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太监是如何开始掌权的?

nicole4


唐朝太监可谓是最恐怖的太监团队,他们可以废立皇帝,其地位是明清太监无法比的。

那唐朝太监之所以嚣张,主要原因就是掌握了兵权。

唐朝的兵权是怎么到了太监的手上呢?

一开始,唐朝兵权当然是在武将的手里,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开始有个别太监掌兵权。比如杨思勖,他曾经跟着唐玄宗平定宫廷之乱,被封为左监门卫将军,后常常带兵打仗。最远的时候打进安南府,那已经是现在的越南了。

这个人很凶残,抓住了俘虏,一般都是生剥面皮,还喜欢吃人心。

不过,他更多的是一个武将的身份,只是恰好是一个太监而已。并不代表太监已经染指兵权。

真正以太监身份开始执掌兵权的是李辅国。

安史之乱之后,李辅国辅助太子李亨。当时唐玄宗往四川跑。李辅国劝李亨留下来拒敌,又劝李亨称帝。李亨这个人是比较软弱的,他称帝后,就把权力交给了李辅国,让李辅国“专掌禁兵”

李辅国倒台后,接替他掌兵的是程元振,此人也是一个太监。

此后还有鱼朝恩也掌过兵权,但是,这些人还是个别现象,只是因为他们跟皇帝亲近而获得兵权,唐朝还没有形成兵权一定给太监集团的惯例。

到了鱼朝恩被杀后,太监已经不掌兵了。那什么时候又掌兵,并形成惯例?

这就要说到泾原之乱。

那是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叛变。唐朝皇帝唐德宗调泾原的兵马去平叛。结果因为劳务费没有及时支付。泾原兵马经过长安时,一窝蜂冲到长安城抢东西。

皇帝仓皇出逃,一路上,他的禁军也不见了,大将也不见了,反而只有宦官霍仙鸣及窦文场跟在身边护架。

等唐德宗回到长安之后,他就认清了一个现实:武将靠得住,母猪要上树。有把的还不如没把的来得牢靠。

于是,他专门设立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这个职位专门给太监准备。从此,太监就掌握了唐朝的禁军。而唐朝皇帝也被太监给控制住了,不过,奇怪的是,等到了唐末的时候,把太监全部铲除后,唐朝也就灭亡了。

看来,两者还是互生的关系。


脑洞历史观


唐代宦官干政“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在唐朝中后期150多年的历史总,宦官由参政到专权再到把持朝政废立皇帝,以致成为宦官干政之祸最惨烈的朝代之一。

唐代的宦官干政始于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太监高力士。在唐玄宗还是藩王的时候,高力士倾心附结,后由于帮助唐玄宗平定为黄河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唐玄宗宠信,擢升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累授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不可否认,唐玄宗时期当政的高力士权倾朝野,但那时因为高力士个人的才能和唐玄宗的信任所导,并没有形成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

唐代真正的宦官专权是从唐肃宗、唐代宗二帝时期开始的。唐肃宗能够直接把他老爹唐玄宗扶上太上皇的位置,有宦官李辅国的助力。宦官李辅国在肃宗朝权势极大,深得唐肃宗的老婆张良娣所宠信,唐肃宗因为“惧内”,对李辅国的擅权行为有时候都是睁一眼闭一只眼。

后来张皇后想要废立太子,阴谋失败,被李辅国与另外为宦官程元振杀死,唐代宗才得以继承皇位。两代帝王都是由宦官拥立,故皇权的巩固与否、皇位的继承权等方面,宦官都开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得以居功专权。但这一时期虽然肃、代二帝比较懦弱,但尚可利用朝臣的力量牵制宦官,不至于形成宦官全面专权的局面。

唐朝宦官的全面专权是因为太监掌握了军权。而宦官掌握兵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监军,二世掌握了禁军。安史之乱后,为了控制藩镇,唐政府制定了监军制度,玄宗时始以太监为监军,德宗贞元十一年,初铸河东监军使印,宦官监军开始合法化、制度化。

宦官掌握禁军始于肃、代二帝,在肃、代二宗时期,禁军北衙六君均已“判元师行军司马”的名义委托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掌握,这是宦官典核裁军的开端。到了德宗贞元12年,禁军系统中的神策军开始成为拱卫中央、渗透周边藩镇的主力,规模达20多万。德宗为了保证这旨军队的控制权,设置了“神策中尉”来领导,而“神策中尉”的制度规定第一条即只能有宦官来担任。由此,宦官成为了唐中后期握有军政实权的核心人物。

德宗后期,地方藩镇的节度使多从禁军将领中擢用,朝廷的将相由宦官任免,各省的清要官职必须向宦官行贿才能做成。宦官的专权与朝臣之间形成了剧烈矛盾,愈演愈烈,自德宗之后的皇帝,几乎都是由宦官拥立或废除,可见其专权跋扈到了何种程度!


