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究竟该不该“啰嗦”地跟孩子讲道理?

曾家小媳妇


既然是道理,就要更好地传达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并理解。

如果家长变得啰嗦地说孩子就会反感,当做平常。

事前要告诉孩子,事中要提醒孩子,时候要管教孩子。这样让孩子明白道理。

因为孩子容易忘记,高兴了就忘记了,所以,父母提前提醒一下孩子,使孩子想起父母告诉孩子的道理,如果孩子一意孤行,不听父母的劝说,那么事后就要管教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将道理铭记于心。不需要父母唠叨地去说。


三城一郭


1、少啰嗦,多行动

家长滔滔不绝地给孩子讲道理起不了多大作用,孩子反而越不听话。比如孩子考试这件事,家长交代孩子考试要认真作答,不能粗心,孩子没有考好,家长就不厌其烦,啰里啰唆地教育孩子,孩子能洗耳恭听,认真接受吗?大多数不是。家长越说得起劲儿,孩子越听得厌烦。其实家长这时应静下心来和孩子共同分析失误的原因,用实际行动去引导孩子远大于讲道理。

2、“啰嗦”要适时。家长不能不分场合盲目地说教,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比如孩子正心烦时不能说,不利于心理健康;当着他人的面不能数落孩子,有损孩子自尊心。应在孩子情绪稳定、独处时再说。

3、说教简要,有新意。孩子们烦的就是家长重要的内容反复重复说,车轱辘话来回说,放谁也不爱听。家长每次地说教,应该有新的内容,让孩子有新鲜感。

4、言传不如身教

有句俗语:言传不如身教。确实,过多地讲道理给孩子,远远不如“以身示范”。家长经常一遍一遍地给孩子“讲道理”,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天天给我们“讲道理”,要我们这样,要我们那样,我们烦不烦?我们乐意接受吗?其实讲道理,远远不如“以身示范”,比如,家长对着孩子经常拿着书在看,孩子耳染目濡,家长的“身教”潜移默化地就影响到了孩子。

另外,不是说不能说教孩子,可以给孩子讲道理,但要就事论事,不能小题大做,重复啰嗦。


忆梦月华


有句话说:脑袋不用不灵,道理不说不明。

还有一句话:言传不如身教。

矛盾吗?其实不矛盾。

孩子为什么会嫌家长啰嗦?你跟他说东,他跟你道西,要么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不理不睬?

先考虑两个问题:

一,跟孩子讲道理的时机和场合有没有问题?

孩子正在投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任何好话坏话他都听不进去的,都说孩子需要哄,当家长觉得有必要跟孩子谈一谈某个话题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挑一个好一点的时间呢?比如孩子比较平静的时候。

在有旁人在场的时候,或者公共场合,任何指责或说教,在孩子看来都是对他的一种很没面子的事情,反驳和对抗自然而然发生。

二,在和孩子沟通某个道理某件事情的时候,方式方法有没有用对?

孩子内心其实是很敏感的,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心里也有和家长有平等沟通的意愿,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习惯于居高临下的说教,很容易让孩子很抵触和反感。

家长说话的方式,语气,声调,都会直接传递给孩子很多正面或负面的信息。



童心朵之云


假定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应该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而不是任由孩子为所欲为。

我们要给孩子讲明白,他到底错在哪里?有哪几点是不合适的?正确的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孩子下次犯类似的错误。

切记啰嗦。孩子是最不喜欢啰嗦的,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有时间限制的。

可能有些家长长篇大论,讲得唾沫横飞,但你会发现,孩子根本没听进去,痛苦的可能是我们自己。

另外还要注意讲的方法和方式,传统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最好以案例或故事的形式来描述,效果会好很多。

这有点类似于写文章,你写得又长又啰嗦,其实很多可能都是废话,记住讲重点。

若现在有人很啰嗦的跟你讲话,你会是什么感觉?你肯定是希望这场对话早点结束,因为实在是太痛苦了。


教育新时论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而就的。是我们一朝一夕陪伴而来的。

我们口中的大道理对于孩子年纪小的来说,是不理解的,甚至是不懂的。

从幼儿我们就应该告诉她哪些大道理呢?

第一,不能没有理由的哭闹。这种行为是换不来任何东西和奖励的。想要什么,或者想要做什么要说出来,要明确的告诉爸爸妈妈。

第二,不能做错事不承认。幼儿做错事时我们不要急着去打骂她,我们要让她自己主动承担责任。切忌打骂。

第三,不能动手打人。别看宝贝动手事小,一旦形成动手习惯,长大后在集体生活中很难融合。

进入儿童阶段,我们要告诉她哪些大道理呢?

第一,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爸爸妈妈代替不了你。要孩子多自律,控制好自己的时间。

第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让孩子懂得动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做一个懒父母。

第三,挣钱不简单,父母很辛苦,知道感恩父母,要尊重爷爷奶奶等长辈。

教育孩子是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有耐心。希望能帮到你。




毛老师的育儿宝典


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言不发,更不要牵一发而不可收拾,一触即发,前三后四,拉出萝卜带出泥。话多就会如秋风贯耳,左进右出。孩子错了,就事论事,哪里错了,一语中的。如果反复述说,甚至越说越伤心,动辄哭闹打骂,寻死觅活。这样次数多了,小孩子习以为常,不足为奇,或许产生免疫力,丝毫不受影响,我行我素。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可能忍无可忍,触动爆发力,做出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悲剧。因此,我认为太啰嗦不可取,因为任何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


岁月晴好m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大人为什么会″啰嗦"?

