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京飛說:演員不能改動編劇的創作,那不是演員的活兒,要麼就別接這個戲。你怎麼看?

娛樂是一個圈


郭京飛說這樣的話估計是有所指的,具體指向什麼或是指誰咱們就不去猜測了,只是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下討論。



在拍戲的過程中,演員現場臨時改詞的情況確實會有,一種原因是因為忘記了原來的臺詞而為了能過不影響拍攝臨時靠經驗進行的應變,有時也可能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另一種原因可能就是演員有意為之了,有些演員會根據自己對於該場戲的理解去改變原有的臺詞,由於有些演員的資歷比較深,為了能讓拍攝順利進行,導演也不好太說什麼。

術業有專攻,雖然演員在培養時會了解很多影視方面的知識,但畢竟隔行如隔山,編劇和演員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編劇負責創作,而演員則負責展現,一個好的演員是需要時間和專業的歷練才能培養出來的,同樣,一部劇本的創作也是由編劇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深思熟慮才能完成的,當中的細節自然也會經過揣摩。

演員拿到的劇本就是編劇想要呈獻給觀眾的東西,如果演員在看劇本時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可以與編劇進行溝通,而不是在拍攝時臨時更改編劇原意,畢竟每個人對某一事件的理解是不一樣的。(LR)


捕魚小分隊


其實郭京飛說的下一句話才是重點,“改了,怎麼著吧”

因為郭京飛希望,可以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戲路,在單場戲裡調臺詞,是允許的。臺詞得由演員來說,能改得更生動,豈不是挺好。章子怡也表達過類似意見,適當的改變,是演員能力的一種體現。


喜劇風格、可愛本性是郭京飛的“武器”,蘇家矛盾太深,每天都得吵,不願觀眾太鬧心,或者看不下去。改了臺詞,增加了搞笑畫面,讓觀眾分清蘇明成和郭京飛。比如,蘇大強在門口站了一晚上,明成一開門,就被嚇暈了,如果不醒來,又得改戲,所以,選擇用喜劇的方式,快速轉移注意力,效果挺好。

反例就是明哲和吳非,講道理講不明白,吵架又不夠轟轟烈烈,總是一直擰著。這也是高鑫、高露,在戲裡不溫不火的原因所在。



郭京飛認為“在單場戲裡調臺詞,這是演員的工作”

他所說的臺詞包括很多意思:臺詞適不適合演員說?以及,說這句話是出於什麼想法?怎樣才能傳遞人物的心理特徵?郭京飛演過很多反派,可以拿捏得有層次感。他總能找到角色的優點,讓演技更飽滿。


蘇明成討蘇母喜歡,一是他嘴甜會哄人,二是因為他可以留在蘇母身邊。對應到朱麗身上,明成寵妻可愛又真誠,給與朱麗很多安全感。如果角色,純粹地讓人厭煩,那就是失敗的,或者說,本色出演的成分居多。恰恰相反,明成這樣的巨嬰男,居然能為自己啃老的事情,說出一定的道理,讓人恨不起來。

同樣優秀的,還有他的哥們雷佳音。《我的前半生》裡的陳俊生,明明就是精神出軌,卻表現出許多無奈,剋制到極致,讓人主動諒解他那顆愛工作、愛生活的心。甚至懷疑,郭京飛是不是和雷佳音一起討論過劇本,處理角色,真的神似,而且都是爆款級別。



但是,“演員不能改編劇的創作,這不是演員的活兒,要不就不接這個戲”,郭京飛的觀點是對的

首先,要尊重編劇的功勞。其次,按照編劇的架構、節奏來演,這是合情合理的。最後,演員不需要完成所有的臺詞,管好自己的部分就好。


比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就有許多病句,如果全靠演員自覺修改,那還要編劇幹什麼?再說,有些演員臺詞功底本就薄弱,更不會咬文嚼字,搞清楚文字內涵。就算專業演員,能及時修正,也架不住編劇“處處埋梗”。臺詞的整體質量,還是得由編劇把握,這畢竟是人家的工作。演員管太多,豈不是在圈裡“拉仇恨”,所以,如果真遇到題中的情況,要麼就不接這部戲。

不信就看看,演員不按劇情節奏演,所出現的尷尬場面。在《演員的誕生》第一季的時候,黃璐和劉芸合作《親愛的》,其中有一段戲,黃璐根本沒演,讓劉芸無從下手,委屈極了。凌瀟肅是最喜歡即興編臺詞的,給人一種“戲霸”的感覺,於是宋丹丹下命令,凌瀟肅必須按劇本來,不許改詞了。演員入戲是正常的,但突然刪減、隨意改詞,對手該如何接戲呢?