文话史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唐朝的中后期,宦官的专权已成了普遍现象,许多宦官的权力之大,已经到了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宦官逼宫弑帝的悲剧屡屡发生,简直是专权横行,无恶不作。

这里有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太监们,能达到如此猖狂的地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太监们手里有兵权。他们手里的兵权不是一天两天取得的,而是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一)最早接触兵权的太监

公元710年六月,韦后与李裹儿合谋下毒,唐中宗李显中毒去世。韦皇后杀害李显后,自知犯下了滔天大罪,所以秘不发丧,调集重兵把守长安,以防发生意外。

同时还命令左监门大将军薛思简等人带领五百名士前往均州,以防范均州刺史谯王李重福起兵叛乱。

之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显的弟弟李旦辅政,韦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

薛思简带兵,是太监接触军队的开始。

<strong>

(二)任命李辅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

安史之乱爆发后,皇帝就对手上握有兵权的大将们产生戒心。由于李辅国(704年-762年)在灵武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有功,唐肃宗即位后,加封其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宦官正式掌握兵权,就发轫于此。

行军司马是个什么职务,具体管些什么呢?

既协理军政戎务,练甲兵,修军备,预军机,掌军法,也掌管军资粮饷的分配。而唐朝后期,由于节度使的职权扩大,总揽辖区内的军民财政,作为重要佐属的行军司马,其职权也涉及到地方行政管理 。(《唐代藩镇使府节度行军司马考论》李显辉)

由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其权力非常大。按照今天的职务来类比,就相当于总参谋长的角色。这是一个相当有实权的职务。

(三)神策军职能的转变

唐玄宗时期,曾经派太监到军队中担任监军职务。虽然这是临时性的任命,但习惯成自然,慢慢的就见怪不怪了。

公元754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请立浇河、洮阳两郡并建立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军。 至此,唐军在西北边境取得了对吐蕃的相对优势,形成了网式的防御链条。

神策军设置于临洮以西二百余里的磨环川,位于洮水南岸,与洮阳郡隔水相望。拟洮阳太守成如缪充任首任神策军使,自此,神策军这支部队正式登上了唐朝的历史舞台。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令西北边境的军队驰援内地:

“其河西、陇右、朔方,除先发蕃汉将士,及守军郡城堡之外,自余马步军将兵健等,一切并附行营。各委节度使统领,仍限今月二十日齐到。” (《唐大诏令集》卷119,第626页)

公元758,宦官鱼朝恩,被皇帝任命了一个很新颖的职务——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负责监领九个节度使的数十万大军,进行攻围安庆绪的相州之战,其中鱼朝恩直接统领神策军。

当时的功勋战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都在他的领导之下。唐军收复洛阳后,鱼朝恩被封为冯翊郡公,开府仪同三司。

公元759年,鱼朝恩把陕州节度使所辖军队并入神策军,使其扩大为万人以上的大军。

公元763年,吐蕃进犯长安,禁军溃败,唐代宗奔放弃都城,逃往陕州,鱼朝恩率此神策军护卫唐代宗,不离左右。京师光复后,鱼朝恩便率神策军归于禁中。

公元765年,吐蕃军队再次进攻关中,神策军于是屯苑中,分为左、右厢,正式成为天子禁军。

鱼朝恩后来尾大不掉,轻慢皇帝,被唐代宗派人暗杀,但神策军的统帅一直由原来鱼朝恩所提拔的部将担任。

神策军是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来得以继续维持100多年统治的重要保证。唐文宗时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说:

“左右神策军,天子护军也,每年有十万军。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唯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宝。”(《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日本·圆仁)

唐德宗即位后本来想削弱宦官的权力,任命不是神策军出身的司衣卿白志贞担任神策军统帅。但不成想,公元783年,爆发了“泾原兵变”,唐德宗被一群乱兵赶出了长安,在逃亡时还差点丢了性命。

