇的是後面那句話,我說了好多理由:一我喜歡被人喜歡,所以我喜歡他們;二與他們好,對自己也好,東西有品質保證,他們不會騙我,價格也比別人便宜……我又是怎麼成了他們認為“高攀”的朋友呢?我一般固定找一家買一類東西,不三心二意朝三暮四,也不討價還價甚至不問價格,如果多找給我錢我主動退回,微笑,跟他們聊天氣,不擺消費者的臭架子……就這麼簡單,我成了他們的朋友這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舉手之勞。

真心的人是快樂幸福的。真誠待人,其實是最愛自己的。心理學博士傑克·博格說,人類內心深處一直渴求被瞭解,正如花朵需求陽光照射一樣。友善的人際關係,其實就是從瞭解開始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的。有了這樣的認識及準備後,我們就可以把世界上的人分為兩類:初次見面就非常喜歡投緣的人;另外一種是經過了解之後才發現他原來是一個這麼可愛的人。我們經常傲慢地從內心就開始拒絕瞭解你身邊經過的或者面對的人,但理解是從瞭解開始的,所以,很多時候,你的善意就是從微笑或者簡單的一個問候開始的。朋友不一定非要轟轟烈烈才真,像與小商販這樣簡樸、平凡的友情也許不中看,但是中用,其實也是很美的。

給予別人幫助,能夠帶給自己快樂


因為人都有缺點與不足之處,所以我們必須互相幫助。而最簡單的幫助,就是把他當朋友一樣去對待。其實這也不難,有顆真摯的心足矣!

嘗試著去幫助他人,當你的生活中有朋友的時候,你就從容得多,友誼是能給人帶來快樂的,如果生活中沒有了朋友,只剩客戶,你的生活該多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