在這個舞臺上,聽到最多的話就是,“我們先捋一捋劇本吧”,這是認識角色的第一步。至於熟悉臺詞,成為角色之後,演員在單場戲裡加臺詞,能否正常播出,那就是導演的問題了。


《都挺好》劇組,基本都有即興發揮的習慣,而且符合劇情,加強記憶,更加到位

先說郭京飛,“形容明玉是燈塔水母”就是他改的臺詞。還有許多地方,都能捕捉到郭京飛的影子,“不圖你老,圖你不洗澡嗎”、“沒事,我坑多,我不怕”、“你怎麼不把故宮買下來啊”、“白宮她都能簽單”、“你是不是覺得遠程操控特帥啊”、“不然你以為,你身上小公主的氣質是從哪兒來的”……我覺得臺詞調整之後,氛圍沒那麼沉悶,讓郭京飛和蘇明成合二為一了。


再說朱麗,她去醫院求明玉放過明成,看到明玉的樣子,發自內心地心疼明玉,超出劇本提示的情緒,這場戲的處理,算是一種臨時調整。也襯托了康群智老師的表演,先安慰明玉,才是合理的,畢竟是親戚,正好也展現了母女關係。這樣更有生活氣息。

緊接著是倪大紅,把即興發揮,做到了淋漓盡致,成就了許多經典臺詞。一句“蔡根花寶貝”,讓小蔡(塗凌 飾)笑場很多次才完成表演,老年版男友力真鮮亮。也可以瞬間帶小蔡入戲,“你是哪兒人”、“你腳抬一下我看看”,其實都是倪大紅臨場加的臺詞,看小蔡的真實反應就知道。以及,蘇大強對麗麗說那句“我想喝手磨咖啡”,也是他加的,倪大紅老師才華橫溢啊,關鍵是臺詞存活率還高。



最後是蔡根花寶貝,塗凌的做法比較特別。比如:邊說臺詞,邊展示幹活多利索。唸詩的時候,設計了一些舞蹈動作,從形體表現,讓角色有一種鄉村活力範兒。所以,才會覺得小蔡和蘇大強在一起,或許挺好的。


大家都很厲害,遇到再好的編劇,也保持了演員的創作能力,適當發揮,讓表演更形象。但對於整體結構,就不必操心了,那不是演員該做的。

這樣的分析,你贊同嗎?

喜歡此文的話,記得加關注。


娛樂新寵


郭京飛前段時間接受媒體採訪,提到了業內爭論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演員有沒有權力來改劇本。對此郭京飛說:“從來不能動編劇老師的創作。對編劇老師的尊敬是你不能動人家的結構。那個不是演員的活兒,要不你就別接這戲。”

這番話其實意有所指。此前曾經有宋丹丹在現場臨時改詞的情況,引發了編劇界的大討論,有編劇強烈反對像宋丹丹那樣隨意改詞的行為,但也有人認為可以適當改一下臺詞,以適應環境和表演。

郭京飛顯然是站在前者的陣營裡。他對於編劇的創作成果給予充分的尊重。要知道,我曾經問過不少編劇,他們抱怨最多的問題就是沒有主控權。幾乎每一個外行都可以對編劇指手畫腳。

比如投資方會覺得這個題材不賣座,就會按照他的想法讓編劇去改。製片人拿到劇本又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讓編劇改。然後導演、演員全都如此,可以說編劇是一個毫無自主權的工種。