作为大人,大多是受过教育、明事理的人,也懂些育人之道,也知道″啰嗦",令人厌烦,甚至大人也领教过″啰嗦"之烦,怎能不知″啰嗦"之度呢?

但是,大人还是为什么会对孩子不厌其烦地″啰嗦"呢?

是不是还是由孩子引发的。孩子大多贪玩,心智发育不成熟,需要大人不断强化教育,方习得方法,养成习惯。但坏习惯沾染易,改变难。而好习惯的培养习得,更是不易,往往得持之以恒。尤其,孩子易反复,需要大人不断地教育。

可见,家长啰嗦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大人不会教育,而是由孩子成长特点所决定。

当然一些孩子本就懂事、自制力较强的,往往是大人一点就通,无须怎么″啰嗦"就好好的。大人自然省心,就是想啰嗦,也啰嗦不起来。

如此,并非说大人″啰嗦"就有理了。凡事适而可止,过犹不及。大人教育孩子,要针对性,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翻旧账,没完没了,讨人厌,教育效果还适得其反。有的放矢,断其一指,才是教育之法门。

平日里,要多留心孩子的言行,适时予以指点,明是非,辨美丑,孩子容易接受。千万别另开炉灶,大发一通道理。否则,这才是令人烦的。

因此,给孩子讲道理,也要看时机,宜简要,有针对性,别啰嗦。若孩子不听,反复犯错,该讲的应该讲,该啰嗦的还是要啰嗦。现在孩子大道理都懂,但就是做的不好。因此,关键是行为上予以指点。

一点浅见,欢迎留言加关注,深入交流探讨。谢谢!

田戈教育,专注教育。更多精彩期待分享!


田戈教育


个人感觉,不管孩子多大,家长都不应该“啰嗦”地跟孩子讲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孩子小,孩子不懂事,很多事一定需要跟他啰嗦啰嗦,让他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为什么要跟你啰嗦,看似都是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其实无多大意义,回顾我们成长的路程,一路走来,我们是否曾认真对待过那些不厌其烦的道理。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是爱面子的,谁都不喜欢被人家说,尤其是啰嗦,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是个傻子,什么都要被别人说来说去,好似没有人家说,自己就不懂得去做或者怎样,那您想,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会有一种什么心态?人与人相处最好的方式就是给点空间,即便他是您的孩子, 没有个人空间,就像鱼儿离开水,脾气上来的时候,不妨给彼此一点时间,都冷静一下,我相信,用行动去感染彼此,比说要强百倍。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不见得,只是我们习惯站在大人过来人的视角,却忘记了,我们面对的只是个孩子,他在以他的方式来了解、探知,作为家长多点包容、耐心和理解,先学会理解他,再以朋友的身份友好引导,这样才更好进入彼此的内心,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吧。


雨果晴天说情感


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词“啰嗦”和“讲道理”

首先,看“啰嗦”。孩子的记忆力有限,专注力也有限。要用最短的,最精炼的语言回答孩子或者给孩子讲道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在公园里,妈妈说半天孩子没反应,父亲喊一句“走了!”孩子就屁颠屁颠的跟着走了。

小孩子打架,不要讲一大堆道理,直接丢一句“别人这样打你,你高兴吗?”剩下的让孩子自己领悟。

另一个关键词“讲道理”

其实讲道理说的是两个概念“讲道”和“讲理”。

讲道其实说的就像是要团结有爱,尊师重教等等一类的大道理。

讲理说的就是事了,什么样的事该怎么做。

所以说,要给孩子讲理。而不是讲道,直接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会怎么样。

这样看来,想啰嗦都啰嗦不起来。


贪吃的马铃薯


题目里的啰嗦加了双引号,可见提问者内心对这个啰嗦并不认可,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可每次自己说完又会感觉自己说的有点多,多到可以称得上啰嗦的称号。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即是啰嗦,无论说多少,都入不了孩子的心,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我觉得对于一直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却听不进去的情况。家长就少说话吧,对于比较重要的事情,跟孩子近距离站着,看着孩子的眼睛,跟孩子说清楚。在期间可以提醒孩子一到两次。在那之后,就不需要再提醒了。重点是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承担自然后果。孩子承担了一次自然后果之后,就会明白,父母有时候说的事情,是对他有帮助的提醒。

该吃饭的时候,你要跟孩子说,洗手吃饭了。三次之后,如果孩子不听,你们继续,吃完收拾碗筷。孩子会承担他不听取有用信息的代价,没饭吃只能饿肚子。当然期间不可以给孩子零食。

还可以试试用写纸条的形式,眼看着处于爆发或者啰嗦的边缘,就拿一张纸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给他。有时候越简练的语言甚至越能起到有效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