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趕上了好時候!”


“我趕上了好時候!”


“我趕上了好時候!”


“我趕上了好時候!”與葛思林老人聊天時,這句話不時出現在他口中,而他的臉上總是露出知足平和的笑容。

葛思林是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重)的老職工,上世紀60年代入廠直到退休,與太原解放同齡的他,為這片土地上日新月異的變化而自豪。

1陽泉小子進省城

春和景明,下午時分,西礦街北二條的太重宿舍區里人來人往,老年人三三兩兩或鍛鍊身體,或談天說地,這個時段屬於平靜而溫暖的退休“太重人”。

“歡迎歡迎!”中等身材的葛思林迎出來,和藹可親的笑容讓人一下子消除了陌生感。

葛思林出生於陽泉市平定縣,1965年考入太重中專學校,開始為期3年的中專生涯。

從太原火車站坐上學校接新生的汽車,一路駛過寬闊的迎澤大街,跨過汾河,16歲的葛思林第一次感受到了省會的氣質。

入校後,他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在廠裡實踐,他的理想是,早日成為一名真正的“太重人”。

2成為光榮“太重人”

1968年,葛思林完成學業,驕傲地穿上了太重的工作服。“家裡人知道我在太重上班了,可自豪哩!”

在他的記憶中,那時候,太重的大門是幾塊木板釘成的木架子,上面寫著“太重”兩個大字。太重廠區非常大,走在路上,廠區地上盡是煤粒,下班回到家,身上、臉上黑乎乎的。幹了一年連接工後,葛思林調入當時的產品發運組,負責向全國各地運送廠裡的產品,在這個崗位,他一直幹到退休。

“當時,我們的產品主要銷往全國各大鋼廠、大型露天礦山、水電站,產品有挖掘機、軋機、橋吊等。那時候,要發貨只能通過火車運輸,受鐵路運輸條件限制,產品也不能太大和太重。”

可以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受時代限制,太重的發展受到束縛。

3感恩時代新發展


“我趕上了好時候!”


上世紀80年代,改革春風吹進太重,葛思林深切地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

廠裡新建起一座又一座新廠房,一臺臺大型數控設備聳立在寬敞明亮的新廠房裡,產品開始提檔升級。到上世紀90年代,太原進入高速公路時代,有了公路運輸,太重如虎添翼,生產方向也進行了重大調整,大件機械成批問世,運往全國各地。

簡陋的木質廠門變身高大神氣的不鏽鋼大門,黑乎乎的廠房改造成了現代化的生產車間,高效、安全的生產設備讓人看著就心情舒暢,廠區綠樹成蔭,如花園般美麗。

葛思林從儲運公司副經理崗位退休後,不時會從廠報和老同事處得到好消息——廠裡又上新設備了,產品銷往印度、俄羅斯了……

從16歲到太原,葛思林已經在省城生活了54年,從一個“毛頭小子”成長為一名工作經驗豐富的“太重人”,太重也歷經多次改革,蛻變得日益成熟壯大。

“我見證了太重的發展,也目睹了太原的鉅變,很榮幸能生活在這個時代!”站在太重廠門口,葛思林由衷地表達著心聲。

“我趕上了好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