給予編劇應有的權力,是影視行業應該反思的問題。為何現在很多電視劇拍出來不好看,就是因為編劇被忽視。《都挺好》的走紅,或許就是因為對編劇的尊重才換來的。


鯨魚電影


我不太認同郭京飛說的話。

演員不能改動編劇的創作,那是在極其理想的情況下,編劇把劇本寫得非常好,才會讓演員捨不得改動。像之前郭濤和梅婷主演的《父母愛情》,因為編劇是原作者,她把臺詞和場景寫得太好了,所以劇中兩位主演一個字都不捨得去改動,就連導演要刪戲都被他們阻止了,生怕浪費了一場好戲。

但是這種情況其實在娛樂圈是不多見的,因為像國內目前的製作環境,幾年能出一部國民良心劇就非常不錯了,還奢求每一部都有《父母愛情》這樣的質量?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是有些瑕疵的劇本,演員和編劇以及導演商量之後進行適當的改動,說不定會比原來的版本要更好。

別的不說,就拿《琅琊榜》和《偽裝者》來說,拍攝現場也是經常改戲改臺詞的。因為劇本涉及的臺詞量非常大,很多時候原著作者不一定考慮得周全,有些故事邏輯和人物的言辭可能會欠妥,這個時候有經驗的演員作用就非常大了。很多時候,演過各種戲種的實力派演員,比編劇要更瞭解影視劇的拍攝,這是實話。

所以總的來說,演員不是不能改動編劇的創作,但是不能做戲霸。像翟天臨之前拍《蘭陵王》的時候,直接把自己一個配角的戲份改到了和男主角馮紹峰一樣多,連編劇的主題內容走向都變了,這種做法就讓人很難苟同了。如果當初不同意編劇的劇本可以不接下這個邀約,但是不要把人家的內容推翻重寫,這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行為。

關注頭條號“星途迷影”,看更多精彩點評。

星途迷影


最近的《都挺好》確實讓郭京飛又火了一把,早在幾年前,第一次瞭解郭京飛是在電視劇《龍門鏢局》。最初以為他是偶像派,看過《都挺好》才發現他是不折不扣的實力派演員。



對於郭京飛所說的改動編劇這個事,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演員想更好的顯現自己,編劇想的是整個故事的貫穿性,而導演則是兩者中間的調和劑。相信看過《喜劇之王》的觀眾對其中的一段肯定印象特別深刻,就是星爺扮在片場問導演:可不可以加一點自己的元素在裡面?導演敷衍地說:隨便你怎麼樣。結果導演剛喊開始,星爺沒反應過來就立馬倒地。而在《都挺好》這部劇中,有一段郭京飛和廣場舞大媽一起跳廣場舞那段,據說劇本不是這麼寫的,是郭京飛自己發揮,導演感覺效果不錯,就保留下來了。其實很多經典鏡頭都是演員臨場發揮,屬於無心栽樹柳成蔭吧。



不管演員改動編劇也好,還是導演堅持劇本也罷,相信都是出於一個目的,那就是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觀眾,為廣大觀眾帶來更好的作品,留下更多的經典。


皮尺測量部皮蛋


我曾經做過接近20年的“編導”工作。

當然,不是專業編劇,不是專業導演,也不在影視圈,只能說跟題目中說的東西有一點擦邊。不過也是老老實實寫文字稿,設計電視畫面,然後交由鏡頭前的人去表現,所以對這題目也算有一點點發言權。

畢竟,編劇算幕後,而且是整個製作鏈條的第一環,理論上擔負著總體的設計——至少是臺本的總體設計——但實際中,往往自己設想的東西和最後被人表現出來的效果是有出入的。在我多年的工作中,這種情況太常見了。所以,我可以說幾句。

一、說到底,這就是一個臺前幕後誰說了算的問題。

影視節目一般需要一個團隊合作完成。製作步驟分前期和後期。如果是大製作,前期就需要主要成員集體碰面明確方向,包括導演、編劇、攝像、主演等等都要一起討論,這些就是所謂主創了。但實際上大概是為了節省成本,一般都沒有這麼大陣仗,通常就演變成流水線式作業。前期是編劇導演費心,中期攝像演員照本子拍,後期導演剪輯包裝成品。

