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帝國到西北小島,英帝國20世紀的沉淪

公元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英帝國是人類歷史曾經出現過的最大帝國。在其頂峰時期,也就是1920年,其全球領土達到了3550萬平方公里,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但這樣一個龐大的超級帝國,卻在二戰之後轟然倒塌,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它的迅速崩潰呢?


1921年的轉折點

其實和好多朋友的印象不同的是,英帝國並非因為二戰才衰敗,二戰只是加速了其衰敗的過程,而它真正解體的趨勢在二戰之前就已經逐漸顯露出來了。而英帝國走向解體最重要的一個信號是1921年愛爾蘭通過戰爭贏得自治地位。

從全球帝國到西北小島,英帝國20世紀的沉淪

鼎盛時期的英帝國

在此之前,英帝國在殖民征服過程中也曾經有過幾次遭遇挫折。比如在公元1860年在新西蘭爆發了第二次毛利戰爭,而此次戰爭持續了12年之久,最終雖然英國獲勝,但卻被迫給予了新西蘭土著毛利人相對於大洋洲其它土著高的多的地位,使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參與進新西蘭事務的決策。而在公元1899年到1902年在南非與荷蘭後裔布爾人進行的布爾戰爭中,英國打的更加辛苦,在最糟糕的公元1899年12月,英國曾經在一週之內遭受了三次戰役失敗,這一週也成為了讓英國人刻骨銘心的“黑暗之周”。雖然最後英國通過鐵血手段贏得了布爾戰爭,但布爾人元氣未傷,此後也仍然在南非發揮了重要的政治作用。

但這些挫折基本都還在英國的可控範圍之內,英國對當地的政局仍然擁有絕對的主導權,最終的決策權還掌握在英國手裡。但英國用鐵血手段掌控殖民地的決心在一戰中受到了極大地動搖。因為在一戰中,英國所遭受的損失超出了其能夠承受的極限,其軍隊和平民死亡人數超過了100萬。因此在一戰之後,盡一切可能避免任何戰爭成為了英國社會各界的主流看法。而英國懼戰的態度,很快就被最早被英國征服,而且就在英國身邊的愛爾蘭人發現。1919年,在英國人還在慶祝終於擺脫了一戰夢魘的時候,愛爾蘭人發動了獨立戰爭。

從全球帝國到西北小島,英帝國20世紀的沉淪

愛爾蘭獨立為英帝國解體敲響了喪鐘

應該說按一戰和二戰的標準衡量,愛爾蘭獨立戰爭的規模簡直不值一提。因為雖然戰爭打了三年,但英國總共只死了714人。不過即使這樣,在一戰之後已經不願意再為戰爭犧牲一人的英國民眾心中仍然已經無法再承受了。所以在1921年,英國竟然同意讓愛爾蘭南方自治。雖然自治和獨立還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愛爾蘭自治之後,是真正地排除了英國人干涉其內政的權力,取得了完全的自主。而這對於英國來說,卻是自公元1801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之後,包括英國在全球所有殖民地歷史上第一次失去了對一個殖民地的控制權,而且這個殖民地還位於英帝國的核心地帶。愛爾蘭的獨立也標緻著英帝國第一次出現了崩潰的跡象。

各個領地的事實獨立

而在愛爾蘭自治之後,英國的其它幾個海外殖民地也都受到了很大鼓舞,開始向英國要求更多自治權利。1926年,深知無力阻止各個主要海外殖民地離心傾向的英國在當年進行的帝國會議上同意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在內的所有海外自治領擁有完全的內政自主權,同時允許其自主決定在外交事務上是否與英國保持一致。

從全球帝國到西北小島,英帝國20世紀的沉淪

1930年英國的各個自治領,基本上涵蓋今天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的領土

這一決定事實上已經使上面這幾個自治領獲得了獨立地位。特別是南非,很快就被英國在布爾戰爭中付出了數千人陣亡的沉重代價才擊敗的布爾人重新掌控。南非此後和英國就完全離心離德,在二戰剛爆發時甚至和愛爾蘭一同宣佈嚴守中立。

而這幾個自治領的高度自治,極大地刺激了被稱為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的印度的獨立慾望。而在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之後,英國也受到沉重打擊,對印度增加自治權的要求也無力強力回應。因此在1930年,英國允許印度進行憲法改革,同時也給予了印度自治領的地位,印度也取得了高度自治。

二戰加速英帝國崩潰

而在二戰爆發之後,英國雖然是西歐唯一沒有被納粹德國征服的國家,但其戰爭的焦點其實已經只是侷限在防衛本土(北非戰場規模較小)。而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在很短時間內被日本全部佔領。而此時印度“聖雄”甘地也在印度發起了“退出印度”運動,其實也就是趁英國在二戰期間經濟和軍事實力都陷入崩潰邊緣時期望使印度立即獲得獨立。此次運動被英國強力鎮壓,在鎮壓過程中英國總共逮捕了10萬印度人,甘地本人也被流放到了南非。但英國在鎮壓過程中,被迫向印度許諾,只要二戰結束,英國就會讓印度完全獨立。

