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太可爱了,我就是想“逗”他一下,这种方式有问题么?

很多大人都有这样的做法:看着小孩儿可爱的“圆嘟嘟”的脸蛋,好想去捏一捏。然后,上去一把,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看到小孩儿哭,大人有点不知所措,如果孩子家长在旁边,还会忙着解释:“我就是觉得他太可爱了,想逗逗他!”

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就是大人在主观意识里强加给孩子的“逗”。其实,你所认为的“逗”,并不是“逗”,而是在“捉弄”。

“逗”孩子,以孩子快乐为前提。如果孩子感到快乐、高兴,那才是真的“逗”。“捉弄”孩子,孩子会难过、哭泣,甚至害怕,而这个过程中,大人却以此为乐,笑的前仰后合。

他太可爱了,我就是想“逗”他一下,这种方式有问题么?

1.要尊重孩子

大人之所以会拿小孩子“取乐”,是觉得孩子“幼稚”,没有从内心深处尊重 孩子。

我的小时候,遇到一位老师。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调皮的对同桌“做鬼脸”,被他看到,他恶意给我扣了个“很高的帽子”——对他有意见。然后,以此为借口,整个一学期都不理我。这是我童年的一个噩梦。

我犯了错,批评无可厚非。但是,这位老师却肆意将我的调皮,给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我捏造了一个新的“罪名”,然后,用“冰冷”的方式来对待我。在我还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时候,重重的“捶”了我一拳。

当孩子还没有能力对一个人产生“恶意”和保护自己的时候,不要用强加给孩子一些你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会痛苦、难过,甚至无所适从,给心里留下一些障碍。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都会经过幼年。

每个人成年人,也都是从幼年长大的,也会有尚在幼年的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也尊重每一个美好纯洁的心灵的成长。

他太可爱了,我就是想“逗”他一下,这种方式有问题么?

2.“捉弄”孩子的坏处

邻居小张经常拿着糖,对着楼里的孩子说:“你们叫阿姨,不叫不给糖吃。”这时,多数的孩子,都会为了吃糖,忙着叫“阿姨”,但是,小李家的小朋友强强,有些内向,他从来不叫,自然也就分不到糖吃。

“唉,强强这孩子,真是有点‘拧’”看到强强每次都不叫,小张就跟其他邻居说。

时间久了,强强就不再下楼来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是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有一天,我问小李,“强强,怎么不下来玩?”

小李脸色有些难看的说:“孩子怕看到小张阿姨。”

小张让孩子叫阿姨,强强不叫,就告诉别人,他有些个别,这种做法,已经让孩子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小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一行为,对强强产生的影响,但是,孩子面前无小事。

任何人,都不要以成年人的思维和方式,来“捉弄”孩子,取悦自己。孩子的心灵还很稚嫩,任何的伤害,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形成障碍。

关爱孩子的心理,不随意“捉弄”他们,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事情。

他太可爱了,我就是想“逗”他一下,这种方式有问题么?

3.多“逗”孩子

紫涵是个3岁的小姑娘,喜欢唱歌、跳舞,每次见了她,她都会甜甜的主动和我打招呼,我也从内心真正喜欢这个小姑娘。可我一直想,这个讨人喜欢的小姑娘,她的父母是怎么教育她的呢?

有次,我有事情敲开了紫涵家的门,瞬间明白了一切。原来,紫涵的父母,把家里弄的像个儿童乐园。每天,紫涵妈妈或者爸爸,都会陪孩子玩她喜欢的游戏。她家的客厅里,有个一个小的横幅“愿紫涵健康快乐长大”,似乎在时时提醒着客人,紫涵的父母时时都在关注她的心里上的快乐。

深处在快乐中的孩子,不仅身体健康发育,他的心理素质也会比别的孩子要好。一个情商高、世界观良好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立足社会,更容易成功。

每一位父母,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逗”孩子,让他们感到生活的快乐和父母对他的关爱,更利于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否则,一个对生活失去了热情的人,是不是父母教育的失败呢?

他太可爱了,我就是想“逗”他一下,这种方式有问题么?

4.

每一位父母,都要做好孩子的监督人。对损害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行为,都要及时制止,不要让“捉弄”孩子的行为发生。多“逗”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只有保护好了孩子,他们才会培养一株株“参天大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