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概述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市,南接莆田市,东濒东海,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0平方公里。全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

[17]

地形地貌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山地、丘陵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鹫峰、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18]

气候条件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概述

福州地势图

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33~37℃。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为四大火炉之首。年相对湿度约77%。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福州冬季一般无雪。有时在鼓山等海拔较高地区有零星降雪。不过冬季有雨,气候相对较为湿润。

福州四季气候特征

季节气候特征

春季(3~5月)常阴雨绵绵,气温变化较大,是一年中阴雨天最多的季节。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气冷热多变,有的年份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梅雨期温度显著升高,湿度大,雨水多

夏季(6~9月)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是出现局地热雷雨天气和热带风暴、台风活动最集中的时期

秋季(10~12月)天高云淡,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温度适宜

冬季(1~2月)雨量一般较少,气候温和,极少有零下低温出现

福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时期的黄土仑类型,表明闽族先民们已在此以渔猎、采集,或从事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纺织、制陶等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装饰艺术。战国秦汉,福州闽族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别在鼓屏路钱塘巷西口基建工地、屏山菜市场基建工地、欧冶池畔省财政厅基建工地,发现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有汉代龙凤纹瓦当、万岁纹瓦当、布纹砖、筒瓦、板瓦堆积和建筑基址等;与此同时,在新店古城村发现汉代城址遗迹等,都为《史记》有关闽越国都冶城的记载提供新的实物佐证。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概述

福州地图(4)

自从汉武帝平定闽越,迁民于江淮之间后,福州这一繁荣的地方王国曾一度凋零衰落。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筑子城,凿西湖、东湖灌溉农田;东晋衣冠士族与百姓南渡,许多姓氏举族入闽,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福州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发展。福州城郊就发现众多的晋代与南朝的墓葬;1982年,福州怀安窑址发掘,出土3000多件器物,发现有南朝款识的窑具。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审知主闽,建闽国,在子城外筑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屏山),并将南面九仙山(即于山)、乌石山围入城中,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城市格局,福州从而有“三山”别称。宋治平二年(1065年),张伯玉知福州,编户植榕,绿荫满城,使“榕城”福州声名远播。其后,蔡襄、程师孟、曾巩、赵汝愚、梁克家、辛弃疾等诸多名人相继主政福州,励精图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福州遂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宋末、明末福州两度成为临时国都。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洋务运动兴起,福州船政成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又是中国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摇篮之一。

远古至南北朝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概述

福州市历史文物遗迹

据考古发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平潭壳丘头文化与公元前3000年的闽侯昙石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史籍开始出现"百越"、“闽越”的称谓。《汉书·地理志》记载: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一时期,福州的居民乃是古闽人,或是闽越人。公元前306年越国灭亡后,南逃的部分越国贵族与福州当地居民融合。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朝灭闽越国,部分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冶城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位太守严高修筑了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以及运河(即今天的晋安河),奠定了后世福州城的雏形。308年(永嘉二年),亦即“五胡乱华”之际,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中原汉人移民重要定居地。

[7]

隋唐五代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概述

华林寺大殿

隋唐时期,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了福州一带。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后,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幅进步。中晚唐中原动荡,北方汉人持续移民入闽。乾符六年(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黄巢军队攻占。景福元年(893年)王潮、王审知的光、寿州军占领了福州,并以福州为据点统一了福建,开创闽国,并带来中原移民潮,被称作“十八姓从王”。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此时的佛教在福州的发展也很迅速,中国南方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就建于这一时期。福州族群也在隋唐五代时期逐渐形成。

宋元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概述

福州宋代水部门旧资料图

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开宝七年(974年)和熙宁二年(1069年),刺史钱昱和程师孟先后扩建城池。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大兴水利。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也在宋代形成。宋代福州人口众多,经济极其繁荣,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南宋时人口超过59万,其中城内人口超过十万。宋代福州的农业高度发展,还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其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文化上,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进士2247名,福建是中国出状元最多的省份,福州占福建大部分,奠定了福州科举文教在中国领先的地位。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十一月,蒙古军队攻占福州,赵昰从海路南逃。元代福州大部分时间作为福建首府,元末的1359年到1362年,发生亦思法杭兵乱,亦思巴奚军一度占领福州。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军队占领福州。

[8]

明清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概述

历史古迹

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开始迁居琉球,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舰队的宝船即是福州制造的福船(古代木质海船代表),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和舰队中。此后福州海外贸易逐渐复苏,成化十年(1474年)成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还是中国和琉球交往的枢纽,福州柔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使者、商人。嘉靖年间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同福州的接触渐趋频繁,天启四年(1624年)底,艾儒略将天主教传入福州。隆武元年(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击溃隆武政权后攻占福州。