而最最簡略的流水線,一般就是編劇最先幹活,完稿交給導演,導演搭建班子、組織拍攝、最後剪輯完成。這種模式下,編劇其實交稿之後就沒事了,後面的負責人是導演。編劇一般只需要跟導演對接,交稿之後導演可以有多大的權限改劇本,可以改到什麼程度,只要事先約定好,編劇就完事脫身了。至於實際上這劇本是導演改的還是演員改的還是其他人改的,編劇既然已經授權,就不用管這些細節了。

但這種簡單清爽的關係,很少在現實中出現。現實中,往往編劇也是劇組一員,也在導演麾下工作。同時,作為劇組一員,也很難真正做到只對導演一人負責,一般還是要有合作精神,儘量讓大家都滿意。

於是,最頭疼的情況就會出現:大家在具體拍攝時有了意見分歧,不管實際的出發點是什麼,往往都是一副“我是為了節目好,我是經過專業考慮的,我提出這個意見是值得充分考慮的”的姿態,這時該聽誰的呢?

理論上很簡單,有兩種解決方式:一是聽導演的,二是誰專業就聽誰的。

第一種方式先放一放再說,先說第二種。

第二種其實是“正確的廢話”,說了等於沒說。“專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能給人帶來心理優越感的詞,國人對待這種類型的詞往往會有擰巴的表現:心裡都認為別人沒有自己專業,嘴上卻要謙虛地承認別人並非不專業。

專業鄙視鏈,是長在心裡的。

假設是演員和編劇就改劇本的問題有了意見分歧,於是乎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演員先是承認編劇的思路有道理,然後再從演員表演的角度說一通“專業”意見,意思是委婉地暗示編劇不懂表演。

編劇先是稱讚演員的專業水準,然後再從頭解釋一遍劇本為什麼要那樣設計,意思是委婉地批評演員不懂編劇。

雙方都承認對方的工作和自己的同樣重要,其實心裡真正想的是,就你這劇本(演技),要不是我的表演(故事)兜著,還不給觀眾笑死!——都認為自己比對方重要,認為一齣戲的成功,主要的功勞在自己而不是在對方。

這個問題看起來也不難解決,爭執不下就交給導演裁決吧,這就回到第一種方式了。

但其實第一種方式也是“正確的廢話”。

通常會出現以上那些爭執的例子的,一般都是具體崗位的職責分工和主次位置不明確的劇組。換言之,這個劇組的導演往往就是不喜歡或者沒辦法做到職責分明的那種人。

這樣的導演,要麼沒有足夠的威望平息分歧,要麼沒有足夠的能力一錘定音。他本來就巴不得你們有分歧的人“自己商量解決”,還指望他把責任攬上身?

說白了,職責分明,是一件說來簡單實際複雜的事情。

二、拿我以前的工作舉例。

我們的節目沒有設置導演,有編導、監製、出鏡的主持人、攝像和後期。節目模式有相對固定的套路,一般採取輪流值班的方式完成製作。

這種情況,如果製作過程中有不同意見,誰是最後說了算的那個?

我工作十幾年才真正弄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我一直天真地認為,一個製作團隊中,每個崗位應該權責分明,權力越大的崗位,責任也應該越大。那麼像我們這種模式,誰才應該是那種權力大責任也大的關鍵崗位?

我一直認為應該是編導。

理由一:輪值流動的人員,怎麼說也是組成了臨時團隊。如果真的是不需要核心負責人的流水線式製作流程,那就完全不需要團隊,只要嚴格遵循固定模版,值班人員根據實時數據進行修改就是,類似股票實時數據播報之類的節目。但我們的節目設置了編導和主持人,就意味著有一定的創作要求。既然是創作型節目,主創就該是核心;

理由二:我們的主持人是不寫稿的,他們只是在鏡頭前念編導寫好的稿。這就有點類似演員和編劇的關係。而我們的編導不但要寫稿,還要設計畫面呈現的具體內容,交由後期製作完成,最後還明確規定要“對節目內容把關”,這在我看來,就等於宣告了編導的核心地位。因為編導是唯一一個需要從前期撰稿到後期審查全程參與的崗位,工作量最大,責任最重,不就等於權力最大麼?所以,如果主持人或其他崗位對編導的稿子有不同意見,最後決定改不改的應該是編導,編導不就等於編劇加導演麼?就算認為編導的地位和別的崗位一樣,導演總該是最後拍板的人吧?我們的節目既然沒有設置導演,卻又明確規定節目內容如果出問題是由編導負責,那自然應該是編導說了算啊!

