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疏草74商品和货币的量的比例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

现在我们回到商品流通领域来【案:进入新一话题了。简单说这一自然段是解答为什么保存货币会成为人的目的。答案是。货币成为人的目的本身乃是在货币具有了支付功能后产生的历史现象。从内容看,本自然段和下面一个小自然段是一部分,介绍商品支付功能下,货币和商品所具有的新特点。

】。等价的商品和货币不再同时出现在卖的过程的两极上【案:这句是在强调现在讨论的条件。即使对前面段落的承接也是再开启下面的段落内容。】

资本论疏草74商品和货币的量的比例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

现在,第一【案:第一点。】,货币在决定所卖商品的价格上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案:注意的是再货币支付功能状态下,货币之下了价格尺度的职能。这两个职能在这里重合了。】。由契约规定的所卖商品的价格,计量买者的债务,即买者到期必须支付的货币额【案:我们是按照事前规定的价格支付的,所以这里规定的价格就具有了价格尺度的职能。】。第二,货币执行观念的购买手段的职能【案:观念购买手段。】。虽然货币只是存在于买者支付货币的承诺中【案:没有花钱或者是只是花了部分钱,但是也可也消费商品了。当然典型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按揭贷款买房 了。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但它使商品的转手实现了【案:这是关键。】。只是当支付日期到来时,支付手段才真正进入流通,就是说,从买者手里转到卖者手里【案:约定好的支付日期到期你才会交钱给对方。】。

资本论疏草74商品和货币的量的比例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

流通手段转化为贮藏货币【案:注意这里是个跳跃。从流通手段转化为贮藏货币。支付手段就将另外两个职能也拉入了。】,是因为流通过程在第一阶段中断【案:没有收钱就先使用商品,当然是流通过程再第一阶段就中断了。第一阶段本来是商品和货币互换的。而支付手段造成了不必钱货两清。】,或商品的转化形态退出了流通【案:商品的转化形态是指商品卖出去的货币。当货币支付完成之后,货币就自动进入贮藏阶段了,因为不需要它接着流通商品照样可以完成转移使用。这里的商品形态实际上是说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支付手段进入流通,但这是在商品已经退出流通之后【案:这句话其实另起一层意思。也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这点很重要,即支付手段进入流通的条件,或者说是与商品形态转化的关系。】。货币不再是过程的媒介【案: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或者说是得出了一个新的看法,即货币不再是过程,这里的过程当然是商品流通的过程,的媒介。我们知道之前我们是一直将货币作为这样的媒介来看的。而不是媒介也是从上一句得出的。无需商品的介入,货币也可也进入流通,是以支付的形式进入流通。货币不再是媒介是在货币交具有了支付功能后才具有的新特点。

】。它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或作为一般商品,独立地结束这一过程【案:这是不再是媒介的意思。首先是因为货币自身是绝对存在,也就是可以随时交换的商品,这就是一般商品的意思。独立完成货币转移的过程。货币无需商品为对立面也可以完成转移,注意,这里说的只是在支付这个环节上,不是说此时绝对不需要商品。当你支付房租的时候,你或者是已经住了房子或者是还没有住。但是钱必须得交了。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卖者把商品变为货币,是为了通过货币来满足某种需要【案:这是当然的。注意前后句都是从货币来说的。比如我们中国人存钱是为了将来支付比如大病或者养老或者是给孩子结婚买房子,等等。都是有去处的钱。】,货币贮藏者把商品变为货币,是为了以货币形式保存商品【案:这里储藏商品其实就是储藏货币。我们现在的话叫保值。当然实际上反倒没有保住。可是如果不换成钱,那就更保不住了。左右为难,反正是。】,欠债的买者把商品变为货币,则是为了能够支付。如果他不支付,他的财产就会被强制拍卖【案:支付的强制性使他必须积累货币用来完成支付。商品销售者,储存货币者,欠债者,三个社会角色。】
。因此,现在由于流通过程本身的关系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必要性【案:三种角色都是必须需要货币,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形态,而是价值形态。】,商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就成了卖的目的本身【案:这样,就成了目的本身。中国人爱存钱其实大体都是这个原因,当然现在也没有什么钱了。】。

资本论疏草74商品和货币的量的比例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