“泾原兵变”的发生,让唐德宗从此不再信任外臣,将神策军的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宦官,同时将神策军完全提升为地位最高、距离皇帝最近的禁军主力部队,所给的待遇远远高于其他的军队,具体如下:

第一是给养三倍于其他军队,以及经常性的额外赏赐。

第二是在其将吏迁转升任方面有优先权。

第三是法律上享有特权。

自唐穆宗以后,唐朝还经历了九帝。在这九帝中,只有唐敬宗、唐哀帝是正常继承皇权,其他的皇帝,都是在宦官的操纵下来完成皇位继承的。而唐敬宗虽不是由宦官拥立,但他最终还是被宦官刘克明所弑。

唐朝后期,宦官集团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完全掌握了神策军兵权,以神策军为工具进而控制皇权。

正是这种宦官的乱政,成为唐朝最后灭亡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


在唐代初期宦官的品级还是比较低的,太宗诏令:“内侍省不设三品官,以內侍为之长,阶第四。”根据相关记载,內侍省的主要官员品级基本上维持在从四品和正八品之间,而某些从事具体工作的下属宦官更是没有品级,仅相当于一般的办事人员。不过那些有品级的宦官,在当时也只能“黄衣廪食”。唐代“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可见宦官的地位之低。另外宦官虽然更接近皇帝及皇室成员,但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地带。唐初的政治核心是关拢集团,到武后时期则是庶族“政治新贵”,宦官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承担“门阁守御、庭内扫除”的奴仆杂役。

可以说,唐初的宦官地位的低下是宦官“家奴”身份和当时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武则天执政后期,也有少数“衣朱紫”宦官的出现,这些人也多半是上层权力斗争被扶持的,如杨思勖就是参与中宗景龙政变有功,“超拜银青光禄大夫、行内常侍”。而这类宦官的出现对内侍省现有的建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以后的宦官崛起埋下了伏笔。

在唐玄宗长达四十多年的统治时间里,唐王朝经历了由盛转衰的重大变革。在这个时期,有越来越多的宦官参与到内侍省制度范围以外的事件中。首先就是出现了“中贵人”为核心的宦官势力,“中贵人”就是某些权宦的代称,这一称谓在唐史中并不罕见,杨思勖、高力士就是代表人物。这些宦官身份显赫,身兼要职,多为皇帝或者皇室成员的心腹宦官。虽然“中贵人”的品级和权势程度无法明确界定,但尚可从这些宦官所参与的政治活动中来推测其大致的权力范围。如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安禄山、安思顺、哥舒翰来朝,玄宗派以內侍高力士为首的“中贵人”为安禄山接风洗尘。这时的安禄山已经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哥舒翰也是陇右节度使,由此可见“中贵人”的身份地位已经非同一般。其次“中贵人”除了内侍省职位外,还会承担其他领域的使职差遣。如教坊使、内飞龙使、检校进食使、功德使、十王宅使等,这些使职侵夺了原本属于朝官们所掌握的权力。

玄宗朝著名权宦高力士与前辈们相比,开始积极的参与国家政治。高力士在于玄宗的日常交流中,逐渐了解了玄宗在用人方面的好恶,故而能迎逢上意,所以玄宗也乐于把高力士当做自己的“幕僚”或“参谋”。在涉及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高力士了解玄宗中意忠王李亨,因而能做出正确判断:“初,太子瑛废,武惠妃方嬖,李林甫等皆属寿王,帝以肃宗长,意未决,居忽忽不食。力士曰:‘大家不食,亦膳羞不具耶?’帝曰:‘尔,我家老,揣我何为而然?’力士曰:‘嗣君未定耶?推长而立,孰敢争?’帝曰:‘尔言是也。’储位遂定”。当然高力士的建议也并不是所有都让玄宗接受,对于李林甫掌权可能导致的潜在威胁,唐玄宗仍固执己见,非但没有接受高力士的劝谏,甚至表露出不满的情绪。吓得高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所以在玄宗看来,高力士只有一个“幕僚”,一旦有失言之举,这种权利随时会被剥夺。

晚期的玄宗认为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居乐意,逐渐怠于政事,也是高力士能参政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高力士更多的时候是“奏章”的传递者,玄宗为了减轻自己的政务负担,允许力士预审“奏章”。高力士实际上能自己处理的政务都是一些小事,并没有真的掌握中央决策大权。另外玄宗对于高力士等宦官的扶持,也是为了能监视群臣、分化宰相的权力。毕竟“刺探朝臣”之类的活动并不光彩,而宦官们本身出身地位就低下,相比于普通朝臣们来说,他们更适合这类“难登大雅之堂”的地下活动。