沒想到實際完全不是這樣。當我發現編導僅僅是工作量大、責任重,但卻沒有相應的權限時,我開始注意到,其實我們的“團隊”中,默認的領導是監製。

但我表示不理解:

1.職責規定中,從未明確監製是總負責,只說監製是“對技術把關”。在我看來,這至少表明監製的權力和編導是並列的,分別是不同部分的負責人;

2.實際值班時,總是編導獨立撰稿、獨立設計好節目的畫面效果,再交由監製分配給主持人和相應的製作人員去完成。有的時候,略過監製直接和製作人員交接也是可以的。監製本身並未規定要做什麼具體工作,只是作為全程的“技術支持”觀察製作進程,並根據情況進行臨時的程序調整——這確實像是導演的活兒,但我們的節目有一點不同:監製指揮調動的崗位不包括編導。編導稿子如何寫,是編導自行決定,不是監製要求。而且,監製名義上也和編導一樣全程跟進“把關”,但在前期的編導撰稿階段,監製是不參與的。相反,編導卻被要求一直跟進到節目製作完畢。

3.在我看來最有說服力的一點,是業務之外的行政結構。在業務科室中,所有編導單獨組成一個科,我是科長。節目中其他崗位的人員,包括監製、主持人、攝像、後期等等另外組成一個科,當然,科長一般也是監製。

我以為,就算不考慮編導實際工作負荷比監製大、節目中“內容把關”比“技術把關”更重要,這些設置至少說明編導和監製在節目“團隊”中是平行關係,怎麼可能是編導接受監製的指揮呢?頂多是並列,不存在誰指揮誰,類似雙導演吧。

但是,要把節目做好,雙導演其實是危險的,雙頭指揮就等於沒指揮。

於是,為了明確誰才是真正的“導演”,我一直在折騰。折騰了十幾年,我漸漸明白了,其實崗位名稱什麼的都是虛的,“團隊”中真正的核心,是具體的人。真正的大咖,不管名義上是什麼崗位,都是最有話語權的。而分量不夠的人,即使名義上是導演,是負責人,實際上也是被架空的,沒權限的。

關鍵在於,這是一種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心領神會的“潛規則”,絕對不會白紙黑字寫出來的。如果硬要死摳白紙黑字的條文,就會像當年天真的我一樣,陷入永遠的想不通。

個人認為,這其實是一種劣質的文化,表裡不一,名實相悖,誤人誤事。

於是我作死地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嘗試了很多次:

——要求明確職責。如果編導沒有相當於導演的權限,就給編導減負,不要要求編導寫完稿後繼續參與制作。

——要求明確職責。如果監製才是相當於導演的核心崗位,那麼即使不給編導減負,也應該增加監製的責任。比如監製應該在編導寫稿階段就參與工作,提出意見,節目內容出問題,應該由監製負責而不是編導負責。

——要求明確職責。既然以專業性為由,只要寫稿配圖表之類的活一律叫編導幹,那麼就不允許其他崗位人員擅自改動編導的設計。如果允許其他崗位人員有這種修改權利,那麼也應該要求他們能夠承擔部分編導工作。

總之,我就要求不能雙標。不能幹活交給編導,責任交給編導,權力卻不給編導。我認為這極不公平。不公平的機制,最終會損害事業,讓人寒心。

但我的要求統統沒有結果。

我當時自以為問心無愧,又自認為挺身而出捨我其誰。畢竟,如果我不較這個真,最多是我手下的編導受累沒地位,我自己是不受影響的。我是科長,是所有編導的“頭”,我負責編制編導輪值表,負責培訓和考核新編導,負責制訂所有跟編導有關的規程。一句話,監製管理所有其他崗位,但編導的管理是我負責。