[9]

清初,清军与郑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进行拉锯战,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又据福州反清。动荡的局势导致清政府施行海禁、迁界政策,强迫福州沿海居民内迁,重创福州沿海的社会经济,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界政策取消。明清两代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福州城大规模发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其主要贸易对象是琉球和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经济的繁荣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纪道光年间,有欧洲人估计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经达到50万。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概述

马尾造船厂绘事院

鸦片战争之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南台岛的英国领事馆建立起,先后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台江地区沿江和上、下杭一带成为进出口贸易中心,而福州的茶叶出口更占到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35%。外资、民营与官营的银行、企业、商号等相继在福州开办。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洋务运动兴起后,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了福建船政局(后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随后福建水师成立。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在马尾港发生的马江海战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晚清的福州是中国较为现代化的城市。清朝立宪运动后,福建省咨议局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福州开幕。宣统三年(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击败清军,占领福州,成立了福建军政府。[10][11]

近现代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概述

福州近代史

民国二年(1913年),福建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福州军阀争权、政局动荡,各派系军阀先后进驻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权,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12月13日,北伐军占领福州并结束了福州的军阀统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和国民党内部分反蒋中正的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于福州,蒋中正随即率军进攻福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16日占领福州,闽变失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21日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3日以及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4日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18日期间两度占领福州。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设市。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8月17日后进入福州城。[7][8][12]

当代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概述

魅力福州(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福州市人民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社会改革。福州大量的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被撤销,许多教会组织也被取缔,私营企业逐步国有化,还进行了多次政治运动。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福州开始,直到1978年4月,福州开始对文革中受迫害的人士进行平反。经国务院批准,1970年2月17日福建闽侯专区专区机关驻地移驻莆田城厢,管辖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连江县、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平潭县、莆田县、仙游县。1970年7月底,连江县和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再度划入福安专区。1971年4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莆田专区管辖莆田县、仙游县、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平潭县。同年6月,改称莆田地区,管辖范围不变。1973年07月,闽侯县从莆田地区实际划给福州。1980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准福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3年08月,原莆田地区辖属的永泰、福清、平潭、长乐、永泰、闽清实际给福州管辖。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永泰县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县升格为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供给仍然继续由莆田地区(莆田市)建设、维护、负责到2008年,永泰县和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在2008年正式从莆田市区划给福州代管。1985年又批准在马尾兴办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世纪90年代,福州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到了2009年5月,国务院又公布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议。

矿产资源

福州较特殊的区域地质,形成了独特的矿种结构。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近四十种,以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为主,叶蜡石、标准砂、型砂、建筑砂、饰面用花岗石、高岭土、明矾石等储量多、品位高、分布广、埋藏浅,具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和开采前景。其中,叶蜡石的保有储量居中国首位;可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且是工艺美术制品的重要原料。市郊的寿山石从南朝开始用于工艺雕刻。[20][21][22][23]

植物资源

福州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20][22]

福州地区维管束木本植物, 共有109科、428属、945种。及亚变种,约占全省木本植物总种数(1900余 种)的48%,种类不少,但资源量不大。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林明显多于阔叶林,两者大致为75∶25。针叶树中以马尾松和杉木为主,其中马尾松尤为突出。 阔叶树中以壳斗科为主,如米槠、苦槠、甜槠、栲等,其次为樟科,如樟、楠等。桑科榕树分布也较普遍。

[23][24]

地热资源

福州市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福州盆地的地热田是福建省最大的地热田,其泉脉广、温度高、水质优、流量大、埋藏浅,且分布在市区中心。[20][22]

水资源

福州市水资源十分丰富。闽江是全省最大的水系,发源于武夷山脉,在水口镇流入福州境内;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闽清、闽侯、市区、长乐,分别从长门水道和梅花港水道注入东海。闽江全长530公里,在福州境内150公里;流域面积60992平方公里,在福州市境内8011.27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支流有安仁溪、梅溪、大樟溪、大目溪、新店溪、营前溪等。福州市区水道密布,主要有晋安河、白马河、光明港、安泰河等30多条内河,都与闽江沟通,水质良好。此外,连江县的主要水系是鳌江;福清市的主要水系是龙江。

福州市本地产水资源为101.59亿立方米,入境客水量达546.9亿立方米,总计水资源量为666.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高达1.25万立方米。[23][25]

海洋资源

福州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兴建1~20万吨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久负盛名,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东部沿海的海坛岛面积25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岛上的三十六脚湖,湖面积达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较大的岛屿有南台岛、江阴岛、琅岐岛、粗芦岛、川石岛、大练岛等。淡水养殖鱼类有120种,海洋鱼类500余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