玄宗朝还有一个重要的权宦就是杨思勖,他开创了唐代宦官领兵之先河。在开元年间,岭南地区多次反叛。玄宗为了快速平叛,起用宦官杨思勖领兵讨伐。杨思勖采用“以蛮治蛮”的战术,迅速平定了安南梅玄成叛乱,之后又三次出兵讨伐,均大获全胜。开元年间的四次平叛使其真正的进入唐代权宦的行列。“(杨思勖)以功进辅国大将军,给俸禄、防阁。从封泰山,进镖旗大将军,封虢国公”。唐代宦官领兵的历史由此开始。

自从马嵬坡兵变后,李亨北上灵武即位。李辅国有拥立之功被肃宗倚重,从一个普通的宦官发展成为肃宗朝名副其实的“内相”。李辅国的权力欲望要比高力士大的多,“判元帅行军司马事,侍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府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乃还京师,专掌禁兵,常居内宅,制敕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宰相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李辅国不但权倾朝野,并且和后宫张皇后勾结干预政事,肃宗虽不喜,但也无可奈何。在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辅国上书请求入相,遭到肃宗和时任宰相萧华反对未能如愿。

从肃宗朝野上下对李辅国封宰相的反对不难看出,宦官入相难度在当时是非常大的。毕竟肃宗不希望李辅国过分专权,威胁自己的地位。而且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若提拔本为“刑余之人”为宰相,无异于是对制度的一种亵渎。

次年,代宗即位。李辅国因“定策功”,“加司空、中书令、食实封八百户”,成为名副其实的宦官宰相。代宗虽然对李辅国“投桃报李”大加封赏,同时代宗也对李辅国的专权跋扈非常忌惮,但碍于李辅国执掌禁军,只能等待时机将其惩治。李辅国在加封仅一个月后就被罢免,可见代宗对李辅国的忌恨。

唐肃宗、唐代宗时期,宦官执掌禁军。手握军权的宦官们在皇位更替时,拥有了主动权,开始左右皇位人选,被拥立的皇帝也对宦官们加官鬻爵。宦官们的权力范围也从皇室事务和宫廷管理,扩大到了关系国家民生的重要使职,如京畿铸钱使、营田使、光禄使、鸿胪礼宾使等一些重要职位,进一步压缩朝官们的权力空间。掌管礼仪外交类的使职,可以看出当时权宦们的地位显著提高,毕竟古代王朝是非常看重礼仪制度的。

在肃宗朝,宦官的上位是皇帝想要内廷与外朝之间权力平衡的手段。肃宗时期的外朝宰相权力普遍弱化,这与肃宗的个人经历脱不开关系。在肃宗还是东宫太子时,就备受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政治迫害,处境艰难使李亨一度“鬓发斑秃”,在肃宗储位不稳时,经常受到高力士的保护,这使得肃宗在情感上更愿意相信宦官而不是朝臣。

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息。但藩镇随着战争的持续逐渐扩大起来,唐中央政府既要联合节度使进行平叛,又要时刻提防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受控制。出于制衡节度使的需要,肃宗、代宗有意识的通过扶持宦官来加强对节度使的控制。早在玄宗朝,宦官就以“监军使”的身份渗透入地方军队中。

肃宗、代宗时期的宦官专权尚未完成制度化,宦官的集团意识还未形成,皇帝可以利用宦官们的内部矛盾,对权宦进行遏制,通过起用其他宦官来遏制宦官的专权。

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德宗在即位之初,延续了代宗晚年削夺宦官职权的政策,如宦官不再执掌禁军,限制内诸司使权力等。德宗厉行节俭,停止了一些奢侈浪费的活动,并将国家乐政的权力归还太常寺。又针对肃宗、代宗时期宦官蚕食内库、监守自盗的行为,德宗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凡财赋皆归左藏,一用旧式,岁于数中择精好者三、五千匹,进入大盈”,同时德宗也大力打击宦官受贿等行为。