從全球帝國到西北小島,英帝國20世紀的沉淪

“退出印度”期間在印度班加羅爾發生的遊行示威

而在二戰後期同盟國的反攻中,英國雖然也參與其中,但整個反攻完全是由美國和蘇聯主導,英國在二戰勝利中的功勞是非常次要的,因此它在二戰結束之後得到的戰爭紅利也非常少。二戰之後的世界局勢,已經由美蘇主導,而美蘇其實都希望看到英法殖民帝國儘快崩潰,從而為自己不依賴殖民地,而通過政治與經濟手段對世界各地進行控制的發展方式打開空間,所以二戰之後英帝國的崩潰呈現了加速態勢。

首先是印巴各地的抗議活動迅速再次興起,要求英國兌現戰爭結束就允許印度獨立的諾言。而此時的英國已經明顯沒有了任何手段再去壓制這種呼聲。1947年,印巴分治方案確定。雖然英國主導的蒙巴頓方案為之後的印巴長期對峙乃至戰爭埋下了伏筆,但是失去印巴其實已經宣告了英帝國的死刑。因為當時印巴軍隊已經在英國全球的軍事體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英國開頭還曾經希望印度次大陸只是自治,而其軍隊仍然受“帝國防禦”體系的調遣,但這個願望最終也落空。英國的全球影響力和對其殖民地的控制力再次遭受重創。所以在此前後,緬甸、斯里蘭卡、巴勒斯坦和馬來亞也先後獨立,英帝國事實上已經走到了解體邊緣。

從全球帝國到西北小島,英帝國20世紀的沉淪

1950年代殘存的英國海外殖民地

而此時,最先拉開英帝國解體序幕的愛爾蘭又給了英帝國致命一擊。1949年4月18日,愛爾蘭自由邦在英帝國正式改組成英聯邦之前11天宣佈成立愛爾蘭共和國,不再尊奉英國國王為君主,從英帝國完全獨立。而愛爾蘭做出榜樣之後,新獨立的印巴也立即跟進,不再尊奉英國國王為君主,而英國此時為了讓印巴兩國留在英聯邦之中,被迫同意英聯邦內可以存在共和國,無需尊奉英國君主即可與其它成員國擁有完全一樣的成員國權利。所以英聯邦實際上已經完全轉變成為了一個國際合作組織,只是基於各個成員國共同的歷史和經濟聯繫,方便進行其進行經濟與文化合作而存在的組織了。

來自盟友的最後一擊

看到這裡,大家也都知道了,其實英帝國的解體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基本上每一步英國的退讓都是被迫的。所以在英聯邦取代英帝國之後,英國其實也還是沒有死心,仍然是努力控制剩餘的一些殖民地。但在1956年,來自盟友美國的致命一擊使英國在實際上維持英帝國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

1952年,埃及也從英國獨立。四年之後,埃及總統納塞爾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之後英國和以色列秘密商定,由以色列先在西奈半島發難,然後英法聯合介入,控制蘇伊士運河,重建殖民帝國的威望。10月29日,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島,戰爭正式爆發。此後在戰場上英法以三方確實推進順利,計劃目標很快達成。但這三國沒有想到的是,三國的鐵桿盟友美國此時卻釜底抽薪,對英法在海外維持殖民帝國的企圖給了致命打擊。

從全球帝國到西北小島,英帝國20世紀的沉淪

蘇伊士運河危機宣判了英帝國的死刑

英法以三國入侵埃及之後,引發國際輿論大譁,遭到了國際一致譴責。而蘇聯此時強勢介入,威脅如果英法不立即撤軍,蘇聯將對其使用核武器。而美國也不願看到英法借蘇伊士危機重拾殖民主義,所以也開始對英法實施制裁。美國不光在國際市場開始拋售英鎊,導致英鎊貶值15%,而且還否決了英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同時停止向英國提供經濟援助。

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之下,英法以三國很快屈服。11月6日,英法接受停火,開始撤軍。兩天之後以色列也撤出了西奈半島。此後美蘇兩國正式成為全球主宰,英國艾登政府垮臺,後續的政府在全球非殖民化行動加速。其在亞非剩餘的殖民地,如新加坡、文萊、尼日利亞、坦桑尼亞、肯尼亞和津巴布韋等國也先後以各種方式獨立。最後到1997年,香港迴歸中國,英國在海外人口密集地區的殖民統治完全終結,英帝國成為歷史。

從全球帝國到西北小島,英帝國20世紀的沉淪

現代英國的海外領土


目前雖然英國還在海外一些小島上維持了統治,但這些小島基本都屬於無人區或者人口極其稀少的區域,所有海外領土加在一起也只有1.4萬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更是隻有27萬人。英國重新成為了歐洲大陸西北方的一個島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