而且,要論資深,我跟那些老監製一樣資深。老監製可以輕視新編導的專業水準,但是不能輕視我,畢竟節目的很多框架和標杆都是我設立的。哪怕不看專業資格只看行政地位,我是科長而有些新監製不是。

所以無論怎麼說,即使是以人而不是以崗位定真正“核心”的“潛規則”,我也應該是受益者。換言之,不管我在“團隊”中的名義是什麼,我實際就是“導演”了。

其實我所有的折騰,就是想把實際地位明確下來,想推動一種名實相副的,至少在我看來是光明磊落的“明規則”的制度建設。不要說一套做一套,不要讓人無所適從,不要臺下交易,不要私相授受。

我萬萬沒想到,我折騰的東西,本質是撼動“潛規則”。而這種東西,是不允許撼動的。

所以折騰到最後,我徹底明白,我一直困惑的職責不分明,不是失誤不是意外,是某種力量刻意為之。渾水才能摸魚,這種力量如此強大,當然是有很多適應了的人,從中嚐到了甜頭。

而魯莽地攪局的我,折騰到最後已經無路可走,只能離開。

三、說到這裡,其實題主的問題,答案已經很清楚。

不用管郭京飛說什麼,也不用管其他答主舉例的宋丹丹說什麼。能夠說出來的都是場面上的無懈可擊的話,“明規則”。但實際情形是,誰大牌,誰就是實際話事者。

比如,郭京飛如果某一天成為國際巨星,演藝生涯如日中天,那麼一般的小編劇和小導演都會聽他的。他不改劇本是他的涵養,但如果他要改,不管編劇和導演心裡怎麼想,表面一定唯唯諾諾,遵從且讚揚。

反過來,如果郭京飛遇到了某位國際知名大編劇,那麼恐怕他對劇本再有意見也不會提,甚至,咖位不夠的話,就連導演在這位大編劇面前也只能唯唯諾諾。只能是編劇老師寫啥他拍啥,不會反過來指導編劇寫作。

現實世界就是這樣。有沒有例外?有。

要麼是大家咖位相當,那就表面上和氣一團互相尊重,劇本改不改,怎麼改,商量著來。強勢一點的或者能贏,但一般都是因為對方有涵養,而不是真心接受了“專業意見”。

要麼是當中有人屬於不知趣的愣頭青,不考慮咖位只知道認死理。通常這種人會死得很快,像文藝作品中因為死磕反而引來大咖欣賞的戲碼,現實中並不常見。

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比如周星馳《新喜劇之王》裡王寶強拍戲那一段,看看劇中這位“過氣明星”如何和導演暗飆話語權。

比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最強大腦》八卦事件。除了這檔節目,有誰知道還有什麼節目裡,製片人儼然是老大的?而且是一騎絕塵一言九鼎那種絕對的老大。

比如工作性質和我以前的工作相近的朋友,你們一定知道如果有“上級領導”加入節目製作意味著什麼。就像我曾經口不擇言地對人吐槽,是否領導寫了錯別字我都得照抄?

如果你精通人情世故,自然知道這樣說話的人,死得不冤。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郭京飛談演員的素養!

大家好,我是三寸不爛之毒舌!雖然郭京飛作為一個演員的可塑性不太強,但是對於他今天的觀點,毒舌還是表示贊同的!

先說第一個觀點:演員不能改動編劇的創作!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編劇就是搞創作的!演員就是通過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將劇本中的人物活化。這是無可爭議的!然而,我們來看看,如果演員幹了編劇的活將會造成怎樣毀滅性、不可控的結局。毒舌觀點,演員和編劇剖析人物是可以的,這是純學術性的,是為了更好地詮釋人物形象,但鬧至“不改就不演”的程度,就是nozuonodie了。裝X裝大發了,會讓人厭憎,難伺候!耍大牌!直至演員自身形象跌損。其實,很多劇組的工作人員都是公用的,人家一串臺,你在業內就別混了。“業內封殺”這四個字斷送了多少裝X的演員,不能長點心嗎?改劇本的演員情商得有多低呀!

再說第二個觀點:要麼就別接這個戲!