权宦鱼朝恩在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被宰相元载设计暗杀后,代宗朝的宦官势力有所收敛,但个别宦官仍旧握有实权,如刘清潭。刘清潭在代宗时,劝代宗立独孤贵妃为皇后,妃子韩望䢛为太子。德宗以此为由,将其处死。与此同时,德宗放开对宰相权力的限制,“上方属意宰辅,唯贤是择,故求人于不次之地”,“以张涉为右散骑常侍,”“以道州司马杨炎为门下侍郎,怀州刺史乔琳为御史大夫,并同平章事”。

经过德宗的一系列政策和人员整顿,宦官势力失去了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权力。宦官专权的基础遭到破坏,一时宦官势力转入了低谷。

但是在泾源兵变后,唐德宗不再“疏斥宦官”,到贞元年间,官宦势力再度崛起,一些重要领域的使职差遣,如神策军中尉、监军使成为定制,宦官势力专权的基础得以恢复和强化。此外,一些其他领域的新兴使职也为宦官势力带来了扩张的契机,如少阳使院、辟仗使、宫市使等。

在泾源兵变后,唐德宗感念宦官在危难时刻的忠心护主,“(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以监句当左神策军、右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监句当右神策军、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霍仙鸣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监右神威军使、內侍兼内谒者监张尚进为右神威军中护军,监左神威军使、內侍兼内谒者监焦希望为左神威军中护军。”宦官势力居于神策军的领导核心,并以集团的形式统辖神策禁军,使得宦官集团从此以后长期掌握中央兵权。

除了军权,宦官掌握的少阳使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官职。如果说玄宗的十王宅使是“关押”皇室成员的柔性“集中营”,那么少阳院则是软禁太子或废黜皇帝的高级监狱。史书记载: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十军观军容使杨复恭请立其弟寿王傑……右军中尉刘季述遣兵迎傑于六王宅,入居少阳院,宰相以下就见之。”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己丑,左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王仲先、内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作乱,皇帝居于少阳院。”

而宫市使则加重了宦官对于财政的侵夺。宫市使类似于今天的政府采购,宦官经营宫市,公开侵夺了尚书省的职权。并且德宗对宦官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也是持纵容态度,宦官利用德宗的信任,逐渐回到了肃宗、代宗时期的贪污、索贿的老路。

德宗这时为什么这么信任宦官呢?这是因为泾源兵变时,由于事发突然,大多数官员滞留长安。被德宗软禁在朝的幽州节度使朱泚,依靠泾源节度使姚令言的军事力量迅速的控制了局面。以源休为首的投机分子利用这一时机,不断游说文武大臣,令其归顺朱泚。在源休、姚令言的共同谋划下,朱泚“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癸丑,朱泚以姚令言为侍中、关内元帅,李忠臣为司空兼侍中,源休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判度支。”,杀郡王、王子、王孙凡七十七人。文武大臣的纷纷附逆让德宗深受打击,开始对朝臣们由推心置腹转变为猜忌和多疑。

泾源兵变的惨痛教训使得德宗意识到,当皇权受到威胁时,宦官仍然是皇帝最忠实的家奴,德宗因此重拾对宦官的信任。在依靠宦官的同时,将全力平衡的对象逐渐转为武将和宰相。更为重要的是,德宗认识到若要从根本上维护皇权,必须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宦官虽然有可能回到飞扬跋扈的老路,但相比于朝臣武将的见风使舵,宦官更值得信赖。

从上文可以看出,唐德宗时期是宦官专权制度化的奠定时期。随着神策中尉制度与监军使制度的相继确立及日益完善,宦官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权力得以固定下来。宦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唐王朝的统治,但也为中晚唐频繁的宦官立君时间埋下伏笔。


晨光说史


封建王朝,权利是核心,也是皇帝最大的忌讳,因为大权旁落往往也意味着改朝换代,所以对于权利尤其是权利的核心军权,皇帝总是格外的小心!

虽然皇帝掌握了整个王朝权利的核心,但毕竟皇帝也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什么事都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他又不的不需要人来替他办事,可授予别人权利去办事,又不得不面临权利被逐渐蚕食旁落的风险!

所以纵观历朝历代,在用人上,皇帝总是处于矛盾之中!不想放权,可又得需要人来办事治理天下,可谁才能让皇帝放心把权利交给他?

在纠结和矛盾中,太监宦官阶层就脱颖而出了!

比如汉朝,大权长期掌握在外戚和宦官手里!这两个阶层也是皇族最亲近的阶层,大权交给他们,皇帝多少有点放心!

