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好》是一部好電影嗎?

注意:本文有嚴重劇透

乍一看,《老師·好》並不是一部賣相太好的電影,雖然該片的主演和監製是相聲界的大咖于謙。于謙老師的觀眾緣一向挺好,不過在此之前,他在影視劇中都是以配角出現,並未單獨挑過大梁。該片的導演張欒此前執導的一部德雲社電影《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在豆瓣只有2.9分,口碑低到谷底。但賣相一般的《老師·好》在先前的點映活動中倒是取得不錯的口碑,在一家售票軟件上的評分高達9.4分(該售票軟件同樣是影片的出品方,因此客觀性存疑),這給宣傳製造了足夠的噱頭。《老師·好》真的是一部黑馬佳作嗎,是否值得觀眾一看?

《老师·好》是一部好电影吗?

《老師·好》海報

師生關係是影視作品中的一大類別,無論是國外還是中國,都有不少佳作。國外有《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動聽》《死亡詩社》《蒙娜麗莎的微笑》《心靈捕手》《地球上的星星》等,國產電影也有《孩子王》《燭光裡的微笑》《鳳凰琴》《一個都不能少》《美麗的大腳》等。這些電影的主題和呈現方式雖不盡相同,但在製造戲劇衝突上大抵相似,即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一開始往往是矛盾、衝突、誤會,但在老師充滿愛與關懷的教育下,師生之間的堅冰慢慢融化,學生最終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也由此烘托出老師高大偉岸的形象。

《老師·好》也不例外。故事背景放到了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老師(于謙 飾)擔任三班新的班主任。苗宛秋一開始也不討學生喜歡,因為他有著學生討厭的老師的所有典型缺點:刻板、保守、教條、強勢、一言堂、唯成績論、以成績取人,等等。

在對人物的刻畫上,《老師·好》體現出難得的真實,苗宛秋沒有享受到主角光環,他沒有被誇張地美化。相反,電影的前半程對苗宛秋的“缺點”倒是進行濃墨重彩地刻畫。比如影片開篇,通過一個簡單的點名,就將苗宛秋的嚴厲、保守、以權壓人體現得淋漓盡致。再如之後的選班長,他也絲毫不理會之前關婷婷對班級的付出,不理會對她自尊心的傷害,也不理會全班同學選擇洛小乙的呼聲,執意讓品學兼優的安靜當班長。而在第一次自行車風波後,他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洛小乙,僅僅因為他是一個成績差的“壞學生”……

《老师·好》是一部好电影吗?

苗宛秋直言,他只相信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苗宛秋簡直是很大一部分中國式家長和中國式教師的縮影:他們的確對孩子非常認真,對孩子成績高度關注和負責,非常希望孩子能夠考上好大學擁有一個好的人生。但他們問題在於,喜歡打著“為你好”“為了你的學習和成績”的旗號,不遺餘力地壓制你的一切創新和自由。因此一到高三,苗宛秋就取消了所有副科,學校文藝節也不讓學生參與因為要爭分奪秒地學習。

《老师·好》是一部好电影吗?

學生一開始並不喜歡苗宛秋

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發現國產師生電影與西方師生電影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個差別。像《死亡詩社》這一類,基廷先生恰恰是反封閉教育和應試教育的,他教給學生的是浪漫主義的思維和想象,他想讓學生知道的是自由思考的魅力和價值,基廷先生既是教師,更像是引領學生前往自由領地的“船長”。

但《老師·好》不同。中國的師生關係,往往伴隨著“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親密特徵,這有點像父子關係的延伸。在這種價值框架下,老師兼具傳道、授業、解惑等多重功能,老師對學生就像父母對子女般關愛,學生也視老師為服從和感恩的對象,學生對老師就像子女對父母般孝順和愛戴。二者的關係更近乎壓制-感化。老師一方面以權力“壓制”學生,學生也可能產生叛逆和反對的情緒,但與此同時老師又以愛“感化”學生,讓學生在理解老師良苦用心的同時最終服從。

電影中,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實現對苗宛秋的情感轉變,就源於苗宛秋扮演著類似父親的角色,為學生無私地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無論是對“耗子”的募捐,對洛小乙的不離不棄,還是後面為了讓安靜好好學習免費為其他學生補課……

《老师·好》是一部好电影吗?

苗宛秋免費為學生補課

這當然不是說,西方的老師比東方的老師“好”“先進”云云,畢竟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後有不同的國情。中國式師生關係的“擬血緣化”既有歷史根源也有重要的現實症結。《老師·好》後半程也揭示了苗宛秋為何如此重視成績。他1965年參加高考,是當年的省狀元,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但因為家庭成分,他失去了就讀北大的機會,只能就讀師範學校。因此當他的學生們擁有更自由更多元的選擇時,他不免希望孩子們不要錯過改變幸運的機會,因為他深知高考對於命運的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一二線城市的名牌中學,倡導的或許是基廷先生的自由教學,讓學生擁有一切可能性;但在三四線城市以及更廣袤的鄉村地區,基廷先生的自由就顯得漂浮,苗宛秋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實用,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個三四線城市都有那麼幾所“毛坦廠中學”。因為對於這些地方的孩子來說,成績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路徑,在追求自由之前,他們必須能夠確保考出去。苗宛秋的教學方法看上去是如此陳舊刻板,也正是如此,電影反倒讓我們窺見中國教育的複雜性與多面性,讓我們窺見“毛坦廠中學”背後的無奈和心酸。

《老师·好》是一部好电影吗?

苗宛秋怒斥學生

《老師·好》都差點要成為一部有點深刻的電影了,直到電影最後15分鐘的一個反轉,讓它徹徹底底淪為一部狗血又煽情的末流片。本有希望考上北大的安靜意外出了車禍失去了雙腿,她錯過了那一年高考,而在拍畢業照時苗宛秋也因愧疚和自責“消失”了。之後電影進入了狗尾續貂的強濾鏡、慢鏡頭、配樂、MV和畫外音橋段,硬生生將這部電影主題理解為謳歌教師偉大、緬懷青春美好。一個鏡頭切換就是30年後,安靜開了一家書店,她的妝容看上去還是像是19歲,老態龍鍾的苗宛秋到她的書店看了一眼就走了,在感傷的配樂中,電影劇終。

《老师·好》是一部好电影吗?

電影后面幾分鐘就成了“配樂詩朗誦”

這個莫名其妙的結尾,與之前電影的節奏、情緒和氛圍格格不入,它讓電影原本具有那麼一點複雜性、多義性和反思色彩消失殆盡,強行將觀眾拉入一個懷舊的氛圍中,讓觀眾感激並擁抱傳統的壓制-感化式教育。但若失去了批判和反思前提,對這一套教育觀念全盤接受,那麼它或許可以培養出應試高手,但不必然會培養出擁有自由且健全人格的學生。《老師·好》片尾流露出的價值傾向,觀眾需認真辨別並予以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