修改編劇的劇本自然不是演員的活兒!正如郭京飛所說,演員進行二次創作那是錦上添花的事兒,但畢竟,二次創作只針對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並不是劇本本身,所以理論上是可以通過溝通剛好的解決的。

演員擅長塑造人物形象,更應該懂得好的劇本才能助力演員自身事業的發展,而不是添堵。能駕馭的角色才會遊刃有餘,反之就不倫不類。然而,說的輕鬆做起來就變味了。當演員還是演員的時候,經紀公司主導一切,演員幾乎沒有自主力;當演員變成明星的時候,經紀公司會尊重明星的意見,此時或有些許自主力,但掌控方依舊是經紀公司。譬如,離開一個公司,甚至連藝名都要被收回!這是什麼道理?簡直是混賬條款,如此屈辱的條款,那麼藝人在簽約時,就應該考慮到,別到離開了才戀戀不捨。就像前兩天一條新聞上說的,一女子和別人發生了關係,卻發現自己得了病,要醫藥費無果後才報警告強姦,這叫什麼事兒。

綜上所述,作為演員要有骨氣就別接這個戲嘍!然而,這年頭骨氣多少錢一斤?演員真的能做到嗎?都知道生活不易,那麼不能改變,就學會適應和享受過程吧,盡力做到最好才是演員的本分,才是對觀眾的尊重!


三寸不爛之毒舌


演員和編劇的戰爭的問題由來已久,這絕對不是一席話就能夠解釋清楚。

宋丹丹當年就曾經說過:“拍戲不是拍劇本。”當時宋丹丹這句話就是嘲諷了編劇宋方金,隨後編劇宋方金髮長文回應,宋方金表示自己的劇本被宋丹丹該的面目全非,為了表示禮尚往來,宋方金也暗諷宋丹丹作為小品演員不懂劇本。這件事情導致後來宋丹丹和編劇界的大戰。後來在《我就是演員》的舞臺上,宋丹丹也曾經吐槽了劇組準備的劇本,可見宋丹丹本人對於劇本有著強烈的個人觀點。

那麼宋丹丹就是錯的嗎?這也不一定,有點演員有時候就是喜歡臨場發揮,最為經典的鏡頭就是《無間道》,這部電影中有大量的戲都是演員的自我發揮,他們已經跳脫了劇本,但是效果很好。

香港導演還有另外一個做法更加激進的導演,那就是王家衛,這位導演拍戲甚至不用劇本,他就是依靠演員的臨場發揮和自己想法創作電影,很多演員都是因此對王家衛懷有很大的意見。但是不得不說,王家衛教會了很多演員怎麼演戲!

那麼郭京飛的說法有錯嗎?實際上他的說法並沒有錯。演員和編輯之間的戰爭實質上是表演上的分歧,但是這個問題太大了,於是郭京飛進行了簡化。郭京飛支持演員在自己的戲份上進行再創作,但是他不認同演員甚至改掉劇本的結構,這是有原因的。

國內的電視劇發展其實遠遠沒有美劇的水平,美劇在電視劇上的工作細化的很清楚,可是國內的電視劇很多時候都是職責不分,所以如果演員擅自改編劇本,那麼製作方完全不用工作了。其實很多時候,有些演員是帶資進組,他們的確是會對劇本進行改動,所以國內有些電視劇長到離譜,有一些電視劇動輒50集以上,但是劇情十分不緊湊,這就是因為一些演員既沒有實力又亂改劇本。所以具體事情具體看待,郭京飛對於目前國產劇的劇本意見上三觀很正。

圈內人,圈內事,我是“青竹樂娛”,關注我,帶你看業內最全資訊!碼字不易,記得點贊哦,比心!