明朝朱元璋,由于出身草根饱受疾苦痛恨贪官污吏,当上了皇帝大开杀戒,杀了那么多官吏,可又不得不启用大量官吏,然后再杀光在启用,就在于这种矛盾中,虽然痛恨官吏,但又不得不需要这个阶层帮自己治理天下来巩固四方,结果就是大明贪官越杀越多!

在用人上,皇帝该信任谁?皇帝其实是谁也不信任的,哪怕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信任,宫廷权利斗争杀父弑兄这事也不是啥新鲜事,皇帝儿子多,为了争夺皇位也是明争暗斗,踏入宫廷深似海,自古无情帝王家!

皇帝连自己亲生儿子都不信任,那他该找谁替自己办事呢?

这就给了宦官阶层接近权利核心机会!

因为一天二十小时都伴随皇帝身边的是谁?只有太监,就连皇子一年都未必能见到父皇几面,无宣不得进大内禁宫,皇帝儿子多,父子感情也不那么深厚,估计自己儿子都叫什么,皇帝自己都不清楚!比如康熙二十多个儿子二十多个女儿七十多个孙子,作为人他怎么可能这一百多号人都记得清楚!后宫妃子更是不计其数,皇帝是真的孤家寡人!

可皇帝一天二十四小时却一分钟都离不开太监,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太监侍候,皇帝喜怒哀乐,什么心思,太监一清二楚!别说一个人,就算一条狗天天伴随左右几十年也有感情了,一块石头捂了几十年也热了!

皇帝在情感上自然更亲近太监也更信任太监!真不的不需要人来掌权办事,皇帝唯一能放心的也只有太监!

宋朝时,为了避免武将掌握军权黄袍加身,出征作战都要设立监军统领实权监视武将,监军往往都是皇帝贴身大太监!

明朝时边关有战事不得不调兵遣将出征,也不让武将掌军权,实行兵府制度,平时兵交给兵府训练,武将没机会接触兵避免武将培养自己势力,有战事,武将临时从兵府领兵出征!可就这样,皇帝还是不放心,这也是明朝皇帝御驾亲征的最多,就算领兵出征,兵权也还是死死掌握在皇帝自己手里,而伴随皇帝出征自然少不了太监!比如土木堡事变,皇帝亲征兵财,五十万明军全军覆灭,就连皇帝都被瓦刺军俘虏了!皇帝也是人不是万能的,对军事一窍不通,其实实际统兵权是皇帝贴身大太监王振!

由于皇权是封建王朝的核心,自然也是斗争最激烈地方,皇帝既要提防外姓染指改朝换代,又要提防皇族,任何朝代都少不了宫廷斗争,皇子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秦始皇死去,二儿子胡亥夺取皇位,为了巩固皇位,杀了秦始皇大儿子自己亲哥哥太子扶苏,不光杀了扶苏,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子女自己亲兄弟姐妹全都杀了!

三国时,曹丕继承曹操王位,也对亲兄弟大开杀戒,毒死曹彰,逼死曹熊,找茬要杀了曹植,下令七步以内做一首诗,做不出来就处死!曹植七步为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动了恻隐之心才没杀他,但也逐出京城流放边关,终身不得回朝!

唐朝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亲手射杀自己亲哥哥李建成和亲弟弟李元吉,带兵入宫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做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李渊被软禁没几年死了!隋炀帝亲自给他爹隋文帝灌下毒药,登基后又杀了自己亲哥哥原先太子杨勇!

封建专制下,权利就意味着一切,权利就拥有一切,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皆是王臣,权利谁不想要谁不喜欢?也正是如此,也最容易迷失人的心智,为了权利不惜把一切人类道德和亲情踩在脚下!

也正是处于权利争夺核心皇权的皇帝处于风暴的中心,皇帝也是如履薄冰,他能信任谁?

宦官阶层正是因为最接近皇帝的优势,也自然最容易博取皇帝的信任和依赖!皇帝有啥心事,可以不跟自己后宫老婆们说,不跟儿子们说,但会对太监说,也只有太监能让皇帝放下警惕敞开心扉!

皇帝对太监的情感和依赖,甚至超越父母,因为皇帝都是被太监一手带大的,从皇帝还是婴儿时一把屎一把尿都是太监伺候,亲生父母都平时很少见到!潜移默化中,皇帝内心里把太监当成最亲的人,不仅是君臣,而是一种亲情!

