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課間操不能忽視學生健康

近日,各地中小學不斷湧現的多樣化課間操在網上走紅,引發網友“畢業太早”的感慨。有家長認為,自編操讓學生從“應付了事”到全情投入,是一種創新。也有人質疑,這些多樣化的課間操是否編排科學,能否達到鍛鍊效果。對此,首都體育學院體操教研室老師提醒,自編操要注意學生生理發育特點。(4月7日 《新京報》)

課間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是學校體育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反應著學校管理水平和師生精神面貌,且對學生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發育有著重要作用。《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就明確,全面實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每天上午統一安排25━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認真組織學生做好廣播體操、開展集體體育活動。

傳統的課間操如果總是橫平豎直、缺少變化,一則學生難免厭煩;二則學生難以投入其中,其鍛鍊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課跳街舞或民族舞、校長領操、用網絡熱曲當背景樂……這樣的課間操自然很吸睛,而且只要學生喜歡,這樣的花式課間操未嘗不可。不過,筆者以為,花式課間操雖可嘗試,但其前提應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

誠如有老師所言,“街舞也挺好,但在強度方面需要編操老師掌控,學生跳操要符合生理發育特點,以免音樂過於勁爆,強度過大造成意外”。這樣的提醒很有必要,因為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不同,對於一些動作也應規避其給學生帶來的身體傷害。故此,花式課間操雖可提升學生鍛鍊積極性,但必須以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為基礎。

相比較而言,第三套全國中小學生系統廣播體操,其教育性、健身性、科學性、意識性和適應性更強些。據瞭解,該套中小學生系統廣播體操,由教育部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組織創編,具有“好學、好教、好看、好練”等風格特點,實驗研究的結果表明其運動負荷適宜,有較強的時代氣息,如長期堅持練習,可以改善和提高心血管系統的技能水平。

其實,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廣播體操,還是伴隨著網絡出現的花式課間操,只要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就是“好操”。不過,比較令人擔憂的是,為了追求一時效果出現的花式課間操過於捨本求末。故此,對於學校而言,在編排這些體操時有必要注重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統一,切莫片面追求花式與新潮。而各地教育部門也有必要對此進行規範。

同樣,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更須認識到,僅憑每天的一套體操鍛鍊,難以起到保障學生身體健康和增強體質的作用。所以,還應多方面共同努力,比如,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生體育運動會,確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時間,加強對衛生、保健、營養等方面的指導和保障,加強體育安全管理,指導青少年科學鍛鍊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