青竹樂娛


說起演員改動編劇劇本的問題讓我想了之前一件很火的事,就是宋丹丹在《美麗的契約》中改動編劇方文金的劇本這件事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兩邊也都是各執一詞,方文金認為演員改動自己的原創是不尊重的行為,而宋丹丹認為我們演戲是為了給大家獻出一個更真實更精彩的故事,你某個地方不合適不真實就應該改,我也不是閒的沒事改你的劇本玩,找你麻煩。

我前段時間再看一本書,是成龍的《還沒長大就老了》,在這本書裡有一段我印象很深,他講的是成家班在好萊塢拍電影的事,他說在美國那些老外在片場的分工是很嚴格的,每個人的事務很明確,其他人不準插進來幹他的活,不然那是對他的工作不尊重,比如說道具組,這邊拍戲需要一個道具,只能等道具組把道具拿過來,哪怕是有什麼問題或者道具組拖拉很慢,演員和導演只能在這等著他們。更不要說改動編劇的劇本了,這就是他們的文化。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中國的這種現象還是美國的那種文化,這是文化的差異性,但它存在就是有存在道理的,宋丹丹的事情也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其實大家拍戲都是為了給觀眾一個更好的展示,演員和編劇是一個合作關係,我覺得大家完全可以好好坐下來共同去商討,把問題解決掉,讓雙方達到一個共識。如果不像這種問題出現,那就像郭京飛說的那樣就別接這個戲。我認為演員可以挑到好的劇本,這樣的話就不再需要改動劇本了,同時演員都這樣做,那些破劇本沒人接,也就就慢慢的不會再出現了。





李強聊娛樂


最近非著名演員郭京飛有點欠啊,一邊在《都挺好》中求生欲極強的要與“蘇明成”劃清界限,一邊又在《暗黑者3》繼續上演畫風清奇的奇葩神探,文能破案武能與廣場舞大媽一決高下,演壞人惟妙惟肖又有可憐之處,演好人骨骼豐滿亦有陰暗的一面,詮釋人物形象到位,進可高大上,退可裝流氓,求生欲極強,自覺的要與參與眾籌暴打蘇明成的隊伍和給郭京飛買粉底的隊伍。作為演員十分清醒,認識到自我的身份,同時亦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保持清醒的頭腦去演戲、創作,會因為中年演員缺乏市場而困惑,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些人靠信仰活著,一些人靠慾望活著,一些人靠悲傷活著,一些人什麼都不靠也可以活著。尊重他人亦尊重自己的選擇,成為演員,就要有演員的修養和素質,要麼就別成為演員接戲。

外在尊重他人的職業。如果對不瞭解的事情橫加干涉、指責,是不專業的、不理智的做法。郭京飛曾說過:“演員演不好是導演的問題,是時間的問題,是方法的問題。”同樣編劇編的不好,是創作架構的問題,是敘事風格的問題,跟你演員沒有關係,你也不能跨界去幹涉別人的領域、指責他人的專業。如果每一個好演員都是好演員的話,每一個劇本都是好劇本的話,就沒有爛片了。每個人都需要被肯定,但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去獲得肯定,把潛質發揮出來。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我們也會有自己的判斷,這個演員好不好、這個編劇寫的怎麼樣等等在評價的時候往往帶著惡意,心態失衡,辦什麼事情都帶著戾氣,總以為自己可以支配全世界,學會尊重別人的專業,這樣才能讓自己得到尊重。

內在做一個演員的自覺。演員是指專職演出的人,是一種職業。郭京飛也曾有過一段裝13年少輕狂的日子,排練的時候必須是他說的算,看別人的戲只要與自己觀點相左立馬就走。但是把表演當成事業之後,郭京飛的發展軌跡並未朝著唯我獨尊的方向脫軌,反而靠自己貧嘴欠抽的形象殺出一條更適合自己的演藝道路。關於戲好和人紅之間的關係,那就是沒關係,《武林外傳》很好,可是不是你郭京飛演的有什麼用,《龍門鏢局》是由郭京飛創作表演的,不能超越卻也得到了認可。選擇你能承擔的,承擔你所選擇的,演員這個職業本來就很容易自我膨脹,怕人喜歡壓力大,又渴望得到人的關注,擰巴的不行。正視自己,別再作精。

郭京飛是一個寶藏好演員,耍寶賣萌犯賤樣樣精通,好演員值得被更多人認識,趕緊擺脫超二線演員的尷尬局面。我是波波,歡迎關注,關注波波帶你吃瓜看劇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