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譚延闓,字組庵(祖庵、祖安),號無畏,1880年1月25日出生於浙江杭州,家鄉為湖南茶陵。

譚延闓天資聰穎,7歲入私塾唸書,26歲時考中會試第一名“會元”,成為滿清二百多年來湖南出的第一位會元;後來他應殿試列二甲第35名,賜進士出身;在安排官職前的朝考中,他又名列第一,考取朝元。

譚延闓的父親譚鍾麟也為進士出身,他雖為朝廷高官,卻持躬清慎、廉介有節,家中產業僅住宅一所、田地少許。譚鍾麟為官五十年,在陝甘、閩浙、四川、廣東等地歷任多職。跟隨父親,譚延闓不僅讀萬卷書,也行了萬里路。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齊白石所繪譚延闓父親譚鍾麟像

有著廣博視野的譚延闓,在民國建立後,先後擔任湖南都督、湖南省長、內務部長、北伐聯軍總司令,於討袁、護法、討曹、北伐等役均有戰功。1928年,譚延闓升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及行政院長,可說是平步青雲。

譚延闓擁有一目十行的能力,為時人稱道。據陳立夫先生回憶:

“我先將一件公事看得非常仔細,譚先生來了。他拿起公事,正面一看,就翻到反面看看,只看到很快地翻了幾下,他就將公事放下了。我立刻向他提出問題,譚先生都回答得清清楚楚,對公事的內容很熟悉。這時我才相信,譚先生真有一目十行的本領。”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1924年孫中山先生主持國民黨一屆一中全會後合影,前排中為孫中山,其左為譚延闓

有容乃大的“民國一完人”

“民國一完人。”這是民國時期監察院長於右任先生對譚延闓的評價。

譚延闓休休有容,具有宰輔之氣度,性格可以用“平和中正”四字來形容。民國首任立法院長鬍漢民曾說,他自己與譚延闓相處十餘年,“從未見其疾言厲色,有時有人為什麼問題互相爭持,譚先生一來,往往令人意消”。

譚延闓善於“和”事,但又不是毫無原則的“和事佬”,而是基於大局、求彼此同心,為社會、國家謀取福祉。“遇到難以解決的事,一經譚先生區處,也就十分妥貼了,所以有人視譚先生為藥中甘草。”胡漢民還說,“譚先生雖然和平,但在緊要關頭,卻又大節凜然,從沒有絲毫苟且。兄弟以為古人‘通而有節’之說,也正是譚先生絕好的評語。”

幕僚謝菴則這樣評述譚延闓:“出身科第,而無富貴嬌人之習,身為貴公子,而無輕裘肥馬之狂,是名士而無白眼看人之習。”

譚延闓在任國府主席的時候,有個名叫楊熙績的湘籍人士,很有骨氣,富有才華,對時政有所不滿。他上書譚延闓,直言極指其過錯,措辭激切。沒想到譚延闓不但不慍怒,還召見楊熙績,對其慰勉有加,並且委任以國府秘書之職。譚延闓去世後,政府明令褒揚,楊熙績奉命撰文,禁不住流涕執筆。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民國前1年,長沙光復後,譚延闓出任湖南都督

譚延闓任湖南都督時,有次為人寫壽屏,侍衛周桂生不小心失手,將墨水潑在已經寫好的壽屏上。譚延闓毫無怒色,說:“不要緊,趕快去紙店補劃兩張格子聯來寫。”當時周桂生以為闖了大禍,嚇得面無人色,譚延闓卻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

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

譚延闓的書法在民國初期馳譽一時。民國書法界有真草隸篆四大家之謂:譚延闓“真”、于右任“草”、吳稚暉“篆”、胡漢民“隸”。四大書家中,譚延闓居於首位。他師法顏真卿、錢南園、翁同龢等,用筆鋒藏力透,雄渾凝練,書體結構寬薄,貌豐骨勁,有從容氣勢。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譚延闓書法“訥言敏行”

翁同龢對譚延闓早年的字很讚許,他在寫給譚父的手札中說,“三令郎偉氣也,其筆力殆可扛鼎。入泮可喜,行即騰驤。”言譚延闓一上學即顯書法天分,筆力雄強,氣勢宏大。

親得譚延闓先生指授的臺灣一代書法大師朱玖瑩曾說:“中華民國開國人豪,如胡展堂、戴季陶、于右任諸氏,都擅長書法,但都俯首推譚組庵先生為第一人。”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譚延闓書對聯“文字猶為鱷魚戒,歸意已逐徵鴻翔”

所謂字如其人,臺灣“中國書法協會”發起人之一吳萬谷這樣評價譚延闓的字:“天骨開張,氣象闊大……使人一見心曠神怡。又如遇見偉人,峨冠博帶,神采四照,令人肅然起敬。”

除了“宰輔之氣”,譚延闓的字還有“正氣”,吳萬谷說,“看了他的字,可使猥瑣偏狹之徒,精神器局為之一振”。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譚延闓書對聯“為道敢言能日損,著書何似觀心賢”