当所有人都不值得信任时候,对于皇帝唯一可以信任的只有贴身太监!

另外由于太监特殊的身份,是没有生育能力没有子嗣没有家室,太监对皇权也没有欲望,夺取了天下又能传给谁?所以纵观历史,虽然太监专权很常见,但篡位的一次都没有,还从来没有过太监谋朝篡位的!

太监往往孩童时就净身入宫,一辈子在深宫,和以前家也没什么印象和感情,皇家就是他的家,他根本没必要夺取皇权江山,他能传承给谁!也正是没有继承者,太监喜欢专权但不会夺权,夺权是为了长远能够世代传承,专权只是眼前,自己这辈子能荣华富贵风光荣耀就行了!

这也是皇帝更信任太监阶层,皇帝可以允许专权,但绝不会允许夺权!只要不威胁皇位王朝,其他的皇帝都可以睁一眼闭一眼,专权荣华富贵,就当做皇恩浩荡赏赐给家奴的,养狗还得给块肉骨头呢!只要养的狗不咬自己的主人就行!

就像康熙身边一个大太监,贪污受贿,各地官员为了巴结他给他送了大量钱财!后来康熙知道这事还问过他,这个太监回答说,别人送给我钱财,我并不觉得不妥,我认为这是皇恩浩荡的结果!康熙竟然还点头认同并没有惩罚他!这个太监后来岁数大了告老还乡,康熙还亲自送到郊外,还赏赐不少钱财,还赠送一块锦,百年之后做件寿衣!

别人能够给这个太监送礼,还不是因为这个太监是康熙贴身的人,还不是因为康熙的这层关系看康熙的面子!所以太监说这是皇恩浩荡,康熙也心里清楚也能理解,这些钱财就当做是为皇家尽心效力赏赐给他的!

皇帝确实是孤家寡人,这一辈子没有值得信任的人,风暴的中心,唯一能让他感到温暖温心信任的,也只有一辈子不离左右的贴身太监!朝夕相处,可以说太监比皇帝亲生父母都更了解更懂皇帝,皇帝哪怕一举一动喜怒哀乐一个眼神,太监都了如指掌!这份情感已经超越了君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也正是这种先天优势,太监宦官阶层就更容易接近权利核心掌握权利!这也是于情于理符合逻辑的!

皇帝也是人,是人都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远亲都不如近邻,一条狗不离左右几十年也都会有感情了,何况大活人!

所以古代依赖甚至依恋太监的皇帝特别多很普遍,也给了太监掌握权利机会!

不过,皇帝信任太监也没选错,纵观历史证明,太监阶层还真的从没有过一次谋朝篡位的!反倒忠于皇帝赴死的到不少!比如明朝末年崇祯上吊自杀,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挺身而出保卫皇帝的,李自成破城,崇祯下令拼命敲钟召集文武百官入宫护驾,结果没一个来的,崇祯骑着马出宫满城挨个去敲大臣们的门想让他进去避难,结果都大门紧闭不让他进去,最后崇祯绝望了,跑到煤山上吊自杀了,一直不离左右的只有个太监吴承恩!伺候自己主子最后一件事后,吴承恩也在崇祯上吊的旁边一棵树上吊自尽了,随自己主子一同而去!在国破家亡最后时刻,天下男儿最后都不如一个太监忠心护主!

慈禧最依恋依赖的也是贴身大太监李莲英,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晚年最离不开的人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经历了一辈子你死我活尔虞我诈权利斗争,慈禧唯一能让她最放心最安心最有安全感最依赖的也只有李莲英!自己选的继承人光绪皇帝都要派袁世凯带兵去颐和园抓捕杀了慈禧,要不是袁世凯连夜跑去颐和园告密,慈禧立刻反击软禁了光绪!慈禧还能信任谁?

太监虽然身体残缺没生育能力,但也是人,也有情感!和皇帝的关系超越了任何人!


齐天小圣143432292


大概是因为宦官在皇帝的身边,和皇帝的相处时间最长,长年累月的察言观色,让皇帝和宦官之间关系最紧密。就拿唐后期李亨来说吧性格又较为懦弱,没有安全感。在这样的乱世,他信任的人只有李辅国,但是李胆大,也不是小角色,经过安史之乱之后,李亨和李隆基相处的不咋地,李辅国掌权后不愿意放手,多次为难李隆基,趁机掌控了国家大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