譚延闓雖歷經滿清衰亡、軍閥割據、日軍侵華、國共內戰等變局,書體卻始終不失祥和之氣,臺灣政治大學著名詩家劉太希教授評價:“有人認為畏公之字,代表一種太平盛世的氣概。”

譚延闓在世時,湖南人效法他的字體風靡一時,中上人家莫不以掛上一幅譚延闓的字幅為榮。許多對書法用過功的湖南人都深受譚延闓影響,寫出來的字都很像樣。

今天,在國父孫中山先生長眠處──南京中山陵碑亭裡的巨石碑上,還可以看到譚延闓的題簽;黃埔軍校校門口的“陸軍軍官學校”六字,亦為譚延闓所書。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南京中山陵碑亭裡由譚延闓題寫的石碑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譚延闓所書黃埔軍校校名

民國第一美食家

除了“民國書法第一人”,譚延闓還被譽為“民國第一美食家”,如《民國時期官府菜探討——以譚延闓與譚祖任為例》一文所說,“譚延闓一生仕途可說是平步青雲,但後人對譚的美食心得,遠比對他的政治功績來得印象深刻。”

喜好美食的譚延闓常和朋友四處上餐館聚會,每到一處皆會記於日記中。他在友人家吃到好菜,回家則大多會請家廚曹藎臣親自操作一番。友人傳授烹調秘訣,譚延闓一字一句皆詳細記載。

除了“民國書法第一人”,譚延闓還被譽為“民國第一美食家”。

說到譚延闓,就得提到官府菜。

民國時期官府菜有孔府菜、東坡菜、隨園菜等等,承襲明清精緻的飲食風氣,以往主要流傳於富商巨賈之間。官府菜以“南北雙譚” 為代表,“雙譚”即是指湖南的譚延闓(譚府菜)與北京譚祖任(譚家菜),兩大美食家共同交織出中國官府菜歷史燦爛耀目的一頁。

由於“雙譚”的關係,官府菜得以從私人宅第擴及到市場經營,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資產。

官府菜的核定很嚴格,要具備以下條件:來自官宦權貴家庭;聘請名廚為家廚;創制者需具備對飲饌的熱愛,並研究或親自創作、指導家廚,還需備廣泛的社會關係網絡。菜品需精選珍貴食材,烹調精緻,做工費時,從菜名、器具、環境等都要典雅趣致,自成一派規矩排場。

可見官府菜門檻極高,並非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就堪以創出。主人翁還得具備一定學識,把飲食當成一門藝術,願花心血鑽研,才能成為代表性菜系。

譚延闓諸多美食想法的執行者,主要為家廚曹藎臣。曹藎臣是“長沙四大名廚”之一,“左宗棠雞”創始人彭長貴12歲時進入譚延闓家中,跟隨曹藎臣學習廚藝,成其得意的入門弟子。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2014年96歲高齡的彭長貴現場料理左宗棠雞,讓大家認識這道名菜的做法與由來

1973年彭長貴前往美國紐約曼哈頓東44街開設彭園餐廳,使“左宗棠雞”成為美國人最愛的中華料理菜色之一。他還將中國菜八大菜系融入湖南菜,後來在臺灣連開“華新”、“長樓”、“華湘”餐廳,使湘菜在臺灣成為江浙菜外的另一重要菜系。

受託斡旋 促成蔣宋婚事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蔣介石能與宋美齡結婚,與譚延闓也有著重要關係。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反對蔣宋聯姻,宋美齡遂請譚延闓從中斡旋,幫忙促成此段婚事。

此事記載在譚延闓1927年9月5日的日記裡:“方欲回車,忽傳延入。至客座,則子文妹獨在,雲有事相商,則為介石結婚事,子文反對,欲吾斡旋。此等事非外人所能與,然吾與介石、子文皆相識者,乃許以設法疏通而出。”

因病逝世歸葬中山陵

民國時期有位相學大師名叫盧毅安,為民國各界名人推重。盧毅安是康有為的弟子,早年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留學,在胡適、唐君毅的日記中等,都記有其相術奇驗之事。

譚延闓在1923年4月28日的日記中寫了盧毅安為他看相的事情:“其言吾過去事八九合,雲五十一二有風波,過此則大佳。”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譚延闓1923年留影

1930年,年近51歲的譚延闓因腦溢血與世長辭,當時他任行政院長還不到兩年。吳佩孚曾嘆說:“國民黨中,畢竟以譚組庵最達,而讀書亦最多。譚死,黨中失一協調重心……天下難免多事。”

民國政府為譚延闓舉行了國葬,將他與國父孫中山先生同葬於南京中山陵。

譚延闓墓位於靈谷寺東北,原設計融入漢白玉華表、石獅、牌樓、九福花紋等傳統元素,還有圓明園遺物。墓碑由蔣介石題書“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前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公延闓之墓”。1951年,原先的碑文被換上了“靈谷深松”四字。

映天名人:民國大家之譚延闓

南京靈谷公園內的靈谷深松碑,原為譚延闓墓的墓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